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到「夏吃薑」的季節,奉上「生薑療法」大全!

很快就到“夏吃薑”的季節,奉上“生薑療法”大全!

明代大藥物家李時珍尤讚賞姜的多種用途:“姜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藥,其利博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塊,不犯霧露清溼之氣及山嵐不正之邪。”

在民間,有“夏天一日三片姜,不勞醫生開藥方”“十月生薑小人參”等諺語。

在民間在生活實踐和醫療實踐中,逐步摸索出許多用生薑治病驗方,而且具有良好療效。

很快就到“夏吃薑”的季節,奉上“生薑療法”大全!

老薑100克、艾葉30克、紫蘇30克、荊芥30克。

加水煎取藥汁,加陳醋少許和勻,溫熱時泡雙腳,腳面微紅為度。對風寒感冒頭痛咳嗽,療效顯著。

老薑100克絞取汁,與白芥子、白芷、輕粉各適量研末,調成糊狀,加冰片0.3克混勻,將藥攤於消毒紗布或麝香壯骨膏上。

敷貼於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及膻中(平第四肋,兩乳頭連線的中點)等穴位處,貼敷3-5小時後,待有癢痛感時取下。本方具有溫肺散寒、乎喘、調節臟腑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效,四季皆宜。

老薑100克取汁,與牛膝60克、吳茱萸30克共研末,調成糊狀,再加入冰片少許和勻。

每晚臨睡前先用溫水泡腳15-30分鐘後,將藥糊攤於紗布上,敷貼於兩側足底湧泉穴,次日清晨取下。連續貼敷7天為1療程。

生薑湯

用生薑15克煎湯,加白糖適量溫服,早晚各1次,可治痰多咳嗽。

生薑核桃丸

生薑50克、核桃肉50克、北杏仁50克,蜂蜜適量上述前三味共搗爛,加蜂蜜製成丸,臨睡前服用,共分10次服完具有理虛潤肺、止咳定喘的功效。

用生薑30克煎湯,給小兒洗澡,可治小兒咳嗽。

在熱姜水中加入少許的食鹽,當茶飲用。

口含生薑片或煮生薑水喝就能治癒,以後只要不吃寒涼食物,就不會復發。

很快就到“夏吃薑”的季節,奉上“生薑療法”大全!

用熱姜水代茶漱口,每日早、晚各1次。如果喉嚨痛癢,可用熱姜水加少許食鹽代茶飲用,每日2-3次。

取生薑一片,咬在牙痛處,能緩解。或取生薑焙乾研末,與枯礬末等量混勻,同擦患牙,可止牙痛。

生薑和紅棗(切片)一起煮水喝,一日2次,就能開胃。

鮮姜30克,搗爛取汁與蜜共調,開水沖服,可除呃逆。

生薑橘皮湯

生薑9克、橘皮9克,水500亳升,煎水分2次服。

生薑紅糖茶

生薑30克,紅糖適量,水500亳升,煎服,每日1劑連服5天。

用1-2片生薑煮水喝後再餵奶。

病中暈眩,口含生薑一片,慢慢咀嚼,吞嚥其汁。或乘車前喝些生薑汁水,或切一片生薑貼在手腕內側腕後橫紋2寸處,用紗布包好,能防止暈車。在乘車途中含幾片生薑,有助於抑制暈車嘔吐。

很快就到“夏吃薑”的季節,奉上“生薑療法”大全!

