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此人若不死,就沒宋朝什麼事了!

讀過《水滸傳》的人,對於梁山好漢中的“天貴星”、“小旋風”柴進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他之所以仗義疏財,為人慷慨,有“孟嘗君”的美譽,除了性格使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的出身非同一般。他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嫡系子孫,因為祖上“陳橋讓位”,宋太祖趙匡胤便賜給其家族“丹書鐵劵”,政治地位、經濟能力都足以支持他結交天下英雄好漢。

此人若不死,就沒宋朝什麼事了!

如果不是高廉害他身陷死牢,他應該不會走上“革命道路”。即使後來被政府收編,他也無意做官,在征討方臘結束後,便辭掉官職回到了家鄉,重新過起了莊園主的生活。柴進對於官場厭惡的個性與其祖柴榮大不相同。要說五代十國時期,在政治、軍事上頗有能力手段的帝王,柴進的先祖,柴榮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公元九零七年,朱溫滅掉唐朝建立後梁,中原地帶便進入了戰火紛紜的割據時期。一直過了快八十年,宋朝滅掉北漢,中國才算又重新統一起來。在這動亂的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朝代更迭,皇帝上臺如同走馬燈,短短五十來年,用王夫之的話說:“自朱溫以至柴氏,七姓十五人,據中土而稱帝”,可想當時的混亂狀態。但是,北宋能夠統一天下,雖然宋太祖趙匡胤功不可沒,但實際真正給宋朝統一全國打下基礎的,則是“小旋風”柴進的祖先,後周的世宗柴榮。因此,完全可以說,後周是結束五代割據的關鍵,而柴榮則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

此人若不死,就沒宋朝什麼事了!

柴榮是後周立國者太祖郭威的養子,即“聖穆皇后”柴氏的內侄,他的父親柴守禮是柴氏的兄長。

後周太祖郭威未成氣候時,柴氏便嫁給了郭威,所以郭威與柴氏的關係屬於一路走來的患難夫妻,感情頗為深厚,柴榮在幼年時候,伺候他的姑媽,便常在郭威的左右。郭威常常委託柴榮辦一些雜事,他總是盡心盡力的籌劃,把事情辦的十分妥帖。郭威逐漸對柴榮頗為器重,因為自己無子,郭威便收柴榮為養子。

郭威在後漢擔任樞密使時,就任命柴榮為監門尉將軍。廣順三年郭威稱帝后,便委任柴榮為澶州節度使,讓其掌握一郡的軍政大權。其後又委任柴榮擔任太原郡侯。柴榮在任上事必躬親,很得郭威賞識。廣順三年三月,柴榮被封為晉王。顯德元年正月,郭威病重,勉強完成南郊祭祀,隨即提拔柴榮掌管內外兵馬事,為柴榮鋪墊“接班”之路。不久郭威去世,為了防止政權被人篡奪,故而秘不發喪。接著內廷出示郭威的遺訓:“晉王榮可於柩前即位。”

自此,柴榮順利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便是歷史上的周世宗。

此人若不死,就沒宋朝什麼事了!

柴榮出生在公元九二一年,死於公元九五九年,壽命很短,一生只活了三十九歲,執政的時間更短,只有短短六年。但是,古今中外,執政時間的長短與歷史功績並不成正比例,在中國歷史上,有的執政時間長達半個世紀,但是留給後世的政治遺產,只是讓一個王朝加速滅亡。柴榮短短六年的執政時間,卻留給後世一份豐厚的政治遺產。他登基伊始,便對後周的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進行了大的改革,對於消除弊政、安定民心、增強國力起到了很大作用,也為北宋完成統一大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柴榮針對當時的“武人專權”,便實施文武參用之法,積極錄用士人為官,用“摻沙子”的方法來消減武人不受節制的權力。而且多次下詔要求身邊的僚屬舉薦人才,即使親屬也可以推薦,日後為官,“如貪濁或軟弱無能,則據情‘連坐舉主’”,這就改變了武人一統天下的局面。而且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左拾遺趙守徽原本是一個村夫,因為徒步上書,就被錄用為官。同時嚴厲打擊枉法者,尤其對貪汙毫不手軟。大將軍孟漢卿因為多取耗餘,就被賜死。供奉官郝光庭在河南中部的葉縣進行地方巡檢,挾私判了當地一個百姓示眾,被柴榮知道後,立即將郝光庭當眾“棄市”。柴榮的霹靂手段,使得治下的官吏個個戒慎恐懼,紛紛收斂其貪腐行為,而後周的官場政治也因此一度頗為清明。

