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神」之痛將成「過去式」|國家針對「天價藥」的新政策你知道多少?

有約君說

這幾天,

電影《我不是藥神》火了,

有關它的話題刷遍了朋友圈。

“药神”之痛将成“过去式”|国家针对“天价药”的新政策你知道多少?

向上滑動了解故事背景

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主人公的現實原型——陸勇,在2002年不幸被診斷為“慢粒”(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為了活下去,必須要服用歐美某製藥公司研發的藥品格列衛,兩年就花費了近60萬元。

沉重的經濟負擔下,陸勇瞭解到,印度生產的仿製藥與專利藥的成分一樣,價格卻只要專利藥的幾十分之一,自此他開始了自購和代購之路。

然而根據中國法律規定,陸勇的行為涉嫌“銷售製假罪”,被提起公訴。期間,數百名病友寫下聯名信請求免於其刑事處罰,最終檢方撤訴,陸勇被釋放。

這部影片收穫了極高口碑,

同時讓人深思和有所疑惑——

專利藥為何售出天價?

印度藥為何便宜?

仿製藥真的安全有效嗎?

國人何時才能用上平價抗癌藥?

……

癌症固然殘酷,

但現實並沒有那麼絕望: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

《我不是藥神》OUT了——

近年來的一系列利好政策

正在造福廣大老百姓!

點擊健康有約相關文章,

今天,有約君來和你聊聊

“藥神”背後的這些事。

專利藥之貴:

店大欺客還是物有所值?

以電影中提到的格列衛(電影化名為“格列寧”)為例,它在中國的售價為23500元/盒,折算下來一天800元,每年光是藥費就達二三十萬元。

為何救命藥卻賣“天價”?

這算不算賺“黑心錢”?

講真,製藥企業的確有理。

“药神”之痛将成“过去式”|国家针对“天价药”的新政策你知道多少?

有網友對此做出了精闢的總結:

“靶向藥之所以昂貴到要賣幾萬元,那是因為你能買到的已經是第二顆藥了,第一顆藥的價格是數十億美金。”

通俗地說,製藥企業每研發一種新藥,除了人力物力,還要歷經一次次臨床實驗、一道道繁雜的審批流程,這可能需要耗費十餘年時間和數十億美元的資金。

利益是驅動藥企做研發的根本動力,為了在專利保護期內儘可能收回成本、賺取利益,藥品高價不可避免。試想,如果沒有專利保護,製藥行業將無創新可言,又何來仿製藥?

“印度神藥”:

暢銷背後暗藏風險

早在1970年,印度政府通過了《印度專利法》:無論專利保護期是否結束,都允許該藥品直接被仿製,但只在印度本土銷售。自此,印度仿製藥市場快速擴張,其製藥水平逐步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由於省去了高昂的研發費用,

印度版“格列衛”僅需數百元一盒,價格僅為專利藥的幾十分之一

因此,在2004年左右,我國國內的一些患者將目光轉向了印度,“陸勇們”由此開始了仿製藥代購之路。然而,哪怕這些抗癌藥確有療效,但根據中國藥品管理法規定,這些藥並未取得中國進口藥品的銷售許可,這種代購行為實則為“走私假藥”。

我們暫且無法考究“陸勇們”代購的是否為“真藥”,但這條巨大的藥品代購產業鏈裡的風險不能被忽視。

過去這些年,“印度版”抗癌藥的銷售大多通過網絡代購的形式進行,負責代購的主要是在印度工作的中國人,中間商販基本都活躍在網絡上,不與客戶直接接觸。大多數代購網站都沒有互聯網藥品經營許可證,並沒有在網上售藥的資格。換句話說,仿製藥的跨國代購,其實是道良心的“測試題”

“药神”之痛将成“过去式”|国家针对“天价药”的新政策你知道多少?

(《我不是藥神》劇照)

此外,儘管不少仿製藥在成分上與專利藥完全一致,但由於無需強制進行大規模臨床實驗,療效和安全性都不能100%保證。近年來,臨床上也有醫生陸續收治因為使用不正規仿製藥而出現副作用的病人

國產仿製藥:

尚不能滿足國內臨床需求

入醫保降關稅

平價救命藥將成現實

那麼,是否我們都逃不出

《我不是藥神》裡的困境?

不!其實電影已經“滯後”了!

自去年開始,

癌症患者已迎來了一系列好消息:

2017年7月19日,包括15種腫瘤靶向藥物在內的一批進口藥被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並將大幅降價,此批談判藥品的平均降幅達到44%。

自2018年5月1日起,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至零,使我國實際進口的全部抗癌藥實現零關稅。對已納入醫保的抗癌藥實施政府集中談價、採購以及對未納入醫保的抗癌藥實行醫保準入談判。

有哪些進口藥被納入了醫保行列?

點擊這裡圖表告訴你!

“药神”之痛将成“过去式”|国家针对“天价药”的新政策你知道多少?

(圖片來自網絡,僅示意)

理性看待:

政策落地還有待時日

“政策是出臺了,

現在人人都買得起、

買得上救命藥了嗎?”

這是目前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

坦誠且理性地來看,政策落地要想“一步到位”,並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容易。

在業界看來,降關稅+入醫保帶來的降價效果,要想反映在患者賬單上還有待時日,藥品的具體降幅還要看各品類各品牌情況

不僅是價格談判、後續對接醫保落實還需時間,一位行業觀察人士談到,由於各病種情況不一,目前暫時難以一筆筆算細賬。“總的來說,覆蓋病種會更廣、降價幅度也較大,因為是帶有‘以價換量’性質的談判。不少外資藥企還指望靠這筆買賣保住在華業績不垮,畢竟利潤空間有壓縮但仍不小。”

而國內仿製藥行業近期也迎來好消息,上月,我國發布了《關於組織實施生物醫藥合同研發和生產服務平臺建設專項的通知》,提出要有效支撐本土創新藥研發和產業化,力爭達到每年為100個以上新藥開發提供服務的能力,自主研發真正適合我國市場的創新藥,從根本上解決患者吃得起好藥的問題

電影《我不是藥神》的片尾字幕裡,主創者用幾個簡單的數字做出了有力地陳述——

“2018年,中國開始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2002年,慢粒白血病存活率約為30%;2018年,慢粒白血病存活率約為85%。”

我們相信,今後越來越多的病人能夠用得起抗癌藥,並且贏下這場與癌症的戰役。至於“藥神”的故事,就讓它永遠留在影視作品裡吧。

部分資料據廣州日報、丁香園、中國腫瘤時訊

圖@網絡資料、視覺中國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工作室出品

有約君猜

你可能還想看以下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