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廟」有區別嗎?

煙花三月醉紅塵

說起寺廟,我們多少都聽說過幾個寺廟的名字,像少林寺,財神廟都是家喻戶曉的名字。但現在老百姓一般都會把寺廟混用,

而寺廟的作用也基本趨同於實用性的祈福,老百姓生活中去寺廟得目的,或是祈福,或是求嗣,或是考試順利等這些實用目的。例如,我們去財神廟祭拜祈求一年的財運到來,我們去孔廟祭拜祈求考試能夠榜上提名,我們去少林寺也會到各種寶殿裡進行祭拜祈福。

在使用中可能已經把寺和廟混同,但寺和廟的區分還是很明顯的:

寺,最早是指皇帝的行政機構,像很著名的大理寺就是古代掌管平反刑獄的官,鴻臚寺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在洛陽設立了一個僧人專門待的地方叫白馬寺,到了隋唐以後,以寺為行政機構名字的越來越少,寺就逐漸固定為佛教之地,各種佛教寺出現,成為古代佛教建築的專用。

(中國第一個佛教寺:洛陽白馬寺)

而廟,最早是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像土地廟,關羽廟,城隍廟,龍王廟等,廟的歷史更為悠久,在民間很早就有的上“香火”就是去廟裡。

以目前社會禮儀的保存狀況,可能再過幾代人,寺和廟的區別就會消失,兩者合二為一也是可能的。

你去過哪個寺和廟,給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去的寺和廟中,有什麼感覺上的不同?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老李有刀

“寺”在古代是專指皇帝的行政機構的,我們經常在文學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幹什麼的呢?大理寺在中國古代是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最早是從北齊開始設立,以後歷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大理寺的主要職責是專門審核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駁;事有冤枉者,推情詳明,務必刑歸有罪,不陷無辜。它與刑部、都察院合稱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稱為“寺”的機構還有:鴻臚寺(掌賓客及兇儀之事。領典客、司儀二署)、太常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光祿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宮中膳羞的機構)、太僕寺(掌管皇家車馬儀仗的機構)。

東漢永平十年,漢明帝派特使把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法師迎請到了中國,開始就是鴻臚寺負責接待的。後來因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歡迎,就把兩位法師留在了中國。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西面,按天竺僧伽藍摩(該梵語的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樣式為這兩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這些房屋依照當時的習慣,也被東漢王朝稱為“寺”。因為寺內的經書是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這樣,洛陽的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它的目的就是翻譯經典,再一個就是指導大眾共同修行。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而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裡面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裡面不單單佛教經典,儒家道家的經典都有收藏。很多讀書人,象、范仲淹、朱熹、王陽明這些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院裡掛單讀書。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當地老百姓都可以去聽,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眾共同修行的一個場所。

寺院裡的出家人,相當於現在大學裡的專職教授。學佛選擇出家或者在家,這是分工的不同。出家只是選擇做專職弘揚佛法的工作而已。這就好比現在有人選擇在學校裡教書,也是專職做傳播知識的工作,這是一樣的道理。但是學佛不一定非要出家,就好像學知識不一定非要當老師。出家人也不一定比在家人高明,就好像當老師未見得一定比其他職業知識淵博,這是同樣的道理。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廟”在中國的歷史可能比“寺”更長遠,象大家都知道的: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嶽王廟、龍王廟、孟姜女廟、屈原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等。我們沒有聽說供關帝的叫“關帝寺”的。因為功能不一樣,所以稱謂也就不一樣。


武漢壹周

寺廟現在是一般是同時使用。寺、廟是祭祀人員居住的場所,歷史上這樣的建築很多。幾乎每個縣每個村都會有。

現在國家公佈的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以及他相關設施佔到了一半,現在寺廟已經合用是佛教寺院的泛稱。

其實寺和廟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1、寺的來源和發展

最早“寺”是指官員辦公的地方。《說文》中說“廷也”,就是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後寺人的官署就被稱作“寺”了。比如大理寺、鴻臚寺、太常寺。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構,而太常寺是還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

“寺”在古文中做“侍”解。《經典釋文》中有說:“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

到了西漢代,有了“九寺”、“九卿”的說法。西漢建立了“三公九卿”,三公的官署叫做“府”,而高級行政長官“卿”是在“寺”裡面辦公的。“卿”們掌管著錢糧、刑獄、保衛、禮儀、珍寶等多個事務。比如說,鴻臚卿掌管的就是傳達皇命、應對賓客。那麼換言之他的官署辦公地點就相應的叫做鴻臚寺。

