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明知道,举全国之力也不可能灭魏,为何还要不断北伐

蜀不伐魏,魏必伐蜀。但是,还有一句话就是:蜀伐魏,蜀累死,魏伐蜀,蜀必死。

其实,在关羽丢了荆州之地的时候,诸葛亮的“隆中对”的基础已经崩塌。仅仅靠蜀中的力量,就是举全国之力也是没有把握伐魏成功,更何况刘备为了一时激愤赌上了他的几乎全部家底,最终败走白帝城,使得蜀国的实力雪上加霜。

诸葛亮明明知道,举全国之力也不可能灭魏,为何还要不断北伐

按照诸葛亮的战略,联合孙吴的目的之一就是首先自保,和孙吴抱团取暖也是蜀国能够生存的唯一有效的办法,但是他的这个想法或者说战略,在刘备那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同,或者说在刘备如丧家之犬的时候,他是认同的,但是在他得到益州之地之后,刘备对“孙刘联盟”已经开始不以为然,关羽丢了荆州,和刘备“联吴”的不坚定性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亮明明知道,举全国之力也不可能灭魏,为何还要不断北伐

诸葛亮数次伐魏,其实是无奈之举。首先是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至少不至于把战火引入巴蜀,后方得以安宁才有补给不断的可能。同时给蜀汉争得一个安定的环境。另一方面,如果诸葛亮不是常年不懈的伐魏,那些益州本地的门阀和士绅的势力,早晚是要和以他为代表的这个外来势力势如水火,也许内部的争斗就可以把蜀汉的那点人气消耗殆尽。

诸葛亮很清楚,伐魏只可能取得局部的胜利,包括有限的扩张,想要达到消灭魏国的目的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即使是举全国之力,诸葛亮也只有打赢局部战争的能力,一旦进入战略相持,蜀汉就会被耗得灯尽油枯,事实上司马懿就是看穿了这一点,生生的把诸葛亮先耗得灯尽油枯。

果然,诸葛亮一死,蜀国再无能力与魏国一战。

诸葛亮明明知道,举全国之力也不可能灭魏,为何还要不断北伐

诸葛亮死后,蜀国又存在了将近30年,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很多人认为假如诸葛亮不是穷兵黩武的无休止的伐魏,而是休养生息的话,结局也许会好很多,但这肯定是一厢情愿的。诸葛亮之所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是看到了休养生息的不可能。在《出师表》当中他说的两句话“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

诸葛亮明明知道,举全国之力也不可能灭魏,为何还要不断北伐

所谓汉贼不两立实际上说的是蜀汉政权的合理性和正统性,如果真的和曹魏“各自休战,各玩各的”,蜀汉的正统性,占领益州的正义性等等都会得到质疑,而这个质疑首先会从蜀汉的内部开始,所以想要“王业偏安”是很不容易的。

刘禅的“偏安”其实是和益州本土派(也包括荆州派)妥协的结果。也是曹魏内部调整争取来的一种“偷闲”。所以才有蜀汉的“一击即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