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記憶撫順——蓮 島 灣王卓然故鄉

鄉土記憶撫順——蓮 島 灣王卓然故鄉

蓮島灣, 在撫順北郊, 歸屬於順城區河北鄉。“蓮島灣”這個村名就很有詩意,歷史上這個村曾叫“蓮花島”“蓮花灣”,都和蓮花有關。這個村有條河縱貫南北,兩岸沼澤成片,據說裡面曾生滿蓮花。盛夏時節,蓮花盛開,真可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不知從何時起,人們大量地填沼澤,改水田,種水稻,蓮花的倩影逐漸消失,村名中的“花”字也被取消而成現在的“蓮島灣”了。

蓮島村的地形主要是河谷地,東西兩面是起伏的山丘, 山上植被茂密, 黑松、油松、落葉松參差錯落, 鬱郁蒼蒼, 林內多有柞、榛等灌木。在全村數千畝平坦肥沃的耕地裡,種有苞米、高粱、大豆、水稻、各種疏菜,還有草藥。每到中秋時節,稻穀飄香,葉菜吐翠,滿是豐收景象。這裡肥沃的土地,優越的自然條件,早在前清時就吸引了大量的山東人闖關東到此依山傍水,建房定居,使人口逐年增加多,現村中有六百多戶人家,兩千多口人,是河北鄉的大村。

當地人重視教育,戊戌變法後新式學校取代了私塾,1908年村小學改為”撫順縣第六初等小學堂”是撫順地區較早的小學校。對教育的重視,使村中出現不少優秀人才,最使村人驕傲的是王卓然,他是我國知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是九三學社發起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擔任國務院參事。

王卓然,字回波,1893年生於蓮島灣村是獨生子,他幼有志向,矢志報國。為實現報負,他發奮讀書,從小學到奉天兩級師範,又到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再到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學習成績都名列前茅。1928年8月,獲教育碩士學位的他回到東北,受到張學良的器重,身兼張學良子女的家庭教師、東三省邊防長官公署顧問和東北大學教授、代校長,成為張將軍的核心幕僚、文膽。“九一八”事變後,與高崇民、閻寶航等東北愛國人士組建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領導東北人民的抗日鬥爭。“七七”事變後他又與高崇民、閻寶航等組建東北救亡總會,創辦《反攻》半月刊,他還被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在重慶流亡期間,他家與郭沫若家是近鄰,經常共同參加抗日文化宣傳活動。抗戰勝利後,他積極參加反戰籲和運動,與許德珩等科教界人士發起成立了九三學社,被選為領導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親自安排他為國務院參事,“文大”時遭迫害致死。正像王卓然的好友、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先生評價他的題詞所言“王卓然先生是位堅定的愛國主義者”。早在二十世紀20年代初,王卓然就給故鄉的小學寫了充滿深情的校歌:“蓮島兮彎彎,臨河靠著山,土地多肥沃,人才異樣賢……”他一直思念故鄉,他在京任職,經常為故鄉捐資寄物,“文大”時身陷囹圄也不忘故土,臨終還留遺言,讓子女為故鄉建圖書館。死後,他的骨灰一半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一半送回故鄉安葬。現在他的遺願已變成現實,由他子女捐巨資建成的圖書館聳立村中,上有呂正操將軍題寫的館名。內陳珍貴的王卓然照片和史料。他的墓地在村東山,墓碑是張學良將軍親筆所題,這是世上唯一一處有張學良題碑的墓地。

王卓然(1893——1975),著名的教育家,愛國民主人士,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

1893年5月24日出生在撫順市城區蓮島灣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11年,他考入奉天兩級師範。其間他參加了青年基督教會,先後結識了張學良、閻寶航、杜重遠、盧廣績等東北進步人士併成為摯友。1919年秋,王卓然考入北平師範大學,兩年後,畢業返回奉天任省教育廳視學。1923年秋,他獲官費到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深造,獲博士學位。1928年8月,王卓然回到奉天,剛主政的張學良聘他任東北大學教授、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諮議兼作自己子女的家庭教師。自此,王卓然逐漸成為張學良的得力助手。

在撫順市檔案館館藏民國撫順縣公署檔案中有一件公函:《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函為撫順縣公署撫順籍學生王卓然赴國內外旅行費用由》,落款時間是民國十一年二月十四日。

當時的王卓然還僅僅是一位撫順籍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育研究科的大學生,即將畢業赴國內外遊學。學校經教育部認可,向撫順縣公署及奉天省教育廳各籌款200元大洋。公函之後是縣知事批給縣勸學所查核**的批件。這份檔案應是民國時期公費留學的見 王卓然1893年5月24日生於撫順蓮島灣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在父母的支持和親友的資助下,在撫順上小學,期間目睹日俄戰爭中帝國主義的暴行,埋下了反帝思想的種子。後來考入奉天省初級師範和高級師範英語專修科。學習成績優異,每考必居前三名。其間他結識了張學良、閻寶航、高崇民等人,併成為摯友。畢業後任教師和奉天省教育廳督學。1919年,王卓然又考入了北京師範高等學校教育研究科,成為中國最早自己培養的16名教育研究生之一。

鄉土記憶撫順——蓮 島 灣王卓然故鄉

鄉土記憶撫順——蓮 島 灣王卓然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