同時,柴榮在經濟上也積極推出政策,鼓勵生產。五代時期,戰爭頻發,很多地方的土地都已荒蕪,農民寧可逃入山林,也不敢住在土地豐腴的地方。柴榮看到這一切後,決定改變這一狀況。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他首先獎勵墾荒,對於逃戶的土地,別人可以申請租種,官方收取租稅。逃戶在三年內歸來的,不計荒熟交還一半,五年歸來的,交還三分之一。五年後歸來的,除了本戶墳塋外,不再交還土地。而被契丹虜去的民戶,五年歸來的交還三分之二,十年歸來的交還一半。十五年歸來的交還三分之一,超過十五年的除了本戶墳塋外,不再交還。這樣一來極大的提高了農民開墾荒地和生產恢復的積極性。五代動亂時期,出家僧尼頗多,使得勞動力大減,柴榮為了改變這種情況,便要求朝廷統計編寫僧尼的名冊,每年五月前,逐級上報到京城,冊內無名的僧尼,必須要還俗。在此基礎上,他還廢去寺院三千多所,解放了差不多六十萬左右的勞動力。

柴榮在軍隊內部的整頓上也頗有成就。他一生希望平南伐北統一中國,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便推行“兵在精不在眾”的整軍思想,將戰鬥力出類拔萃的士兵編為禁軍,留駐在京城,在此以下一一分檔挑選,老弱瘦小的一律淘汰,這不僅提高了戰鬥力,還減少了不少冗員冗兵,節省不少國庫開支。軍隊離不開賞功罰過,柴榮對於這一條執行的也頗好。顯德元年,柴榮親自征討投靠契丹的北漢王劉崇,與劉崇的大將楊袞大戰於高平,樊愛能等一批為首的將帥,畏縮不前,臨陣退卻,致使戰鬥失利,柴榮身先士卒,奮勇激戰,才轉敗為勝。柴榮一到潞州,立即斬殺樊愛能等七十多將帥,軍隊內部的“驕將惰兵無不知懼”,同時及時的提拔了七十多人補充。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便在補充人員之列。而對於高平之戰中有功的人員則不吝惜賞賜,一干將領提拔為節度使。對於俘虜甚至也頗為優待,敵方的投降士兵每人送給絹兩匹,讓其回家安業。在柴榮一步步的整頓軍隊下,後周的軍隊逐漸蛻變成為一支“近代無比”的強大軍隊,他帶領這支軍隊,親政高唐奪取十四州,征討契丹時,收復了瀛、莫、易三州十七縣,這都是明證。

此人若不死,就沒宋朝什麼事了!

當然,任何人都有缺點,何況是用人太察的柴榮,其施刑太峻也是常被後人所詬病的。洪邁在《容齋續筆·卷四》中就寫道:“周世宗英毅雄傑,以衰亂之世,區區五六年間,威武之聲,震懾夷夏,可謂一時賢主,而享年不及四十,身沒半歲,國隨以亡。固天方授宋,使之驅除。然考其行事,失於好殺,用法太嚴,群臣職事,小有不舉,往往置之極刑,雖素有才幹聲名,無所開宥,此其所短也。薛居正《舊史》紀載翰林醫官馬道元進狀,訴壽州界被賊殺其子,獲正賊見在宿州,本州不為勘斷。帝大怒,遣竇儀乘馹往按之。及獄成,坐族死者二十四人。儀奉辭之日,帝旨甚峻,故儀之用刑,傷於深刻,知州趙礪坐除名。此事本只馬氏子一人遭殺,何至於族誅二十四家,其他可以類推矣。”司馬光也有“周世宗見方面大耳者皆殺之”的說法,其說固然有些誇張,不過也確實能夠從一個側面看出柴榮的狠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