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德國的武器軍隊被嚴格限制,怎麼有能力發動二戰?

軍事一點通

希特勒曾在《我的奮鬥》中寫道:“要創建第三帝國,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地犁取土地,為德國人民取得每天的麵包,為德國人取得新的生存空間。”希特勒上臺就是奔著戰爭與對外侵略擴張而去的,也就是為了一戰復仇;而一戰德國戰敗後被英法等活活剝了一成皮,也會二戰的爆發埋下了種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是帝國主義之間貪婪於慾望的戰爭,德國雖然戰敗,但去狠狠揍了英法俄一頓,戰後英法俄等自然要秋後算賬。戰後德國被迫接受懲罰與戰勝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德國不僅必須放棄所有殖民地,連本土也必須割讓給各國,也因此失去了大量的人口;除此之外還必須要支付鉅額戰爭賠款,軍隊規模、武器裝備也被嚴格限制等,而鉅額賠款曾遭到德國的強烈反對,但法國置之不理還出兵強行佔領德國三個城市。

“人為刀殂我為魚肉”德國被勝利者們狠狠的剝了一層皮,鉅額的戰爭賠款成為了德國人民沉重的負擔,經濟崩潰人民日子過得很慘,不僅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尊嚴,《凡爾賽條約》激起了德國人民的不滿與憤怒,以致於德意志人忍辱負重二十年後復仇之心再次席捲整個世界。


希特勒領導的納粹上臺後終止了一戰賠款,推出一系列政策,並大力發展科技、經濟、軍備、解決失業人口等,直到1936年德國基本上已經渡過經濟危機,希特勒短短几年間把德國重新帶回到了世界強國之列,而軍隊規模由原來限制的十萬軍隊逐漸發展到五十二個常備師,這五十二個師成為了希特勒發動二戰的資本。希特勒所作的這一切都是為了《我的奮鬥》而做的準備。

希特勒正是利用了德國人民對一戰《凡爾賽條約》的憤怒與不滿留下的種子,德國人民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挽回曾經失去的尊嚴,希特勒的納粹主義思想正好迎合了人民的意願,也贏得民心。而希特勒上臺後推行一切有力經濟措施就是一場戰爭經濟,通過大量舉債發展經濟建設等、通過軍隊和軍工體系消除失業人口,而且為了贏得人民的支持大搞高福利政策,直到1938年德國已經出現嚴重的財政赤字。

希特勒為實行《我的奮鬥》又要保持高福利政策和就業率,必須發動戰爭機器來消耗軍工裝備等來帶動經濟發展需要,以對外擴張、掠奪財富來滿足。以德國龐大的軍工體系和普魯士軍隊的能征善戰,再加上一戰德國人民埋下的仇恨種子,希特勒是有實力發動二戰。

而英法的重點放在了蘇聯的紅色政權,對德國擴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希望禍水東引好以坐收漁翁之利,對德國的崛起一直採取綏靖政策,而此時的盟友日本早已蠢蠢欲動,希特勒不再孤軍奮戰,以德國的當時的軍事實力是有能力發動二戰的。


賽門軍略

德國是被限制了,但談不上嚴格。在事實上,德國政府尋找到了漏洞,並且逐步突破協約國的限制。比如說,根據規定,德國不能擁有空軍,那麼德國政府幹脆組建“航空俱樂部”,以儲備空軍人才,變相恢復了空軍,而且實力並不弱;在陸軍方面,德國政府對外派出軍事專家,一方面可以觀察外部世界的動向,尋找潛在的盟友,另一方面,這些人也鍛鍊了指揮能力;在海軍方面,這個不好搗鬼,所以德國海軍一直是軟肋,但其潛艇部隊的實力依然很強。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德國的軍工體系,並沒有被完全限制,德國通過對外援助的方式,將這些部門放在了國外,這就等於重建了軍工體系。

因此,在希特勒上臺之前,德國的軍事力量就已經部分恢復了。德國在“一戰”時期,其後方並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失,依然擁有大量人才,相關的科研機構以及工廠,都被保存了下來。德國也是一個大國,原本其實力就超過法國,再加上內部趨向於穩定,其戰爭潛力也很容易被激活,單純的限制,肯定是很難的,更何況德國政府已經突破了限制。

