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謝晉成名前的往事以及對電影哲學的深入思考

很多人曾經問我,《花環》的話劇、電視劇都上演(映)了,為什麼還要拍電影?我認為,改編一部小說,尤其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不同的作家和導演,因為他的生活經歷不同,美學修養不同,生活道路不同,對今天社會生活的感受不同,他的開掘面一定也不同。小說《花環》寫趙蒙生的轉變,我就不大感興趣。我開掘的重點是梁三喜一家的遭遇。魯迅先生有句名言:“選材要嚴,開掘要深。”就是說,選材嚴了,不等於戲就好了,選擇開掘點,如何開掘深,才是最難做到的。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在研究自己的民族,觀眾、青年等方面都變得深刻多了。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經歷,在《花環》這部電影進入創作時,我們才確定以梁三喜一家的遭遇為開掘點進行改編。影片的開始強調梁三喜跟韓玉秀的美好生活,這在原來的小說裡是沒有的。電影里加了韓玉秀到連隊探親的歡樂場面。這既反映了部隊生活也有人情味,又與玉秀後來戴孝來部隊掃墓,產生了強烈的對比,特別是用高調拍攝的,色彩分外鮮明,為烘托梁三喜犧牲後的悲劇氣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前面的戲鋪墊好了,後面的戲才能震撼觀眾的心靈。如果前面沒有玉秀探親和靳開來的妻子楊改花的兩場戲,後面的戲就不會有那麼大的感染力,這是藝術辯證法中很重要的一點,也是我們重點加工的一個方面。

導演謝晉成名前的往事以及對電影哲學的深入思考

事實確實如此,電影《花環》之所以能動人,動情,很重要的一點是寫了人情。如果還象過去那樣,寫梁三喜、靳開來好就是絕對的好,壞就是絕對的壞,或者只是一個勁兒地“衝啊!”“前進!”沒有現在影片中的梁三喜與玉秀、靳開來與改花的生動場面,感染力能有多大,可想而知。人,誰投有一個家?誰沒有妻兒老小?誰沒有悲歡離合了正是因為梁三喜,靳開來想家不戀家,率先向敵人衝鋒,敢於犧牲,而忘卻自己的家,盡忠報國,這樣的戲才引起觀眾如此廣泛的興趣,這樣的英雄才能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導演謝晉成名前的往事以及對電影哲學的深入思考

這次拍電影,我們加了軍長和吳爽的矛盾,加了一些有分量的對話。我們改編時,認為比較好的一段是“宴會”。本來小說裡軍長沒在這裡出現。如果軍長不出席這個宴會,分量會輕得多。軍長對梁大娘講了一段很有感情的話:“我今天不是以軍長的身份來向你們敬酒,我是以一個烈士家屬的身份來的……”第一杯酒他不喝,倒在地上告慰烈土在天之靈,這就把觀眾情緒推上去了。’接著,雷軍長下面的一段話是最重要的:“大嫂,玉秀同志,我家凱華和你家三喜的血流在一起,墳也埋在一起,咱們共同喝了這一杯吧!”這句話說得梁大娘站起來:“好啊,淹暍。”又跟兒媳說:“秀,你也喝。”然後講了一段她過去當支前模範的話:“早年間陳老總在魯中軍區開支前災功會的時候,我喝過一杯酒。”梁大娘說到這裡說不下去了。演員王玉梅演得非常準確,她的手捂了嘴,小了一句:“三十多年了”。梁大娘的這句話的潛臺詞內在含義比較豐富。影片放映到這裡,廣大觀眾都哭了。一般地說,玉秀哭墳以後,戲的高潮不容易再上去,我們加上這段戲後,使政治分量、思想分量。回味的力量都加強了。做為一個導演,一定要了解觀眾,瞭解你的戲什麼地方能感動他,什麼地方能引起他的共鳴。所以研究觀眾心理,研究演員心理,研究角色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問。

導演謝晉成名前的往事以及對電影哲學的深入思考

謝晉確是一個頗有見地的電影藝術家。《花環》副導演武珍年曾向謝晉請教當導演的秘訣是什麼,得到的回答是:“哲學思考。”這大概就是謝晉藝術創作的一條成功經驗吧!

談話結束前,謝晉激動地說:今天象《花環》這樣揭露矛盾,真實地反映生活的戲,拍了,演了,而且還受到了大家的好評,是讓人振奮的,可以說,我們國家出大片子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