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代軍隊要稱作「三軍」

在戲文裡面,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大將軍在陣前喝令:“三軍將士聽令!”另外,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用到“勇冠三軍”、“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等語句。


為什麼古代軍隊要稱作“三軍”

古代從西周起的部隊編制,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一軍是一萬兩千五百人。又天子(即周王朝)置六軍,諸侯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又次一軍。像晉是大國,國君地位也高,就有三軍。這三軍,分別叫中軍、上軍、下軍,中軍元帥就是三軍統帥。先秦時期衡量國力,又常說乘(shèng),比如我們常看到齊、楚這些大國被稱作“萬乘之國”;
為什麼古代軍隊要稱作“三軍”​《論語·侍坐》中子路就自認能治理一個“千乘之國”。乘在古代就是一輛車。春秋及其之先戰爭主要是車戰,能裝備多少輛戰車就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實力。當然,簡單說好像一乘就是一車駟馬,就像現在的好多國家買武器、買飛機軍艦就可以。但我國古代注重人力因素,首先兵車上有三個人,一個駕車一個執戈一個射箭,車下還要配備72個士兵(包括負責造炊打水採薪的),就像現代戰爭中裝甲車需要有步兵協同作戰。


為什麼古代軍隊要稱作“三軍”

三軍的其他寓意:

在現代社會中,三軍是指海陸空三個軍種,也代表全國武裝部隊統稱。在戰役戰術機動作戰中,三軍是指前鋒部隊、中軍主力、殿後部隊。在古代陣地戰中,三軍是在指中軍主力,以及左右兩翼的左軍、右軍。春秋戰國時,按兵種分步、騎、車三軍種。
為什麼古代軍隊要稱作“三軍”​春秋戰國另一種意思:壯男為一軍、婦女為一軍、老弱為一軍,是為三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