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和皇帝之间,谁是君,谁是臣?

河苦

最是无情帝王家

自古君王皆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

对爱情,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对友情,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皇家本无情,只恨生在帝王家,那么面对,曾经的皇帝,现在的太上皇,两人的关系究竟如何?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古代讲究“君权神授”,即天授君权,而皇帝是上天之子,是天神在人间的代表,更是一个国家的唯一象征,所以服从皇帝的统治就是服从上天的意志。

正是因为这种主流思想的根深蒂固,所以“太上皇权”与“皇权”有着无法调和矛盾,两人也必然会存在权利之争。俗话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对于已经作惯了人间共主的太上皇,其行为与意识难免还会干涉新皇,甚至将新皇当做傀儡。对于新皇而言,初得大权,自然不会轻易放弃,更不会任人鱼肉。而且一个国家也同样不能被两种意识左右,臣民只能服从一个声音,所以两人必然会直接爆发冲突。

无论结局怎样,皇权的这种排他性,是导致权力之争的根源,也是决定了“太上皇”地位的重要因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秦王嬴政打败了六国,一统天下,为了显扬自己的功业,他将帝号定为皇帝,将自己定为始皇帝,并且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太上皇是皇帝的父亲或者是前一任皇帝,很少出现其他情况,所以太上皇的年龄和辈分比皇帝要大,但太上皇只是一种尊号,是皇帝的过去式,为此他的权利没有皇帝大。

正常情况下,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公开场合下,皇帝为尊。但在私下场合,皇帝却要行晚辈之礼。


双方博弈,实力为尊

九五之尊,诱惑力太大,可以说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而在皇权面前,亲情也显得非常淡泊。父子相残,手足相残之事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太上皇与皇帝之间的博弈也只能以一人为尊,另一人下场则是惨不忍睹。所以两人的地位还是以实力说话。

但我国传统以孝治天下,所以无论太上皇生前境遇如何,死后下葬礼仪,都是非常隆重的。即使是对待太上皇极为残忍的皇帝,这时也都会跳出来,突然想起原来他是自己的父亲,感情流露非常真诚,认认真真的扮演着孝子贤孙的角色。表面很难过,先父怎么就驾鹤西去呢!但内心却很高兴,老东西终于死了。


总结一下

表面上,皇帝为君,太上皇为臣,但实际上,何人为君,何人为臣是需要用实力说话的,比如乾隆皇帝。

因为皇帝与太上皇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所以皇帝们是不希望有太上皇存在的,太上皇也是非常尴尬的存在。所以皇帝常常会在“帝王权术”和“仁孝治国”中徘徊不定,难以取舍,而“太上皇”的地位也在考量中起伏不定,难以预测。


古今注

一言以蔽之,皇帝强势,则太上皇是臣,皇帝是君;太上皇强势,则太上皇是君,皇帝是臣。

不少答主搬出礼法,说什么国无二主,天无二日,自然是皇帝为尊云云。其实,所谓礼法,大都是上位置愚弄下人,宣传造势的一种工具而已。

我们可以找出不少例子来证明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

比如说,刘备的父亲刘太公,被刘邦封为太上皇。这个太上皇除了名义尊贵,在朝中没有半点影响力。刘邦也极少去看望父亲。当然,在看望父亲且必要的时候,刘邦会委屈下高贵的膝盖,给父亲行个大礼。

刘邦可以告诉臣下,自己乃是皇帝,乃是天子。朝堂之上自然要行国法,一国之君只有皇帝,其他人即便是皇帝的父亲、母亲都是臣子。

这是国家大礼。不过,在家中,在后宫,见父母时,皇帝还可以行家人之礼。那时候父母是尊长。

这一点,在历代皇帝对待自己的母亲时表现的比较充分。

不过,凡事无绝对,就如有的太后非常强势,常常凌驾于皇帝之上一般。

但凡是皇帝主动让位,成太上皇时一般都比较强势,甚至还掌控朝局。因此,难免与新皇帝之间产生冲突。

像宋徽宗将皇位传给儿子宋钦宗,宋高宗将皇位传给宋孝宗,乾隆皇帝将皇位传给嘉庆帝。这三位皇帝都成了太上皇,但成了太上皇之后依然是君,皇帝不但要在后宫行臣子之礼,甚至许多大臣还经常去朝拜太上皇。

不过,三个皇帝之间又有细微不同。

因宋徽宗是怠惰政务,导致国家衰弱,金军入侵,因此,在传位之后宋徽宗的权势也大大降低。经过宋钦宗的一番争夺后,宋徽宗不得不交出了手中几乎全部的权力,包括皇帝的玉玺。