到了東漢的時候,寺開始作為佛教的寺院。傳說在永平年間,漢明帝時期有天竺僧人用白馬駝來40多卷經書。漢明帝為天竺僧人建了規格比較高的住處以弘揚佛法,取名“白馬寺”。再到後來為僧人所建的住處都叫做寺了。

在梵語中“寺”是僧伽藍摩,意思是“僧人居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就越來越少了,變成了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了。不過有時候還是用寺作為官署名稱。比如大理寺,一直沿用到清末才改為大理院。但是這個在人們心理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在人們心中寺早已經是僧人居住的地方。

2、廟的來源和發展

“廟”比“寺”出現的更早。一開始的時候,廟是指帝王、貴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宮室。其實一開始古人是把廟當做貌的諧音,他們覺得在這可以看見先祖的容貌。這從《說文》中可以看出:“廟,尊祖先貌也。”

根據西周祭祀制度可以看出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 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基本只做宗廟。

到了秦漢時期,廟就不僅僅做宗廟了,廟祭祀的對象開始擴大。規定凡是有功於國的人都也可以進入廟,比如關帝廟、岳飛廟、孔廟等等。

人們在廟中祭祀的有歷史上的功臣、烈士、偉人,一方面追思他們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也是激勵自己。

3、供奉對象不同

所以到現在為止,“寺”是專指佛教的場所,變成了專門祀奉的是“佛”,比如如來佛、觀世音等超然於世的佛。人們到寺裡祈求是精神空靈的追求。

“廟”一般指廟宇,祀奉的是“神”或者說是已經去世的聖賢,比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山神廟、孔廟、關帝廟等等。去廟裡一般是表達人們對忠孝、信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嚮往,承載強烈的精神寄託。


非說不凡


造物主20曹黎明

下面兩個是比較常見靠譜的解釋:

 寺 《說文》雲'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後寺人的官署亦即稱之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太常寺則為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之'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漢代,九卿中有鴻臚卿,職掌布達皇命,應對賓客,其官署即'鴻臚寺',大致相當於後來的禮賓司。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後來鴻臚寺改建,取名'白馬寺'。於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廟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

度娘在線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知不覺將寺與廟混為一談,認為寺就是廟,廟就是寺。

剛好我老家附近就有南山寺和康王廟,細一比較,“寺”與“廟”是有很大區別的。

1、寺是宗教的宣講場所,如佛教、道教等。

人們到寺裡祈求的是精神空靈的追求,有著美好的期望和願景;

廟是歷代炎黃子孫紀念國殤、忠孝等人士的場所。

人們去廟裡一般是表達人們對忠孝、信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嚮往,承載強烈的精神寄託,同時也激勵自己。

2、寺裡供的是佛、菩薩,是超自然的存在;

如釋迦牟尼佛、彌勒佛,觀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十八羅漢等。

廟裡可以供奉山神、土地、龍王這些等級比較低的神袛;

也可以供奉孔子、孟子、關羽、岳飛這樣的聖人;還可以供奉自己的祖先父母。例如宗族祠廟,只有先人的牌位畫像等。

3、寺的規模一般比廟大,其建築稱之為殿,如觀音殿、天王殿等。

供奉的是諸佛菩薩,一座寺裡可有很多佛、菩薩。

中國十大名寺有:白馬寺、靈隱寺、少林寺、寒山寺、隆興寺、清淨寺、大相國寺、臥佛寺、塔爾寺、扎什倫布寺;

而廟一般來說,規模較小,供奉的對象較為單一。

往往只有一座神像,如龍王廟、土地廟、關公廟等。

4、寺屬官方性質,歸當地宗教事務局管理,廟是民間個人或團體自願而建。

5、為更好地知道其區別,可以分別瞭解一下歷史淵源和發展:

“寺”原意是官署,如漢代御史府,也稱御史大夫寺。

寺也指中央機構,如太常寺、大理寺。

如在漢朝,御史大夫們辦公的地方叫御史大夫寺,管禮儀的部門叫太常寺,負責輿馬的部門叫太僕寺,專管外交事務的部門叫鴻臚寺。

在佛教傳入我國後,寺才變成了僧院的稱呼。因朝代更換,“寺”的稱呼也曾經有過變化,北魏太武帝年間,寺院被改稱為“伽藍”,隋煬帝大業時改稱“道場”,唐朝又改稱“寺”,一直沿用至今。

