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和袁紹能消滅宦官,爲什麼還要引董卓進京?

古今職場人物

這個問題很簡單。跑去分析集團的人都是沒正兒八經看過史書的,只能靠用“集團論”這種“萬靈丹”來支持自己的神吹海侃。

在《後漢書·何進傳》中寫的很明白,袁紹和何進商議此事時(中平六年,189年),就是拿二十多年前的竇武故事來做比較的(建寧元年,168年事)。

擺在何進面前的,竇武是個政變失敗者,何進不想重蹈覆轍,他需要享受到勝利果實。

當年竇武就是隻依靠家屬親信掌控的北軍五營中的兩個營,加上自己的大將軍營,宦官曹節、王甫也憑藉尚書檯的威力(下詔徵調官員、軍隊),組織了比竇武更多的軍事力量,最終竇武這邊的士兵見形勢不妙,紛紛投降至宦官陣營,竇武才失敗的。

有了前車之鑑,大將軍何進便非常看重軍隊的掌控,生怕有什麼疏漏。除了自己擁有的大將軍營之外,他安排袁術帶虎賁軍桓典帶羽林軍,如此皇宮之內的守衛禁軍全是自己人。

城外的北軍五營的校尉無法全部考證,只能推測其中的射聲校尉是馬日磾

,再有何顒、劉表在這段時間擔任過北軍中候,馬日磾不好說,而何顒和劉表兩人都是何進的親信;

後來,何進徵調丁原進京,讓他做了執金吾,負責京城治安;

再有朱儁是擔任城門校尉(考證推測),袁紹做了司隸校尉,王允做了河南尹,這都是有特殊全力的關鍵職位。

如此種種,京城之內的軍隊領導都是何進的自己人。


最後說說徵調董卓的問題。我就直接給三個結論。

  1. 徵調外兵的事,何進派了張楊、張遼、王匡、鮑信、毌丘毅五人去外地徵兵,從地方調往京城的有董卓、丁原、橋瑁三人。

  2. 董卓進京是被何進很快否決掉了(先後有鄭泰、盧植等人提反對意見),何進派種劭前去阻止董卓進京。

  3. 董卓最終進京,一方面是他自己的野心,另一方面是他得到了袁紹的私下聯絡。


在《後漢書·種劭傳》中明確記載了,董卓抗命進京後,何進又派種劭在雒陽城外以勞軍的名義勸退董卓的,董卓最終屈服於種劭,退兵三十里至幾陽亭。

由此可見,到政變一觸即發的關鍵時刻,何進是不希望看到董卓在雒陽的。

至於為什麼袁紹會去招惹董卓?

道理也很簡單:即將參與政變的軍隊大都是何進的親信,下屬;袁氏家族(袁隗、袁紹等)只有袁紹的私兵一千人,袁術的虎賁軍,袁氏家族需要一個親近自己的軍隊參與進來,好為自己家族在政變中謀取利益。

曾經在袁隗司徒府中工作過的董卓,無疑是袁氏拉攏的最佳人選。

有一說一談歷史,不偏不倚話蒼生。

歡迎喜歡三國故事的朋友關注我。


潯陽鹹魚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感謝關注好玩有用的歷史!

何進和袁紹,雖然出身不同,但看他們處理宦官這事,那真是出了名的優柔寡斷,結果一個被宦官殺死,一個被逼的落荒而逃。非常值得我們警惕和借鑑!

這件事,袁紹和曹操他們一樣只能算是算是個出主意的。

做決斷的,是何進

所以,我們的目光要關注到何進身上,袁紹,不能背這個鍋。

為什麼何進要負責任?

因為何太后封了何進最重要的一個官,那就是參錄尚書事。

這個官,在霍光之後,那就是位在三公之上,是實際上的掌權者。

後來的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時候,就一直掛著這個頭銜。

可惜啊,何進坐這個位置那真叫德不配位,必招其禍啊。

啥叫德不配位?在何進來講,一是他得位不正,二是他驕傲自大,三是管不好自己的身邊人。

1、先說他管不好身邊人。

何進毒死了董太后。張讓那幫人就把這事嚷嚷出去了。

袁紹就密報,注意是密報何進,說殺了他們吧,不然你以後乾點啥事,都沒有機密可言了。

結果,何進的“左右”竟然就告訴了張讓一干人,張讓竟然就能說動何苗去忽悠何太后。

何苗可是何進的弟弟啊!

這才有了何太后勸何進的下文。

2、再說他得位不正。

啥叫外戚啊,那就是皇帝姥姥家的人啊。

雖然何進位在三公之上,可是這一切都是因為她妹妹是何太后。

這是他一切權利的來源。

不然的話,何太后一句咱家就是殺豬的出身,

立刻就讓何進心虛的只殺了一個蹇碩。(這是第一次殺宦官時的事。)

也是何太后,竟然把殺宦官和殺舊臣等同起來。

立刻就讓何進沒了辦法,只能喏喏而退,沒了主意。

3、再說他的驕傲自大。

這也許是驟登高位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

他在權利的來源何太后面前優柔寡斷,唯唯諾諾。

但是在其他人面前那就真是另一幅嘴臉了。

曹操勸他,殺宦官要小心,因為他們枝枝蔓蔓的,牽連很多人。

何進就罵人家小兒輩安知朝廷大事!

袁紹勸他,只殺蹇碩不行,得斬草除根。

何進就說吾意已決,你給我閉嘴!