鮮姜、白胡椒、紅糖汁

鮮姜9克,白胡椒7粒,打碎機打碎,紅糖15克熱開水300亳升衝。每日二次早晚。

姜、陳皮、蔥湯

姜9克,陳皮12克,蔥5株,胡椒5克,水500亳升煎開服。

姜炒雞蛋

鮮姜10克切成碎絲,調和鮮雞蛋3只,炒熟食用,食後喝紅糖水350-400毫升,每日一次。

生薑茶葉汁

生薑、茶葉各9克,水500亳升煎服。

姜20克切成薄片,大棗、桂圓各30克,紅糖20克,加水500毫升煎煮15分鐘,早晚服用,每日1劑。

生薑米醋汁

生薑100克切細絲,浸泡在250毫升米醋中,密閉貯存備3天后用,每日空腹時服用10毫升。

豬肚生薑湯

豬肚1只冼淨,納入切碎之生薑250克,紮緊肚口,放置鍋中,加水適量,文火煮至肚爛,薑汁滲透到豬肚,食肚飲腸,每隻肚吃3-4天,連服8-10只。

生薑蜂蜜茶

生薑200克,將生薑搗爛加水200毫升,煮沸3分鐘,去渣取汁,蜂蜜100亳升沖服,每日1劑。

每天睡眠前,先用熱姜水清洗肛門周圍,然後再飲用熱姜水1至2杯,持續10天左右即可治癒。

生薑紫蘇葉湯

食物中毒引起的嘔吐、腹瀉,取生薑、紫蘇葉各30克,水600亳升煎,加紅糖適量,每日分2次服。

很快就到“夏吃薑”的季節,奉上“生薑療法”大全!

老薑100克取汁,夏枯草50克、吳茱萸30克、牛膝30克研末,共調成糊狀。

每晚臨睡前先用溫水泡腳15-30分鐘後,將藥糊攤於麝香壯骨膏上敷貼於兩側足底湧泉穴(足底前三分之一,足趾屈曲時凹陷處)。次日清晨取下,連續貼敷7天為1療程,療效顯著。

血壓升高時,可用熱姜水浸泡雙腳15分鐘左右。熱姜水浸泡雙腳可反射性引起血管擴張,使血壓隨之下降。

每天早、晚堅持用熱姜水漱口,並在每天臨睡前飲用熱姜水1杯可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動脈硬化。

生薑汁100亳升,冰糖100克,西瓜半個。把生薑汁、冰糖放入西瓜瓤內,再擱水煮,每日半個西瓜,分2次空腹溫熱服食。7天為1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此方以在三伏天為宜。

老生薑50克,蔥白30克,白灑15毫升,共搗爛,炒熱或微波爐打熱敷患處,每次30分鐘,一日數次。

生薑陳醋外用劑

四肢循環不好,冷引起的四肢麻木,取生薑汁100亳升,陳醋100毫升,熱水2000亳升,溫度不燙傷未宜泡洗四肢,每晚上1次。

老薑200克切末、威靈仙30克、乳香20克、白芷20克、沒藥20克研末,混勻後投入鍋中炒熱,再加紅糖30克和勻。

以紗布包之熨敷於患處,涼後更換。每天1-3次,連續5-7天為1療程。

每天早上起床後吃幾片生薑或者煮姜棗水喝,一日3次堅持吃能明顯緩解關節的疼痛。

生薑汁外用方

生薑汁500亳升,榨汁打榨汁備用,100亳升加300亳升開水,用毛巾浸溼,乘熱熨患部。巾冷即換,以局部發熱為度,一日1次。

很快就到“夏吃薑”的季節,奉上“生薑療法”大全!

生薑紅糖羮

鮮生薑500克,紅糖500克,將生薑打碎機打成泥混入紅糖,蒸1小時,在月經期開始期用,每次1匙加200亳升熱開水,每日3次,連服1個月。服藥期間禁忌房事。

在生薑、紅糖水裡再加入2-3粒山楂,一日2-3次即好。

生薑、熟附燉羊肉

生薑150克,熟附片15克,羊肉250克切片,文火燉服用。

乾薑、紅花、黃柏外用劑

乾薑30克,紅花30克,黃柏25克加水500亳升浸泡10小時,煎至200毫升,去渣取汁,加95%的酒精200毫升混勻,擦凍瘡處。

取熱姜水一杯,藉助其熱氣燻眼,燻時睜開患眼,一般每次燻10至15分鐘,每日燻2至3次,止痛消腫效果良好。

生薑白酒外用劑

鮮生薑汁250亳升,白酒500毫升,將生薑汁倒入酒中泡3天后用,每日2次早晚擦患處。

生薑食鹽外用劑

生薑100克切片,食鹽50克,加水500亳升放鍋中煮沸,倒入盆中加水1000亳升,溫度不燙傷未宜泡洗患處,每日2次早晚浸泡30分鐘,一般3-7次可治癒。

生薑外用方

將生薑煨熱後,輕輕擦患處,以皮膚微微發紅為度,每日2次。

很快就到“夏吃薑”的季節,奉上“生薑療法”大全!