不过,他毕竟在位二十多年,他一日不死,朝中还有大批官员追随。

宋高宗是开国皇帝,权力更大。他成为太上皇后还活了二十多年。宋孝宗一直胆战心惊,恭敬伺候这位太上皇。每日都要来请安问候。宋高宗就算是不过问朝政,宋孝宗也分毫不敢妄动。一直到宋高宗八十多岁去世,宋孝宗才得以畅快活着。只可惜,他年纪也一大把,没过几年也去世了。不然南宋会振作一番。

乾隆在位六十年,传位给儿子,当太上皇几年间,连玉玺都不给嘉庆帝。嘉庆帝就是一摆设。这也使得嘉庆帝对于乾隆朝的权臣和珅更加痛恨。乾隆一去世,嘉庆帝立刻就翻脸。

所谓权势如水,变幻不定。到底谁是君,谁是臣,大家都可以搬出一套说辞,就看谁的手段更高明。


叶之秋

古代的太上皇比较少,第一个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追封的自己父亲嬴异人,即是秦庄襄王嬴楚。但是这个时候嬴异人已经死了,所以也就无从谈起了。下面谈几个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太上皇。



第一个活着做过太上皇的人——刘邦父亲刘太公。

这个时候严格意义上来说,刘太公是刘邦的臣子,因为整个天下都是刘邦打下来的。所以在刘邦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刘邦给刘太公请安之时,刘太公是跪迎刘邦的。

但是刘邦于心不忍,经过和臣子的商量,刘邦册封了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从此刘太公也就不用下跪迎接刘邦了。但是因为这个太上皇是刘邦册封的,所以名义上刘太公是刘邦的臣子。



被迫让位的唐高祖——李渊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迅速软禁了李渊,夺取了政权,后来又做了大唐的帝王。

虽然李世民顺利称帝,但是这个时候名义上李世民还是李渊的臣子,毕竟是儿子。在李渊的9年太上皇生活中,李世民也没有几次去探望他。两个人基本上也没有了交流。实际上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最有权势的太上皇——乾隆

这个毋庸置疑,皇帝绝对是太上皇的臣子。乾隆做了60年皇帝后退位后做了3年多太上皇,但是这位太上皇一直把持着权力没有放手。

这一时期称之为皇帝训政时期,嘉庆根本没有任何权力,甚至连玉玺都没有给嘉庆皇帝。所以无论实际上还是名义上嘉庆这个皇帝都是太上皇的臣子。



说了这么多,终归起来影响臣属关系的是权力。谁的权力大谁就是君主,反之就是臣子。就好比明英宗不甘做没有权力的“太上皇”发动夺门之变一样。如果他是一个乾隆一样的太上皇也就不用发动夺门之变了。


我是越关

太上皇即退位皇帝或在任皇帝的父亲(如刘太公),但无论何种形式,退位后是否掌权,太上皇永远是臣,现任皇帝是君。

即使太上皇还活着,皇帝代表的是天下人,不能行父子礼,须行君臣礼,不过中国向来以孝治国,一般场合这个君臣礼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中国第一个太上皇是秦始皇追封的秦庄襄王,而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卻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

这是《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的故事,给出了太上皇和皇帝之间关系的答案。

初始,刘邦五日一见刘太公,如普通人家一样行父子礼。家令(皇室属官)对太公说:“天无二日,土无二主。现在高祖虽然是您的儿子,但也是皇帝。您虽然是父亲,但是是人臣。怎么能让皇帝拜见臣子呢!如果这样,皇帝的威严就没有了。”

所以后来太公对刘邦说:“皇帝,是人主,怎么能因为我乱了天下的法度!”于是刘邦才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并赏赐了家令金(黄铜)五百斤。

但是和权臣乱法度一样,以臣犯君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也有太上皇乱法的。

比如中国的最后一位太上皇是清乾隆皇帝,因为祖父康熙皇帝在为61年,认为自己不能超过。于是在执政60年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即后来的嘉庆皇帝,但自己仍然掌握实权直到3年后去世。

所谓的“十全老人”因虚名而乱国法这是非常可笑的行为。不过即使是这样,如果摊到明面上来说,乾隆还是臣,嘉靖还是君,一些君臣礼节还是必须要有。

中国历史上活着的太上皇其实不少,几乎每朝每代都有,既然禅位了,那就是臣,不然又有什么意义。不管什么原因禅位,禅位后有没有权,就是另外应该讨论的了。


Rick潘维镛

名义上来说,皇帝是君,这是不可更改的,因为太上皇的潜在含义其实是退休的皇帝,刘邦的父亲完全可以理解为刚当上皇帝就退休了,当皇帝与退休同时发生,在位时间为零。而且太上皇并不是只有父亲才能当,并且是皇帝封的!


李隆基曾经封了老子之父李敬为太上皇,这是个什么鬼呀?


