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宰相:買完楚國的鹿,就可以讓敵方不戰而降,後來果真言中

古代的戰爭中善於用兵者有三種境界,第一就是勝而不利:兩敗俱傷,最終慘勝,此為下策;第二種就是勝而有利,就是既能打敗對方,己方只有很小的損傷,此為中策;第三種就是兵不頓而利可全,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此為上策。古代有一位宰相說:“把敵國的鹿賣完,就可不戰而勝。”後來果然應驗。

齊國宰相:買完楚國的鹿,就可以讓敵方不戰而降,後來果真言中

這位宰相就是春秋時期的管仲。管仲是法家思想家,剛到齊國時站隊公子糾與齊桓公公子小白爭奪君位,但是事敗被囚。後來因為好友鮑叔牙的舉薦得到齊桓公的重用,此事後來被稱為“管鮑之交”,讚揚管鮑二人深厚的友誼。

管仲在任齊相時,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實行改革,實行軍政、兵民合一的制度,促進了齊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的發展。這些措施增強了齊國的實力,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齊國宰相:買完楚國的鹿,就可以讓敵方不戰而降,後來果真言中

當時齊桓公準備討伐楚國,但是楚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所以齊桓公很沒有把握。於是齊桓公就問管仲:“卿有什麼良策嗎?”此時管仲卻是一臉的淡定神色一點也不著急,慢慢悠悠的說:“大王只需一招,而且不費一兵一卒就可打敗楚國。”齊桓公聽說有好計策,很是開心。管仲開口道:“大王只需用高價去買楚國的鹿,之後就坐等楚國來降吧。”

齊桓公雖然疑惑,但是也吩咐下去:在齊國和楚國的邊境上建了一個地方,派大夫王邑帶著鉅款去收購楚國的鹿,而且活鹿的價格是八萬錢一頭。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楚王的耳朵裡,他對宰相說:“金錢可以維持國計民生 ,而鹿只是野獸而已,沒有什麼用,他們齊國想要多少,我們就可以給多少,於我們楚國有利。既然齊國願意便宜我們嗎,你傳令下去,讓百姓趕緊捉鹿,將齊國的錢都換過來。”

齊國宰相:買完楚國的鹿,就可以讓敵方不戰而降,後來果真言中

管仲不僅讓人去高調收購活鹿,而且找來一位皇商,對他說:“你去幫我買來二十頭活鹿,賞你百斤黃金;買來二百頭,賞你千斤黃金。”消息一傳出,楚國上下都沸騰了。所以百姓們都行動起來,也不耕作了,都去捉鹿換錢去了。就在這個時候,管仲對齊桓公說:“大王現在可以去收購楚國的糧食囤積起來。”齊桓公照做。

果然到了秋收時節,因為楚國百姓都去捉鹿,而荒廢了田地,所以田裡幾乎顆粒無收。所以此時楚國糧食短缺。就在這時,管仲對齊桓公說:“大王可以出兵楚國了。”果不其然,因為糧食的短缺,楚國根本不能負擔其軍隊的糧草裝備,而且四處籌不來糧食,士兵吃不飽,何談上陣殺敵?所以不久楚國就向齊國投降了。

管仲先用買鹿之計在楚國颳起風潮,百姓都是趨利的,所以肯定會為了賺錢,而荒廢農業。這樣雖然楚國人人都有錢了,但是吃的糧食短缺,生命都難以維持了,還談什麼其他的。所以這樣不戰而使楚國投降,實在是軍事兵法裡的上上策。

齊國宰相:買完楚國的鹿,就可以讓敵方不戰而降,後來果真言中

齊國的管仲的買鹿之計,使得楚國不戰而降,是高招。是因為他深諳人性,而且抓住了機遇,所以才能成功,看來“華夏第一相”並非浪得虛名,而是名副其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