在希特勒上臺後,德國徹底拋棄了“凡爾賽體系”,軍工體系全面復活,德國的實力迅速恢復到了“一戰”前的水平。再有就是,德國的軍官團,依然被完整的保留,這些人是德國國防軍的精銳力量,他們有很強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同時創新能力也非常強,這使得德國軍隊擁有先天的優勢,那就是其戰略執行能力,遠遠領先於英法軍隊。在面對德國軍隊時,英法在大概率上不敢主動進攻,尤其是法國人,乾脆在“一戰”後修了一條“馬奇諾防線”,他們認為防守就是最好的進攻,而德國人恰恰認為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在此時,德國也組建了機械化部隊,而且擁有先進的裝甲集群作戰理論,還擁有打仗不要命的指揮官,這都是德軍的優勢,他們已經擁有了橫掃歐洲的實力,只不過英法兩國的依然在夢中,對德軍的實力嚴重低估,腦海中總是幻想著重演“一戰”的結局。

英法兩國對德國實行“綏靖主義”,這也加速了戰爭的爆發。英法在戰前,頻繁賣隊友,以期望實現“禍水東引”,然後讓德國去打蘇聯,英法坐收漁利。可希特勒識破了英法的套路,反而不斷挑戰英法的底線,因為英法越是放縱,德國越是張狂,這畢竟是英法送上門的機會,德國自然是要抓住。

這就好比如說,英法把大門敞開,放手讓德國人來偷東西,但至於英法什麼時候動怒,則是德國不知道的。但德國很清楚,那就是英法已經被戰爭嚇破了膽,不敢輕易開戰,最後事態越來越嚴重,直到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英法才算是忍無可忍,正式對德國宣戰。結果,號稱“世界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卻在六個星期內亡了國。


圖維坦

德國在一戰中以慘敗收場,《凡爾賽條約》也讓德國吃盡了苦頭,德國需要賠償戰勝國天價的損失,幾乎把德國壓的喘不過氣來,不僅如此,德國的重型武器裝備,比如坦克,火炮等也被明令禁止,(我們也曾受此待遇)它的陸軍人數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陸軍總參謀部也被取消,海軍空軍的力量也被嚴格限制,就是利用一切機會打壓德國從政治,經濟,軍事,最好是讓德國永遠保持戰敗時的現狀。但是希特勒憑什麼能讓德國有能力發動戰爭?



一,兵源。

打仗得有兵源,希特勒上臺後,基本把全國的人都調動起來,特別是適齡的男性,非常適合加入軍隊,所以希特勒以建設國家的名義。弄了一個預備役,參加軍事化運動,然後讓他們回到家長,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加入鄉土防衛隊,秘密的進行訓練,所以一支高素質的軍隊就這麼被秘密訓練起來了,兵源問題完美解決。



二,武器。

當時整個德國都被希特勒的演講深深感染,全國上下熱情高漲,所有可以生產武器的工廠都被政府徵用,而且都是以各種民間民意進行活動,什麼民間飛行俱樂部,各種造船廠,實際上軍工業一點沒停,最重要的是德國不缺人才和工廠,打《凡爾賽條約》的擦邊球,掛著羊頭賣狗肉。




三,錢。

打仗也得有軍費,所以希特勒前期大力發展德國的工業,一直輾轉各地指揮發展經濟,當然也會敲詐有錢人,比如羅斯菲爾德家族,有個故事就是講的納粹敲詐猶太人銀行家,雖說是敲詐,但還是比較恭敬,並沒有下狠手,到了後來經費緊張,有錢又不願意捐獻自己錢財的猶太人,成了納粹首選的目標,猶太人沒有愛國心的言論也在德國迅速發酵,於是屠殺開始,而歐洲其他國家也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反對,畢竟猶太人是真的有錢,在各個國家都有那種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猶太大財閥。

當復仇的怒火被點燃,所有戰爭所需要的一切物資都準備好,那麼戰爭也就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