傳說,漢明帝劉莊不知道怎麼就知道了西方有佛,便派出以郎中蔡愔,博士帝子秦景為首的12人考察團,前往西方尋求佛法。

永平九年{公元65年),蔡愔與秦景等12人,帶著兩位高僧回到了洛陽。漢明帝劉莊非常高興,親自接見了二高僧,並暫時安排他們下榻在鴻臚寺。

為了有個較好的傳法處所,第二年,明帝下令在洛陽雍門外興工建造僧院。完工後,明帝親自己命名謂“寺院”,由於兩位高僧的經書是由兩匹白馬馱回的,故把這座新建的“寺院”取名為“白馬寺”,這是佛教傳入我國後建築的第一座僧寺。

從此以後,“寺”又指寺院,指僧侶藏經、講佛和生活居住的場所。

“廟”本是奉祀祖先的處所,即祖廟。

我國古代是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爾雅·釋名》載:“廟,貌也,先祖形貌在也。”

封建社會,所謂有德有才的人也可立廟奉祀,如關帝廟、岳廟。此外,帝王處理政事的地方叫廟堂。

先秦之後規定:凡有功於國的,死後方可入廟,享受人們的祭祀禮拜。《後漢書》中梁統傳附梁竦傳說:“大丈夫居世,生當封侯,死當廟食......”。

所以,“廟”是祭祀神靈、神話或傳說人物、歷代賢哲、歷史著名人物的場所,如關帝廟、張飛廟、岳飛廟、孔廟、孟姜女廟、瑪祖廟等。這些眾多的廟宇,成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中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

我國的廟多,究竟有多少,恐怕沒有人能夠說清楚。而在這些眾多的廟中,名氣最大的、數量最多的要數關帝廟和孔廟。

“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這是我國關於祭拜孔子和關公的真實反映。

特別是關公那“至忠”、“至義”、“至信”、“至勇”的形象,不僅受到我國民眾的崇拜,也受到了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的敬仰,“關公廟貌遍天下,五洲無處不焚香”,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共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關帝廟3萬餘座。

現在國家公佈的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以及他相關設施佔到了一半,現在寺廟已經合用是佛教寺院的泛稱。

為此,人們口頭上往往將寺與廟混為一談,也就不足為怪了。但瞭解一下傳統宗教文化,明白“寺”和“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還是有必要的。


荒海拾書

“寺”和“廟”不是表示同一個物體或同一個場所,有的在文字表述或口頭表述為“寺廟”,是無知、或錯誤的。從歷史學上講,中國的“廟”比“寺”長遠得多。在古代“廟”是祭祀天地鬼神的場所。如大家熟知的孔廟、武候廟、……關帝廟。因為祭祀的目的、功能不同,所以稱謂不同。

而“寺”,也稱寺院。在佛教流入中國之前,它是指皇帝行政的專門機構,如:大理寺、光祿寺等。自佛教流入中國後,被皇帝推崇,如漢明帝下令建立的第一個“寺”白馬寺。隨著佛教的普及,“寺”做為官署的稱謂逐漸演變成佛教建築的代名詞。在這個演變過程中,寺院成為傳佛、教育的場所。因此,寺的出家人具傳播佛教、知識的教書人。去寺院的普眾也絕非是去拜天地鬼神的。“寺”和“廟”不僅在本質上的區別巨大,在功能上也大不相同。另外,還有祠、觀、庵的各不相同。


肖鐵軼

當然有啦!最本質 的區別在於,廟裡供奉的主人公是因於國於民有功被皇帝或天子敕封的烈士級的魂魄,繪圖或塑像於廟中,享受人間“血食”供奉。如果有求於他們,必須用肉類供品,由於他們生活的冥界和人間大致相當,無錢寸步難行 ,為了替你辦事上下打點需要錢,本尊神養家餬口也需要錢,所以,使勁燒紙錢是必不可少滴!

寺裡面供奉的主人,是和尚或尼姑或者人以外的其他動物(如孔雀明王菩薩是孔雀,鬥戰勝佛是猴子)通過自己不懈的修煉而得到佛、菩薩、羅漢正果,那裡是不可以使用葷、腥祭品的!若非要表示心意,燒幾柱香,擺些水果即可。佛界四大皆空,佛祖不收塵世金錢,但凡收錢的“佛寺”,裡面的和尚絕對是披著佛衣的俗人!那裡的佛像也會被銅臭燻的昏昏沉沉,沒有靈光,拜是無效的!佛界不流行冥幣,因此,拜佛時,紙錢也是不必燒滴!佛祖和神靈不同,賄賂無效!如果你在社會上不做好事,不管燒多少香,磕多少頭,建多少寺,捐多少錢,他都不會保佑你!

