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旗“三链互助” 助力脱贫攻坚

阿旗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帮带作用,通过“三链互助”助力脱贫攻坚。目前,已建立亲情链427个、互需链522个、责任链1749个。

能人带动,建立互需链。“党支部+基地+合作组织+贫困户”模式,以培育主导产业为支撑,通过支部、党员带头创建产业基地,依托基地和产业创办、领办合作组织(家庭农牧场),党员大户带贫困户、种养大户带散户等引导农牧民加入合作组织,进行统一生产经营,带动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巴拉奇如德苏木通什嘎查牧民党员斯钦满都拉,自觉履行“党员中心户”职责,与嘎查3名精准扶贫户建立“互需链”,通过家庭牧场长期雇工、肉牛寄养、帮扶贫困户耕种等方式开展结对帮扶,3个贫困户每人每年仅打工收入就达3万元以上。截至目前,全旗嘎查村党组织和党员领办创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643个,组建扶贫协会37个,带动农牧民增收1000余户。赛罕塔拉苏木在6个嘎查村组建了扶贫协会,建立扶贫“流动畜群”24个,扶贫协会牛羊存栏1700余头(只),帮助5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亲友互助,结成亲情链。组织嘎查村“两委”班子、驻村扶贫干部全面了解贫困户主要社会关系,筛选梳理具备帮扶能力的亲友,通过沟通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变贫困户“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通过“亲情链”建立,以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为问题导向,从产业、教育、精神鼓励层面建立贫困户与亲友之间的帮扶机制。产业扶贫方面,在春耕、夏锄、秋收等方面提供人力、技术、信息、信贷等力所能及的帮助,促进贫困群众生产技能提升和产业收益;教育保障方面,主要关心孩子学业和日常生活,疏解家长和孩子心理压力,提高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精神鼓励层面,通过日常“串门走亲、唠家常”方式,鼓励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克服“等、靠、要”思想,重拾脱贫信心。

干部帮扶,压实责任链。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促脱贫。从旗直机关选派80名科级干部、后备干部到80个脱贫任务较重的重点嘎查村担任第一书记。向245个嘎查村、17个集体经济联合社派驻781名由机关干部组成的驻村工作队,帮助嘎查村制定脱贫规划,谋划发展思路,协调项目资金,增强发展后劲,做到不脱贫不脱钩;通过采取机关单位包村、机关干部包户的形式,组织1749名机关干部与8562户贫困户结对帮扶,落实帮扶责任,建立帮扶台账,开展组团式帮扶活动,捐赠帮扶资金、物资达30余万元。此外,全面推行党员网格化管理,组建乡村组三级网格1542个,选聘1839名党员担任网格管理员,组织有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农牧民党员采取“1+N”滚动帮扶的形式,与网格内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1900多个,通过提供信息、技术指导、资金帮扶、销售联系等有效途径,帮助贫困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