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孫權爲求和割地給劉備,他爲何不接受,導致最終兵敗?

公元211年,劉備在益州登基稱帝。隨後,劉備以報關羽之仇為名,不顧眾臣的反對,率領蜀軍親征東吳。最初蜀軍氣勢正盛,先鋒軍一路推進,自巫縣擊敗李異等東吳將領,一直推進到了秭歸。可以說,此次劉備率軍親征已初具成效,拿下了東吳的部分土地,此時孫權為了求和都決心要割地了,但這個時候,為什麼劉備沒有罷手,而是繼續進攻東吳,最終導致兵敗呢?

夷陵之戰,孫權為求和割地給劉備,他為何不接受,導致最終兵敗?

首先,這場戰役的目的,明面上是為關羽報仇,實際上是要收復荊州,如果條件允許,劉備還會一舉攻破東吳。畢竟要完成諸葛亮在隆中對時的戰略規劃部署,荊州是絕對不能缺少的。正因如此,劉備即便是拿下秭歸以西,依舊沒有能將荊州盡收於手中,自然無法完成後續的戰略規劃,因此劉備此時是非打不可的。

夷陵之戰,孫權為求和割地給劉備,他為何不接受,導致最終兵敗?

更何況孫權之所以要對劉備求和,不過是不願意與曹魏,蜀漢兩線作戰,因此此時的求和不過是緩兵之計,等到蜀軍沒有了當初進攻東吳時的銳氣,東吳也在邊線上做好了防禦工事,孫權必定不願割讓土地給蜀漢。而對於東吳來說,這樣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做了。當年書生陸遜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成功獲得了關羽的信任,這才造就了後來呂蒙的白衣渡江。可以說,在翻臉不認人這一塊上,孫權可以稱得上是人中翹楚,所以孫權此次的說法自然不可深信。

夷陵之戰,孫權為求和割地給劉備,他為何不接受,導致最終兵敗?

更何況此時蜀軍連戰連勝,伐吳的形勢一片大好,任何一個三軍統帥在這樣的情況下,都不會班師回朝。更何況劉備此時還帶著數十個中青年文臣武將,大可攻城略地,出謀劃策,絕不會預料到後面會遇到一場大敗。只能說書生陸遜太過厲害,用這種以逸待勞的方式,逐漸引誘劉備率軍駐紮在山路綿延的山川之中,以天時地利的方式將劉備擊敗,讓人感慨。

夷陵之戰,孫權為求和割地給劉備,他為何不接受,導致最終兵敗?

說起來,在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最終都是以一場大火結束,這讓一生征戰的劉備也無法倖免於難。筆者認為,劉備雖然身經百戰,但畢竟還是冒進輕敵,最終導致兵敗,而這或許也是上天讓東吳不那麼早滅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