陳琳勸他,殺宦官的事要快,要下決心。找外人幫忙那就露餡了。

何進就說,你陳琳就是個懦夫!

雖然招外鎮來倒逼何太后的主意是袁紹出的。

但是如果何進不是狂妄到自信能控制住局面,能說出此計大妙這種話來嗎?

何進能做出這種看起來不合邏輯的舉動,完全是因為他驟登高位,驕傲自滿所致!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感謝關注好玩有用的歷史!


好玩有用的歷史

何進就是為了不消滅宦官,他才引進董卓等人,

實際上,他引進的,不僅僅是董卓,還有其他勢力,而是,董卓只有3000人,丁原也只有3000人,這點人是翻不起大浪的。

在來說,為何何進不想消滅宦官。

首先,你不要有宦官都是壞的,士大夫集團是好的這種思想,

政治的原則是平衡,而宦官跟士大夫集團分別是平衡的兩端,何進和皇帝才能居中穩定。

東漢以前是沒有太監的,東漢才有的,為什麼呢?士大夫集團勢力太大,他們權力來源不是皇帝,容易威脅皇權,和外戚權力本來源於皇帝,是皇帝用來平衡士大夫集團,但後來外戚跟士大夫苟合在一起了,外戚也就威脅皇權了。

這時候皇帝需要不屬於士大夫集團的勢力。

但是任何一個正常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只要他起來了,馬上可以構建以他為中心的勢力圈子,也會威脅皇權,

而只有閹割了的男人,才會完全脫離於親族,一個人做了太監,他就沒有親人了,被宗族拋棄了,不能入族譜,不能埋在家鄉,比如司馬遷被宮刑,兒子就不認他了,姓氏也改了。

所以被閹割的人,只能依附於皇帝,離開皇帝,他什麼都不是了,這樣他們就會維護皇帝的利益,這就是皇帝喜歡用太監的原因,並不是什麼怕綠帽子,跟權力比起來,綠帽子算什麼?

第二,如果用正常人,皇帝見到的每個人,都是士大夫集團,豪強,地主等,這樣就失去了意義,而如果用太監,這些人不需要閹割就能當官,當然不屑於這樣往上爬,而寒門等底層人民,只有這個機會,這跟科舉選拔寒門異曲同工,

綜上,太監才是真正忠於皇帝的人,士大夫集團都是渣渣,看看東林黨就知道了,

太監是代表皇權的,士大夫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而何進居中平衡

這時候,士大夫集團就想拉攏何進,想跟何進一起,誅殺宦官,這樣就能控制皇帝。

何進雖然出身低微,但絕不傻,沒有了太監,接下來死的就是他自己了,士大夫集團本就瞧不起何進這個屠戶的兒子。

所以,何進為了平衡,引進第三方,這是非常高明的做法。

於是,何進以皇帝名義,引進董卓、丁原等人,而且,他們都只帶3000人,不會產生威脅。

只是後來的發展沒有按照他的預期。

後來董卓一忽悠,呂布就把老大丁原幹掉了,而是帶著丁原的人馬跟董卓合併了,董卓就做大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說到董卓入京,就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大將軍何進,何進是讓董卓入京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要讓外臣進京

如果說董卓之亂原因在於何進,那麼十常侍之亂則在何太后的縱容。當時正好是十常侍之亂,何進要清理十常侍,十常侍很慌張,為求自保找到了何太后但,所以何進受到了自己妹妹何太后的阻攔,說到何進一脈本就是被十常侍所提攜的,這樣做是忘恩負義。何進沒有理由繼續清洗十常侍,於是便與袁紹商議,商議結果就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行動力,便將外臣引入京城,這裡的外臣就是董卓。



外臣進京實際上是為了一個名頭

可惜在董卓入京之前,消息便走漏到了十常侍哪裡,何進被密謀殺害,平定十常侍之亂提前開啟,太后與少帝陳留王都被十常侍的餘孽擄走。那麼哪怕沒有董卓,何進等人也有清洗的能力,可為什麼還要外臣進京呢?

太后發了話,何進就沒有了繼續清洗十常侍的理由,那麼又要除掉十常侍,又不能沒有理由,該怎麼辦,找人背鍋,外臣是個好選擇,所以董卓就來了。這是一個昏招,跑了十常侍,來了董卓,自己還搭上性命。


何進死後,袁紹統領的禁軍就有了名頭――宦臣殺害大將軍。不用董卓背鍋,自己就帶著人衝進去砍殺,十常侍之亂就此平定,然而京都混亂,倒給了董卓一個機會,撿了現成的成果。


憶尋塵

實際上這個問題一開始就錯了,何進正因為殺不了宦官,所以才要招人進京。殺宦官並非只是字面上的殺宦官的問題,東漢末年的宦官,不止是宦官這些人而已,而是一個龐大的體系。他們深居中央,養子,家族,外戚涵蓋了朝廷方方面面,而且深植在軍隊之中,何進之所以要招外面的部隊進來,就是因為他在洛陽,或者說司州範圍內並沒有把握贏宦官。而一旦不能快速處死宦官中央,就會有殺身之禍,像三國演義裡面描述的宦官只是腐敗這種形象,太膚淺了


伏桀

宦官是一個十分龐大的集團,盤枝錯節,跟何進,袁紹等外戚,大氏族也有很深的關係,以至於他們很不方便下手,心不特別黑,手不特別狠,根本沒法根除。所以請董卓來做白手套。誰知這個手套差點把自己都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