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人物|革命者林覺民的俠骨柔情

观察人物|革命者林觉民的侠骨柔情

观察人物|革命者林觉民的侠骨柔情

林覺民是福建閩縣(福州)人,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生於1887年,死於1911年。這個二十四歲即離開人世的青春少年因為革命而為革命世紀稱頌,又因為一篇《與妻書》而為後人欽仰。

從照片上看,林覺民長相一般:長臉、粗眉、細眼,表情執拗。這樣一個人跟革命似乎沒有關係,比起燕趙的慷慨悲歌豪傑,福建人似乎是溫和的、柔弱的,缺少血性的,是過日子的樣板。覺民確實也生活在小康之家。嗣父林孝穎是一個廩生,懷才不遇,寄情於文人的修身養性。三進的房屋,足以安頓小康之趣了。連接第一進與第二進的長廊被翠竹簇擁,覺民後來寫道:“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

當時的清政府在國門開放、洋務改革之後,雖然製造了震驚世界的“戊戌變法”,但在時世推移中,仍“與時俱進”地接過了變法者的邏輯,甚至大張旗鼓地要進行“立憲”改革。當是時也,除了外侮過甚、地方權重、國力疲軟外,整個帝國還是威儀威福,改革也帶來了民間、社會和商賈們的活力,社會全局也仍穩定、和諧。新的社會理想和生活方式還停留在梁啟超、楊度、孫中山等人的頭腦裡,跟無數同胞的日常生活相距十萬八千里。

观察人物|革命者林觉民的侠骨柔情

△電影中的林覺民形象

按照通常的活法兒,少年林覺民會是帝國穩定的“接班人”,福州男人本來溫良平和、鋒芒深藏,林覺民應該是“家國天下”的乖孩子、好孩子、聽話出活的樣板吧。但時移世易,生命的極致一旦與思想相滲透,其中爆發的能量是沒有人可以預期的。覺民聰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但他卻不願學做八股文。

十三歲那年,當他被迫應考童生時,在試卷上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後,就第一個走出考場。用今天的話,在人們爭相考“公務員”時,他從心裡拒絕了。林父為此不安,安排他投考自己任教的全閩大學堂。林覺民有辯才,在大學堂裡縱議時局,演說革命。林孝穎指望校方嚴加束縛。總教習卻說:“是兒不凡,曷少寬假,以養其浩然之氣。”

一天晚上,還是中學生的林覺民在一條窄巷裡跟人講論“垂危之中國”,聲淚俱下。學堂的一個學監恰好在場,事後他對人說:“亡大清者,必此輩也!”孩子模樣的林覺民還在家中辦了一所小型的女子學校,講授國文課程,動員姑嫂們放了小腳。以至於周圍的親人開始習慣覺民離經叛道的言行,雖然他們從未想象,四五年後的覺民手執步槍、腰別炸彈地闖入總督衙門。

1907年,林覺民赴日本留學。他在日本四年,攻讀哲學,還學日語、英語、德語。檄文《駁康有為物質救國論》、小說《莫那國之犯人》、譯作《六國憲法論》就是此時完成的。這個瘦削的中國男人在東洋留學,入眼的不是櫻花的璀璨,也不是大和美人的如花笑臉,而是祖國的現狀和前途。用今天的話,在中國繁榮論和中國崩潰論中,沒有人能夠看清歷史、平視歷史,因為中國之大,日月遞邅之豐富足以讓人眼花繚亂,一世一紀甚至一生樂在其中享用。

但林覺民卻把中國當做解答的對象,他以為:“中國危在旦夕,大丈夫當以死報國,哭泣有什麼用?我們既然以革命者自許,就應當仗劍而起,同心協力解決問題,這樣,危如累卵的局面或許還可以挽救。凡是有血氣的人,誰能忍受亡國的慘痛!”這樣的認知未必正確,但我們今天看到了,他的行動合於歷史的目的性。歷史之手假借他和他的戰友們來書寫了某種文明。