用生薑切片外擦,痱子很快就退,大人孩子都可用。

先用生薑輕輕擦洗頭髮,然後再用熱姜水清洗頭髮,可有效防治頭皮屑。

每天用生薑片多擦幾次,能明顯減少臭味。

鮮薑切片反覆塗擦脫髮患處,至局部皮膚髮紅髮熱為至,一天數次,能使脫髮處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加皮膚血流量,改善微循環,從而促使新發生長。

本病多見於女性,又叫肢端動脈痙攣症,寒冷刺激,情緒波動為常見發病誘因,可用生薑30克煎水,趁熱泡洗一天兩次,有緩解血管痙攣作用。

可取生薑15克,白礬15克,水煎後泡腳,每天1-2次,連用5-7日可見效。

很快就到“夏吃薑”的季節,奉上“生薑療法”大全!

將腳浸於熱姜水中,浸泡時加點鹽和醋,浸泡15分鐘左右,抹乾擦點爽身粉,臭味便可消除。

取適量鮮薑片放入水杯中,用200-300ml開水浸泡5-10分鐘後,加入少許蜂蜜攪勻當水飲。

五十一、美容防衰老

生薑含一種類似水楊酸的化合物,相當於血液的稀釋劑和抗凝劑對降血脂、降血壓、預防心肌梗塞有特殊作用。因此,生薑可防衰老。

生薑中含有的辛辣成分被人體吸收後,能夠抑制體內過氧化脂質的生成,其抗氧化作用比目前應用的抗氧化劑——維生素E的作用還明顯,因而具有很好的抗衰老作用。明朝《奇效良方》中載藥方說:

“一斤生薑半斤棗,二兩白鹽三兩草(甘草),丁香沉香各半兩八兩茴香一處搗,蒸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藥省似寶,每天清晨飲一杯,一世容顏長不老。”

每天早、晚空腹各飲用熱姜水1至2杯,可收到補氣、提神之效持續下來,對神經衰弱、頭暈、煩躁等症具有良好療效。

當偏頭痛發作時,可用熱姜水浸泡雙手,大約浸泡15分鐘左右痛感就會減輕,甚至消失。

很快就到“夏吃薑”的季節,奉上“生薑療法”大全!

用熱姜水代茶飲用,可加速血液流通,消化體內酒精。還可在熱姜水裡加適量蜜糖,可緩解或消除醉酒。酒後頭痛、頭暈:可用生薑煮水喝,馬上緩解。

空調房間後呆久後引起的渾身發緊,頭髮脹:隨時口含生薑片或每天在用2-3片生薑泡水喝,身體不適馬上消除。

夏季中暑昏厥不省人事時,用薑汁一杯灌下,能使病人很快醒過來。對一般暑熱,表現為頭昏、心悸及胸悶噁心的病人,適當吃點生薑湯大有裨益。我國傳統的防暑中成藥——人丹,裡面就含有生薑的成分,目的就是驅風健胃和提神醒腦。

生薑搗爛敷傷處,可治蜂蠍螫傷。

生薑、芋頭各半搗成泥狀,加麵粉適量調勻,貼敷患處,每日更換2次。

五十九、治外傷出血

將生薑燒焦研末,對傷口消毒以後,撒於患處,可迅速止血,並能減少疼痛。

很快就到“夏吃薑”的季節,奉上“生薑療法”大全!

生薑汁

誤食生半夏、天南星發生舌腫、喉啞時,取生薑汁6亳升,溫開水沖服,一日2次。

吃薑一次不宜過多,以免吸收薑辣素,在經腎臟排洩過程中會刺激腎臟,併產生口乾、咽痛、便秘等上火症狀。爛姜、凍姜不要吃,因為姜變質後會產生致癌物。由於姜性質溫熱,有解表功效,所以只能在受寒的情況下作為食療應用,並且有內熱者也應慎用。

資料出處:網絡,由丹道辟穀選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