「我不是藥神」背後的殘酷現實,我們爲什麼吃不起抗癌藥?

“我不是藥神”背後的殘酷現實,我們為什麼吃不起抗癌藥?

毫無疑問,“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徹底火了。

截止至今天,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已經正式公映5天了,其票房已經正式突破13億大關,躍居2018年內地票房榜第七,國產片榜單第四。

相比於引起揚我國威的《戰狼2》、《紅海行動》,反映底層癌症病人生存現狀的《我不是藥神》更容易讓人感同身受,畢竟它直接暴露出了一個民生領域的焦點難題——老百姓看不起病。

所以,當這個直戳老百姓痛點的電影一出世,會不會成為爆款先不論,至少它擁有了足夠的話題性。當然,本文無意探討《我不是藥神》中的正義、法情倫理等等,而是想從宏觀層面來剖析中國老百姓為何會看不起病,抗癌藥為什麼那麼貴。

“我不是藥神”背後的殘酷現實,我們為什麼吃不起抗癌藥?

“我不是藥神”背後的殘酷現實,我們為什麼吃不起抗癌藥?

中國人病不起,其實歸根結底在於中國把經濟政策引入到社會領域,導致了社會領域的過度市場化。

90年代後期,我們對醫療領域開始了市場化的探索,結果醫院變成了暴富產業;97年金融危機,教育開始了產化化,結果教育行業變成了暴富產業;08年金融危機,為了化解危機,房地產行業產業化,結果房地產行業變成了暴富產業。

而這三個產業,也恰恰是如今老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病不起、住不起、上學難。

“我不是藥神”背後的殘酷現實,我們為什麼吃不起抗癌藥?

“我不是藥神”背後的殘酷現實,我們為什麼吃不起抗癌藥?

回到《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當中,最能引發觀影者共鳴的是:抗癌藥的價格——真的貴!

就拿電影中治療慢粒白血病抗癌藥格列寧的現實原型格列衛來說,在中國的售價大約2.35萬每瓶,一瓶只能吃一個月。一年下來,這就是28萬多,差不多是小縣城一套房的首付價格了。

為什麼會這麼貴?

《我不是藥神》的現實原型陸勇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當時美國的價格合人民幣17500元就能拿到了,中國是23500元,這裡面大概有6000塊錢的差價。

這個差價就是關稅和增值稅。很多國家對進口原研藥都不收關稅,藥品增值稅方面,我國為17%,是歐洲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而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則免收增值稅。

另外,在中國的醫院,一直有著15%藥物加價制度。這也是進口抗癌藥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當然,這個政策在去年7月1日已經取消了,但事實上這對進口藥的影響聊勝於無。

最後,進口抗癌新藥回報高,一種新藥要想進醫院,並讓醫生為病人多開這種藥,製藥公司就得給各方面利益和回扣,而最終羊毛是出在羊身上的,還得患者來買單。

“我不是藥神”背後的殘酷現實,我們為什麼吃不起抗癌藥?

“我不是藥神”背後的殘酷現實,我們為什麼吃不起抗癌藥?

用不起藥一直是大病治療在中國的一大痛點。

一方面,藥企的研發成本高昂,如果銷售價太低很有可能收不回成本。

根據大貓財經的統計數據顯示,1997年-2011年世界著名醫療公司的新藥研發情況,其每種新藥的平均研發費用最低也在37億美元,而生物製藥巨頭阿斯利康的新藥平均研發成本達到了118億美元,而格列衛的生產廠商諾華的新藥研發成本在40億美元。

責罵所謂的“資產階級”把藥價定成天價就是政治正確?試想一下,如果連成本都收不回,達不到一定的經濟收益,誰還有動力去研發新藥呢?

另一方面,正如影片所呈現的那樣,龐大的用藥群體正在等待著這些“救命藥”,定價過高顯然是患者無法承受的。

因此,這就涉及到了中國醫改的最大難題——如何讓更多的抗癌藥納入醫保報銷範圍,以及快速降低抗癌藥的進口關稅,甚至做到零關稅。

事實上,中國政府已經著手這麼做了。從今年5月1日起,中國就開始對包括抗癌藥在哪點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及實際進口的中成藥實行零關稅。6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進一步督促抗癌藥降價,要求各地加強對醫保目錄內對抗癌藥物對招標採購。與此同時,還要求加快將醫保目錄外抗癌藥納入醫保的准入談判。

另外,就在今天國家醫療保障局表示,將著手把15款療效確切但價格昂貴的抗癌症治療藥品納入醫保目錄。對這些目錄內對抗癌藥,國家醫保局將與藥品公司協商價格,取得患者需求、公司利潤、醫保承受能力三者之間的平衡。其目的是讓抗癌藥加速降價的步伐。

“我不是藥神”背後的殘酷現實,我們為什麼吃不起抗癌藥?

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有一句臺詞:以後都會好起來的,只是希望那一天能早點到。很明顯,中國人吃得起抗癌藥的日子似乎越來越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