綜上所述,如果你想升官發財,多子多福,健康長壽,消災弭禍,除了多做善事外,可在廟中求神幫忙。因為福、祿、壽三星,財神趙公元帥等都住在廟裡,求不求是你的事,幫不幫是他們的事了!反正他們有那個權力。但是,這些俗事千萬不要到寺裡去求,佛菩薩們不管你的今生,只管接引你的魂靈到西方淨土(當然,你得照佛經修煉到一定程度,或做善事做到一定的程度。究竟是多少,看佛經就知道了),從而不再受輪迴之苦。所以,在寺裡求今生的俗事,是徒勞無益的!


金風玉露42

這個回答,可以迅速提升你對宗教的理解,令人刮目相看。

佛教和道教分不清,寺和廟就容易混為一談,寺院是指的佛教修行的地方,供的是釋迦摩尼佛祖,是西方的神,修行的是僧人。

廟是道教修行的場所,主要是中國本土的神,比方說玉皇大帝、山神、河神、土地,修行的道士、尼姑。

古人也有把民族英雄封為神的習慣,比方岳飛廟、關公廟。

這體現在古代科技不發達時,人們通過敬畏各種神,尋找心靈寄託和依靠的心理。

這和電視出現之後,大家追星、網絡出現之後大家追網紅,有點異曲同工的地方。

佛教和道教的區分,最通俗的解釋,可以通過西遊記來了解。

玉皇大帝領導的天兵天將,還有下界的山神、土地、龍王,還有各種神獸、修煉成精的仙家,這屬於我們本土的神。

道教主張修煉,煉丹,修煉成仙才可以昇天,獲得一官半職,或者佔山為王。

以如來佛祖為領導的西方神聖世界,是佛教,供奉菩薩、佛、尊者。

佛教是西方佛教,在傳入我國之後,是極其包容的,跟道教融為了一體。

比方去寺院,我們見到的第一個殿是天王殿,本意是供奉天王姥爺的地方,就是道教的神。

這是西方佛教進入東方之後的包容,並不像其他教派那麼排異。

再往後走是大雄寶殿,這是供奉佛祖的地方,是西方的神,佛教的神。

而道教之所以沒有佛教傳播的廣,是因為道教沒有佛教包容,沒有一個好的發展模式。

佛教號稱念一聲阿彌陀佛,就入了佛門,誰都可以成佛,並且,提出的理論是博愛、大愛,符合社會主流思想。

而道教,主張修煉,修煉成仙才能昇天,是有門檻的,在道教中充滿各種妖魔鬼怪,道教衣著和修煉場所,也顯得陰森詭異,常人難以接受。

在道教和佛教之中,觀音菩薩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神,本來觀音是道教中人,被稱為慈航道人。

後來佛祖說:來來來,你若入的我佛門,我給你個菩薩噹噹。

因為佛教的包容式發展,讓佛教和道教更容易混為一談,這也是分不清寺和廟的原因,分清道教和佛教,就一目瞭然了。


衣缽先生


寺:

寺是佛教道場,下設院、庵、堂。中國第一個佛寺是洛陽的白馬寺。此前,寺是朝廷機構的名稱,如大理寺、鴻盧寺、太常寺等。寺意相當於現在的廳堂,朝廷的高級賓館。漢明帝派使從印度請法師帶經卷來時,這些法師被奉為上客,並建寺安置。由於僧侶都在寺居住,後將僧人住的地方和道場被統稱為寺。寺的建制有如大學,裡面的人事有如大學的校長、總務訓導等職務,只是名字叫法不同,改為方丈監院、住持等。並下設各院,分科教育。

廟:

中國本土一直對供奉祖先、神鬼、聖人的專門建築稱之為廟。如太廟、家廟、土地廟、山神廟、孔子廟、藥王廟等。那時,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中: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員,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士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的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武廟如關帝廟、文廟如孔子廟等。

觀:

道教的地方稱做“觀”、“院”、“宮”。如杭州西湖邊的“抱拙道院”、陝西西安東關的“萬壽八仙宮”、在1990年以前叫“八仙庵”,後慈禧逃難暫時居住,後改名叫“萬壽八仙宮”,由慈禧親手題匾。觀“觀者,於上觀望也”。觀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臺”,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後,建“觀”蔚然成風。據傳最早住在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武帝的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為感激皇恩,把道教的建築統稱為“觀”,另有說,道教始祖老子曾在陝西盩厔樓觀臺講道,故後世天下道教的建築稱作為“觀”。

庵:

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作“庵”,如“老學庵”、“影梅庵”。漢代以後建了一些專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於是“庵”成為佛教女性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

謝友邀作答,希滿意。

鳳凰圖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