西晋的晋惠帝司马衷禅位给司马伦称为太上皇,他们是什么关系呢?司马衷是司马伦的孙子辈儿。这个太上皇在任何方面来说都是臣。


只不过有些皇帝,虽然装x一下退位了,还是放不下手中的权利,就有太上皇帝的称呼,意思是皇帝的皇帝,通过这样的强调,名义上出现了禅位,其实质不过是招了一个叫做皇帝的官员。


这样的行为非常危险,因为大权非常容易旁落,第一个这么做的人叫做赵武灵王,他禅位给赵惠文王后,自称赵主父,最后被活活的饿死。


其实这件事情的本质很类似于皇权与相权之争,一旦相权大于皇权皇帝就成为了傀儡,这也说明了不能以权力大小来分别谁是君臣,不过太上皇帝和皇帝之间的权力之争比皇相更激烈,他们水火不相融。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少有主动退位成为太上皇的皇帝。


要说,太上皇和皇帝之间,谁是君,谁是臣?

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词,禅位,退位,这意味着太上皇已经不是皇帝。只不过父亲来做太上皇有一个父子的名义在里面,表示的是皇帝对父亲的尊敬!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太上皇可以看作是活着的先皇,所以按理说太上皇虽然活着已经死了!


目西

判断谁是君、谁是臣,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行礼者为臣,受礼者为君。

比如,皇后的父母在公开场合见到皇帝、皇后,要跪地行礼。为何?因为皇帝皇后为君,国丈和丈母娘为臣。

比如,皇帝的兄弟们、大爷们、叔叔们见到皇帝,要跪地行礼,因为皇帝为君,其他人为臣。

但是,皇帝见到太后,要跪地给太后行礼,并且自称儿臣。可见,此时的皇帝为臣,太后为君。

同理,太上皇应该和太后同样待遇,因此,太上皇为君,皇帝为臣。

当然,以上只是礼仪上的君与臣。实际上谁说了算,那就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比如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虽然顶着太上皇的名头,实际上只是个摆设。刘邦以布衣之身打下了江山。刘太公原本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对于国家大事啥都不懂,自然只能是个摆设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比刘太公的情况好不了多少。为何?因为他是被李世民逼着退位的。退位后,虽然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上就是李世民的阶下囚。

以上这两位太上皇,实在是惨了点,在皇帝儿子面前,基本上没有任何话语权。

有没有太上皇比皇帝还牛的呢?

有。乾隆皇帝就是。

乾隆长寿,眼看着就要打破他爷爷康熙皇帝在位61年的纪录。为了表示对爷爷的尊敬,他就主动让位了儿子嘉庆,自己当上了太上皇。

乾隆虽然名义上让了位,实际上一切大事还是他说了算。嘉庆就像是太子监国,横竖都得看乾隆的眼色行事。

历史上最窝囊的太上皇是谁呢?是宋徽宗赵佶。

当时,北宋正被金国吊打。宋徽宗为了逃避责任,就自己退缩,把皇位让给了儿子赵恒——也就是宋钦宗,自己躲在背后当太上皇。可惜,宋钦宗也无力回天,于是北宋亡国,爷儿俩一起被金国抓走了。

临阵退缩,把黑锅让儿子去背。宋徽宗为父为君都不合格。


趣谈秘史

提到臣这个字,大家都好想到“大臣”:披蟒袍挂玉带,家财万贯,前呼后拥。大臣就等同于“大官”了。其实不然,一开始臣的意思,就是奴隶。所以,主子、奴才并不是满清的发明,君臣关系就是主宰者和附庸奴才的关系。

明白了这点,就知道在古代君臣关系不是一定存在的,并不是你是皇帝,他就一定是你的臣子。虽然你是皇帝,但有的人你太“惹不起”,他就不是你的臣。

比如汉朝到唐朝的“二王三恪”,这些都是他的“客人”,不是他臣子。袁世凯复辟也搞出个“嵩山四友”,不敢让他们称臣。

所以,太上皇、皇帝之间更没有君臣了,他们只是父子(或兄弟)。

当然了,这也仅在名义上。实际上谁有实权谁就是君。

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尊其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太公啥权力没有,自然不会是君。

周宣帝让位过周静帝,自己躲在后面当太上皇。这皇帝就是个几岁的没孩子,当然太上皇是君。

李世民发动政变,把李渊赶下去当太上皇。傀儡一样的李渊,肯定不好意思认为自己还是君。

乾隆即位六十年,让位给嘉庆,当了四年太上皇。这四年里嘉庆战战兢兢,让他称君,他肯定是不敢的。


待我施为地煞变

古代人多文酸腐儒,讲究尊卑有序,纲常伦理,皇家更是讲究辈分。天子贵为九五之尊,乃天下王土之主,从纲常尊卑上来说乃天下人之君,除其之外均为人臣。

之所以我们会有太上皇与皇帝谁为君谁为臣的思想更多是因为各种历史典型人物在君臣礼仪上表现各不相同。
(刘煓)

