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獸」竟是褒義,10個最易誤解的文學常識

編者按: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的很多東西,在當今人們的理解運用中,已經發生了諸多改變。今天就為大家盤點10個最易誤解的文學常識。

01 “衣冠禽獸”原是褒義

“衣冠禽獸”一語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據史料記載,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具體的規定是: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所以,當時“衣冠禽獸”一語是讚語,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


02“跳槽”本是青樓語

你“跳槽”了嗎?在眼下,這是一句很平常、很普通的話。其意思也很明白,那就是,你炒沒炒老闆的“魷魚”?你是不是還在原來的地方工作?但在明清時代,這句問話卻含有狎邪之意,相當不雅。

隨便翻翻明清的小說或者筆記,“跳槽”一詞不時可映入眼簾。徐珂的《清稗類鈔》對“跳槽”給出了非常確定的解釋:“原指妓女而言,謂其琵琶別抱也,譬以馬之就飲食,移就別槽耳。後則以言狎客,謂其去此適彼。”意思說得很明白,最早這個詞是說妓女的。一個妓女和一個嫖客纏綿了一段之後,又發現了更有錢的主,於是丟棄舊愛,另就新歡,如同馬從一個槽換到了另外一個槽吃草,因此,這種另攀高枝的做法被形象地稱為“跳槽”.後來這個詞也被用到了嫖客身上。一個嫖客對一個妓女厭倦了,又另外找了一個,這種行為也可稱為“跳槽”。是啊,同樣一個詞,妓女用得,為什麼嫖客用不得?與此相佐證,明代馮夢龍編的民歌集《掛枝兒》裡就有一首名叫《跳槽》的歌,歌中的青樓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風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兩情深,罰下願,再不去跳槽。”妓女與嫖客互訴衷腸,最終達成的協議就是“再不去跳槽”。至此,“跳槽”的意思已經非常清楚,那就是專指風月場中男女另尋新歡的行為。

可是不知從何時起,“跳槽”這個充滿狎邪意味的詞被大家拿來當成變換工作的代語。也許是因為人們已經忘了這個詞本來的用法,只是根據這種形象而又通俗的比喻,把它當作了更換工作的大眾通行語。儘管如此,我們知道這個詞的來歷也不是一件壞事。


03“七月流火”非天熱

成語“七月流火”出自《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中,七月並非公曆七月,而是指農曆。如果換算為公曆,那就是相當於八九月份。“火”是指大火星,大火星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火星。火星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而大火星則是恆星。它是天蠍座裡最亮的一顆星,中國古代稱之為心宿二。它是一顆著名的紅巨星,放出火紅色的光亮。“流”指的是西沉,就是向西邊落下,我們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觀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這顆紅色的巨星就會落向夜空的西邊,也就把這種天象變化當作天氣將逐漸轉涼的徵兆。

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氣熱得像流火了,而是指天氣日漸轉涼。作為傳統文化知識的一部分,這在高中時候就應該掌握。


04“倒楣”原來非“倒黴”

“倒楣”—詞出現的歷史並不太長。據考證,該詞大約出現在明朝後期。明朝因襲自隋唐以來的科舉取士制度,科舉成為當時讀書人出人頭地的唯一門路。因此,科場之內的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雖然明朝有相對完善的監考制度,但照樣無法阻止愈演愈烈的作弊之風。一般的讀書人要想在科考中有所斬獲就顯得至為不易。為了求個吉利,同時更是為了給要上考場的讀書人以心理安慰,在臨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會在自家門前豎起一根旗杆,以此為考生打氣壯行,時人稱這根旗杆為“楣”。

依據當時的慣例,揭榜之時,誰家的學子榜上有名,原來自家門前的旗杆可以照豎不誤,如果不幸失利,該考生的家人往往就會把自家的旗杆放倒撤去,叫做“倒楣”。後來,這個詞被愈來愈多的人用於口語和書面,直到現在。值得一提的是,在運用這個詞語過程中,人們常把這兩個字寫作“倒眉”或“倒黴”,這當然是語言發展演變的緣故。


05唐伯虎未曾點秋香

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敘述的是唐伯虎被秋香的三笑迷得失魂落魄,於是施計混入太師府當家奴,歷經幾多波折才追到了秋香。影片中的唐伯虎文武雙全,不僅能詩善對,更是武功高強。

