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調至5000,這類人羣或成最大受益者

昨日我國的個稅法迎來了第七次大修,大體內容如下:

1、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勞動性所得首次實行綜合徵稅;

2、個稅起徵點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萬元);

個人所得稅起徵點調至5000,這類人群或成最大受益者

3、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

4、優化調整稅率結構,擴大較低檔稅率級距… …

工薪階層或成本次個稅起徵點上調的最大受益者

從我們每月的工資條上面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工資中需要繳稅的部分是減去五險一金和起徵點的,即:

應納稅所得額=工資收入金額-各項社會保險費(五險一金等)-個人起徵點

個人所得稅起徵點調至5000,這類人群或成最大受益者

例如,假設A同學每月的工資是10000,那麼在個稅起徵點為3500元,各項社保險費2220元的情況下,其應納稅所得額為10000-2220-3500=4280(元)

個人所得稅起徵點調至5000,這類人群或成最大受益者

2011年9月1日起調整後的7級超額累進稅率

個人所得稅為:1500*3%+(4280-1500)*10%=323元

所以最後A同學會得到10000-2220-323=7457元

若其他條件不變,只是將起徵點上調至5000元的話,A同學的應納稅所得額就變成了10000-2220-5000=2780

個人所得稅為:1500*3%+(2780-1500)*10%=173元

最後A同學就會得到10000-2220-173=7607元,比之前多得到了150元。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也就不難發現,對於原來的納稅所得額在3500到5000元之間的人來說,受益最大;而這部分人群也基本上對應了月薪不過萬的職場白領們。

個稅起徵點上調,收入差距擴大的體現

放眼我國從1980年至2018年間的五次個稅起徵點調整,從最早的800元到如今的5000元;不但體現了人們的收入確實在提高,也同樣反映了收入差距的擴大。

個人所得稅起徵點調至5000,這類人群或成最大受益者

相信不少在北上廣這樣大城市打拼過的年輕人都曾切身的感受過城鄉之間,一線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間發展的巨大落差。與發展速度成正比的還有大城市裡物價和生活成本的增長速度。兩個肉夾饃在自己的老家可能不超過5元,但在大城市甚至可以買到20甚至更貴(當然,這種是經過包裝的)。北上廣的白領雖然拿著高薪,但是面對一線城市較高的生活和社交成本,對於自身而言,和老家較低的薪酬和物價相比,可能也是揹著抱著一邊沉。

個稅起徵點上調為中產的生活省不了幾個錢

人們一般講年入10萬以上的人群成為中產階級,以稅前收入16000元的人群為例,在起徵點上調至5000元之後,其月度繳稅額將調整至690元,較調整前減稅約1030元。

個人所得稅起徵點調至5000,這類人群或成最大受益者

但這部分稅收的減少對於中產的生活花銷來講幾乎杯水車薪。對於中產來講,收入越高,其對於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就越高,而其節省出來的錢,幾乎難以填補中產階級的高消費水平。

對於這次個稅起徵點上調你是什麼看法呢?個稅起徵點的上調又會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歡迎來評論區告訴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