比如我们今天说刘邦父亲刘太公刘煓作为汉朝太上皇,但是实际上他在汉朝士族百官中地位是不高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位由刘邦亲封除了生下刘邦之外对大汉江山社稷未进寸功又没有做过皇帝的太上皇,实际上他只是个能挂在门楣上的形象而已。出生不佳,非正统。

(李渊)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他在李世民玄武门兵变后,当了唐朝将近九年的太上皇。这位太上皇就不一样了,无论是李世民还是唐朝文武百官对其都尊崇有加,理由很简单,人家是地地道道的正统出身的太上皇,唐朝开国皇帝,只是最后青出于蓝被李世民逼迫禅让而已。李世民在李渊为太上皇的九年里,对其恭敬有加,以君父敬之,甚至曾为他建宫殿供其避暑养老,每每见他也是以父子之礼待之。尽管如此,但是他与太上皇李渊之间也是君臣关系。李世民对其的尊崇只是发自内心的尊崇罢了。毕竟私下里,他们还是父子。李渊作为太上皇毕竟还不是地地道道的,因为没有话语权又是被逼迫禅让的。

最地道的太上皇应该是自称为十全老人的乾隆了。乾隆为了避嫌康熙,当了60年皇帝后禅让给了嘉庆,自封为太上皇。乾隆的太上皇是真真正正的太上皇,家国天下大事都还管着,最主要是手里还有兵权,是古代太上皇里让位不让权的代表。理由很简单,乾隆只是为了自己不超过康熙61年的在位时间,作秀给天下人看的禅让而已,所以退位之后几年,嘉庆除了捡了个名分,没有多少好处,甚至后宫都未曾改变。也因此,嘉庆皇帝见到乾隆这位太上皇依旧和以前一样毕恭毕敬的,让人有了君臣颠倒的错觉,实际上不过一句话“谁是执剑人!”罢了。



(乾隆)

除此之外,皇帝之所以无论内外恭敬太上皇还有两点。

一是按古代皇室例,太上皇可享天下人之礼,除太庙免一切跪拜。此事可参考刘邦父亲被刘邦封为太上皇的典故。

二是皇室例皇室直系血脉,尊卑有序,太庙为上,次为君父,后为君,后以品序之。意思是说在皇室尊卑礼仪里面,皇帝这一脉的,地位最尊崇的是供奉列祖列宗的太庙,而后是在世皇帝的父母,然后是皇帝自己,最后是皇亲国戚、文武百官按品级排。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在古代宫廷剧里,无论内外,皇帝都要给太上皇与太后等行礼的原因了。

古代皇室除了君臣还有太庙,因为皇帝的父亲死了在太庙里的位置可是在自己之上的,太庙决定一切。后宫三宫六院无不以能位列太庙为荣,就连武则天更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百年之后位享太庙把皇位给了自己儿子而不是女儿或者侄子。


不书公子

我记得之前小时候看电视剧《醉打金枝》

上面公主很厉害,驸马虽然是公主的丈夫,但是还是要听公主的,也不敢反抗!

而且我记得很清楚里面有一段是公主做错了事,跟驸马闹矛盾,公主的侍女说不如跟驸马道个歉!

公主说:我是君他是臣,我不能跟他道歉!

这说明皇族就是皇族,无论你是公主还是太后还是皇子,本来身份就比一般的臣子高!

所以他们皇族之间是没有什么绝对的君臣关系,只有相对的君臣关系!

我们看电视,一般皇帝见了太后都是:儿臣给母后请安!既然叫母亲是这么叫的,叫父亲呢?

肯定也是自称儿臣,但是他们是相对关系,不是说叫了儿臣就是臣了,还是君!

所以两个都是君,但是相对的来说,皇帝见了太上皇要自称儿臣以示尊重,但是天下还是皇帝的天下!


世界历史百科

太上皇是君,太上皇帝是君,皇帝也是君,太上皇帝实权大于皇帝,皇帝实权大于太上皇。太上皇与太上皇帝不一样。

太上皇帝掌握实权,乾隆皇帝就做过太上皇帝,掌握实权,他儿子嘉庆皇帝是名义上的君,没有实权,直到太上皇帝死了嘉庆皇帝才有实权。

太上皇没有实权,是皇帝父亲,是家人,没有什么政治地位,不管事。比如刘邦父亲刘太公,他是第一位太上皇,但刘邦也只是好吃好喝的养着他,不使自己落个不孝的名声而已。至于实权,刘太公连边都沾不上,一切还要都听儿子的。

皇帝一般掌握实权,除了一些被架空的皇帝,但不管是否被架空,是否有实权,皇帝都是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