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其內容誇張了很多。唐伯虎是才子不假,但是從未自稱“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他雖有三段婚史,但是並不風流。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唐伯虎從未有過“點秋香”的豔遇。

清代學者俞樾曾在《茶香室叢鈔》中為唐伯虎闢謠,斷定“三笑姻緣”是好事者藉著唐伯虎的盛名,把別人的事轉在他的名下。有人還專門考證,證實秋香確有其人,是當時南京一個頗具名氣的青樓妓女,至少比唐寅大十幾歲,根本不可能與他有風流情事。所謂的唐伯虎有九個妻妾,全是從他最後娶的妻子“沈九娘”的名字上以訛傳訛而來的。當時唐伯虎貧困交加,怎麼可能妻妾成群?


06“淑女”“美女”大不同

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所以稱為君子的好配偶,當然是要符合“君子”的審美標準。在古代,人們評價女子,講究“美心為窈,美狀為窕”。所以“窈窕淑女”不僅僅指的是貌美,更重要的是心美。只有內外兼修,達到內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諧統一,才能成為君子的好配偶。社會發展了,美女多了,可是淑女少了。美女變成一種大眾資源,淑女倒成了瀕危物種,實在可嘆!


07不恥下問向誰問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一遇到問題就去請教別人,開口就是“這個問題有些複雜,我只好不恥下問來了”。明明是不懂,還要搬出來這個詞,用錯了也不知道。一個人有不懂的問題向別人請教,既然自己的學問比不上別人,又何談“不恥下問”呢?在交往中,千萬注意別犯這種錯誤。


08“豆蔻年華”是特指

對於女子的不同年齡,有與之對應的不同稱呼。譬如,女孩12歲往往被稱為“金釵之年”;13歲則被稱為“豆蔻年華”;15歲被稱為“及笄之年”;16歲則被稱為“碧玉年華”;20歲為“桃李年華”;24歲為“花信年華”。

在對於女性年齡這麼多代稱中,知名度最高的是“豆蔻年華”。豆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花淡黃色,果實扁球形,種子像石榴子,有香味。果實和種子入中藥”。“豆蔻年華”之“豆蔻”就是從這種植物引申出來的意思。這種稱呼源自唐代杜牧的《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大意說柔弱美麗的十三歲多的少女,看起來就像是二月初剛發芽的豆蔻梢頭的嫩芽那般美好。很顯然,“豆蔻年華”只能指十多歲的少女。如果硬要往大處擴展,最多也只能擴展到二十歲,再往外擴展就有點過於牽強了。 記住這一點很重要,因為“豆蔻年華”被誤用的次數太多了,以至於現在形容少婦也敢用“豆蔻年華”,實在有點“小詞大用”,讓人汗不敢出了。


09問鼎沒有拿第一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等特殊意義。問鼎”的典故出《左傳·宣公三年》,說的是楚莊王率軍來到洛陽,在周天子眼皮底下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藉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遭到王孫滿的斥責。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而代之的意思。


10“長袖善舞”不跳舞

“長袖善舞”一詞語出《韓非子·五蠹》,原句為“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意思是說,袖子長,有利於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後形容有財勢會耍手腕的人,善於鑽營,會走門路。司馬遷在《史記》中,寫范雎、蔡澤兩人的傳記時曾引用過這個詞語。

因為兩人都是極有口才、能言善論的說客,所以他們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在戰國時代,辯士並不少,但像這兩人一樣能相繼取得秦的信任而為卿、相的也不多見。所以,司馬遷評論道,韓非子說的“長袖善舞,多錢善賈”,確是有理!意思是說,范雎和蔡澤兩人就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經商者有更多的本錢一樣,他們有比別人更強的辯才。對這兩人施展手段因而吃得開的行為有所諷刺。

而在一些報刊上,很多文章運用“長袖善舞”,都忽略了其中包含的貶義。比如:“問題是,縱使石油外交長袖善舞,在諸多地區取得合作開發等方面的突破,在國際石油政治的擠壓之下總量也依然有限。”(《21世紀經濟報道》2004年10月13日)另外還有“貨幣政策如何長袖善舞”等標題,都是誤用。

內容整理自《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

郭燦金,張召鵬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