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的「三分治,七分養」

脾胃病臨床十分常見,治療起來也總有人在說“三分治,七分養”,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得結合脾胃病的特點來講。


脾胃病的“三分治,七分養”

一般來說,脾胃病多是慢性疾病,症狀緩慢出現。或者有緩慢形成,後以偶然因素突然發病。

1從中醫角度看。中醫認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溼,脾喜燥惡溼,脾主升清。也就是說,脾胃在飲食(包括水)運化,傳輸,吸收方面具備主導地位。而我們每天都在不斷的食入食品,使得脾胃使用頻繁。脾胃互為表裡,相互協同,必須協調才可以。但是由於人類生存的本能,胃每天都在受納,並且容易受納過多。最終需要脾的運化,使之容易出現脾胃之間不協調。所以脾胃病多是飲食量的問題。
脾胃病的“三分治,七分養”

那麼,反過來講,如果脾胃攝入合適,讓脾胃每天所需要做的工作與它的實際能力相匹配(或者略少),那麼多數脾胃病可以慢慢恢復。其實,這也就是“養”的過程。總結來說,就是脾胃病不僅需要治療,治療後的調理(飲食,情志)更為重要。古人為了強調“養”的作用,提出了“三分治,七分養”的觀點。

2從西醫角度看。西醫認為,消化吸收功能主要在腸道中完成,而中醫的脾胃功能也包括腸道。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紊亂)是逐步形成的(也有急性的),造成了消化道的蠕動變化,消化道粘膜的變化,消化道菌群的變化。所以在治療脾胃病時,多數是將臨床症狀緩解(即便從胃鏡看粘膜癒合),而脾胃應有的消化能力恢復則需要很長時間,尤其是涉及到腸道內細菌的變化。
脾胃病的“三分治,七分養”

腸道內細菌在消化系統病變時可以發生諸多變化。包括

①種類的改變。腸道內菌群優勢菌群變化(包括數量多,作用強),可以使腸道分解合成,吸收食物能力下降,造成消化不良等。

②種植部位的改變。一般來說,細菌的生長部位都相對固定。如果沒在原有部位,那麼本來有益或者無害的細菌也會變得有害。

③細菌的數量。即便部位沒有問題,由於數量不夠,也不能完成正常的分解合成消化過程。

④細菌的活力。優勢菌群,種植部位,數量都沒問題,活力不夠也不行。
脾胃病的“三分治,七分養”

以上是細菌在消化過程中的作用,當然遠比我說的複雜。所以說即便臨床症狀明顯緩解(或消除),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治療,也就是進行糾正時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這也正符合了“三分治,七分養”。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從中醫角度,還是西醫角度,都是需要在“治”的基礎上,重視“養”。

我是中醫隨感,如果您喜歡,請關注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