观察人物|革命者林觉民的侠骨柔情

少年覺民完全是意氣。如果這就是革命的話,我們也只能說,革命象徵或包容了意氣。1911年春,黃興等人從香港來信說:“廣州起義正在緊鑼密鼓籌備中。”於是林覺民回到福州,他的任務是發動當地革命組織響應,並選拔福建志士前往廣州去壯大隊伍。農曆三月十九日,他帶著一批志士二十餘人從馬尾登船,馳往香港。當然,在短暫的幾天裡,他回到家中跟家人團聚過了。

林覺民們並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國人都在沉睡、在被侮辱和被損害裡苟且,他和戰友們的力量實在是微不足道的。

但林覺民的正信正念在於,他堅信那是“歷史的力量”,他正信自己的審判:“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汙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因此,他也有著對自己行為的強大自信:“此舉如果失敗,死人必然很多,定能感動同胞——嗟乎,使吾同胞一旦盡奮而起,克復神州,重興祖國,則吾輩雖死而猶生也,有何遺憾!”

這群玩命的書生所能憑藉的只是理論、騷亂、口號,還有報紙、雜誌和傳單,以此與一個龐大的帝國對抗,他們卻堅信不疑。

林覺民與同盟會員攻入督署時,那裡已經人去樓空。他們點了一把火,就身撲向軍械局。當大家湧到東轅門,一隊清軍橫斜裡截過來。據說,林文企圖策反,他手執號筒,向對方高喊“共除異族,恢復漢疆”,應聲而至的是一顆子彈。子彈正中腦門,腦漿如注,立刻斃命。

當時一發子彈打中了林覺民的腰部,林撲倒在地,隨後又扶牆掙扎起來,舉槍還擊。槍戰持續了一陣,林覺民力竭不支,慢慢癱在牆根。清軍一擁而上,把他抓住。

观察人物|革命者林觉民的侠骨柔情

林覺民在受審時打動了清軍水師提督李準和兩廣總督張鳴岐。一介武夫的李準為少年覺民折服,他招來衙役,解除鐐銬,擺上座位,筆墨侍候。林覺民寫滿一張紙,李準即趨前取走,捧給張鳴岐閱讀。據說,林覺民一時悲憤難遏,一把扯開了衣襟,揮拳將胸部擂得嘭嘭地響。一口痰湧了上來,林覺民大咳一聲含在口中而不肯唾到地上。李準起身端來一個痰盂,親自侍奉林覺民將痰吐出。張鳴岐則對旁邊的一個幕僚小聲說:“惜哉!此人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如雪,真奇男子也。”幕僚哈腰低語:“確是國家的精華。大帥是否要成全他?”張鳴岐立即板起臉正襟危坐:“這種人留給革命黨,豈不是為虎添翼?殺!”

林覺民卻留給了後人永遠的想象,也給了後人永遠的挑戰。起義前三天的夜晚,林覺民與同盟會會員投宿香港的濱江樓。當同屋的兩個人酣然入睡後,林覺民獨自在燈下給嗣父和妻子寫訣別書。

《秉父書》曰:“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於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观察人物|革命者林觉民的侠骨柔情

《與妻書》寫在一方手帕上:“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在林覺民就義後不久,這方手帕被人送回福州,從林家門縫裡偷偷塞了進去,到達覺民的妻子陳意映的手上。“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與妻書》一千三百來字,一氣呵成。有夏完淳的柔情,有譚嗣同的俠骨。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他全部的生命德性體現在《與妻書》中了。

有此一書,林覺民足以千古,雖然他從未想過要什麼千古。他的人生斷後文字是如此深情、堅定,以至於他在人間只活了二十四年,卻成了深情、堅定的人格形式,成了情種的象徵。這使得他從歷史的無名悲劇裡走出,成為我們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他對當代的挑戰遠未結束。

附《與妻書》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 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我而死。”汝初聞言而怒,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餘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後有遠行,必以告妾,妾願隨君行。”吾亦既許汝矣。前十餘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餘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汙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人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吾今死無餘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吾死後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後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

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捨吾,其時時於夢中得我乎!一慟!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當盡吾意為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