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遊戲》中,決定人類戰爭勝負的是金主爸爸——鐵金庫

《權力的遊戲》中,決定人類戰爭勝負的是金主爸爸——鐵金庫

在《權力的遊戲》中,前幾季一直有一個神秘但出場不多的組織---鐵金庫。直到第七季鐵金庫的使者才出現在我們面眼,鐵金庫支持瑟曦而不是龍女王。

戰爭是很花錢的。國王們想要保證戰爭的勝利,首先就要擁有足夠的錢。

沒有錢,就無法組織起軍隊,復國無望。丹妮莉絲逆襲前基本都是肩扛著三條龍,報出一大堆名號到處拉風投,可處處碰壁。

《權力的遊戲》中,決定人類戰爭勝負的是金主爸爸——鐵金庫

丹妮莉絲無疑是一位革命者,她的軍隊、財富來自於奴隸灣。

《權力的遊戲》中,決定人類戰爭勝負的是金主爸爸——鐵金庫

而鐵金庫是在奴隸灣投資了不少錢的。

龍女王和瑟曦的這場戰爭,在第七季開播前,第六季結尾時丹妮的軍隊浩浩蕩蕩朝著維斯特洛進發的時候,我們以為這場戰爭會毫無懸念。

因為龍媽有錢有錢,有人有人,要船有船,有謀士有謀士,還有三條會噴火的龍。

她完全具備結束戰爭的能力。

但是在鐵金庫-----大風投的眼中,丹妮的風險是最不可控的。

她去奴隸灣買奴隸,生意馬上成交了,轉頭卻把奴隸主給燒死了。

我們看劇覺得她正義化身,解放無垢者,解放奴隸。

在鐵金庫的眼中,她卻是破壞市場秩序,破壞規則的人。

太二太猛了,誰的話也不聽,動不動就放龍噴火幹掉貿易伙伴。

這樣不講信譽的人,鐵軍庫並不願意支持她。

所以,在這場兩個女人的戰爭開打之前,鐵金庫派出使者面見瑟曦討還債務,要求她先還了舊帳。

話說維斯特洛的國王、貴族們好像一直都很缺錢。

第四季中,坊間傳言富可敵國的蘭尼斯特家族的掌門人泰溫公爵就明確的告訴瑟曦,凱巖城金礦的礦脈已經枯竭。而此時,勞勃已死,五王之戰已經爆發了,為了應付開支,王室需要向鐵金庫借錢才能維持生存。

早在勞勃時期,財政就已經入不敷出。

完全靠著借蘭尼斯特家的錢和鐵金庫的錢維持著。

勞勃後期王室欠蘭尼斯特家族300萬金龍,欠鐵金庫300萬金龍,欠七神教會90萬金龍。

欠下這麼多的債務,維斯特洛的首席財政大臣小指頭功不可沒。當然他是受勞勃的命令,為什麼欠下如此鉅額債務,並沒有引發大規模動暴動和危機呢?

《權力的遊戲》中,決定人類戰爭勝負的是金主爸爸——鐵金庫

很明顯,小指頭將貨幣貶值了。

而作為財政大臣,小指頭絕不是僅僅靠著開妓院和情報發家。

他的財富絕對是由於大規模貨幣放水而來的。他的財富基本不花一文,可以憑空變出來。

關於小指頭的發家史,有空可以寫一篇維斯特洛的金融史。

而且,那個時代,維斯特洛的另一面自由城邦布拉佛斯提供很多奢侈品,兩邊的貿易往來中,小指頭絕對是兩邊受益,他具備操縱匯率的條件。

這就是國際金融的雛形。

再來談鐵金庫的由來。

鐵金庫的全稱是布拉佛斯鋼鐵銀行,是布拉佛斯地區乃至9個自由貿易城邦最強大的金融組織。

它最早是由成功的貿易商和工匠組成,銀行的創始人把所有的錢都放在一個廢棄的鐵礦裡,只有一個單獨的入口,他們用沉重的大門和鐵棍密封,並僱用大量守衛。

到了後來,鐵金庫的主要業務就來自於向各大王國和貴族、商人發放貸款。

鐵金庫雖然只是布拉佛斯的城市銀行,可是業務卻通往各個國家。

人人皆知“鐵金庫不容拖欠。”

借錢時爽快,要賬的手段也很強硬。

沒有人能夠長期拖欠鐵金庫的錢不還,除非你已成為一個死人,你的國王也灰飛煙滅。

你以為貴為國王就可以賴賬?沒門。

只要你不還錢,鐵金庫馬上會支持你的對手,你的對手將承諾成功篡權後認領之前的債務和新的借款。

比如瑟曦就曾經拒絕了向鐵金庫還款,當時派席爾堅決反對,但瑟後一意孤行。

導致的結果就是,鐵金庫要求七國立即歸還貸款,並拒絕新一輪借貸。

維斯特落的經濟馬上陷入了混亂。

同時鐵金庫做出評估之後,發現瑟後無力掌控七國,馬上轉而支持二鹿史坦尼斯。史坦尼斯承諾在奪取鐵王座後,將歸還所有之前王室欠下的債務。

所以,當這一次鐵金庫的使者來催討債務時,瑟曦說:蘭尼斯特,有債必還!

於是搶了高庭玫瑰家的錢,用來還債。

《冰與火之歌》的作者喬治 馬丁是位熟讀中世紀曆史的作者,他家有一間房專門擺放所有有關中世紀的書。

其實,在人類的歷史中,尤其中世紀歐洲的戰爭史,基本就是一部金融史。鐵金庫與國王們的關係,和歐洲中世紀君主們一樣,一打仗就先要借錢。

最近在讀《大國的興衰》,講的是1500年到2000年的經濟變化和軍事衝突。

在15世紀末期和17世紀末之間,這個時期任何一個國家,無論多麼繁榮,都不可能馬上付出長期戰爭的費用,無論徵收什麼新稅,政府收入和開支之間總會存在差距,只能靠借款來彌補。

一是通過私人銀行借款,比如富加爾銀行,

二是發行政府公債的方式向正式組織的金融市場借貸。

比如在伊麗莎白統治下的最後幾年,英國政府總開支中竟有四分之三是用於戰爭或者為過去的戰爭還債的。

又比如,1689年1815年間打的七次英法戰爭,都是持久的戰爭。

誰有更大的能力繼續得到借款和不斷提供供應,誰就能得到勝利。

英法之間都有聯盟 ,當一個交戰國的資源枯竭時,就會去找一個更強大的盟國去借款和支援。由於這種戰爭消耗極大,所以就成了“錢,錢,更多的錢”的遊戲。

正是這種需要推進了歐洲的財政革命。

在阿姆斯特丹、倫敦、里昂、法蘭克福和意大利一些城市 ,都 興起了一系列放貸者、商品經銷者、金銀鋪(貸款交易為主)、證券商等。

這些商人和金融機構採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已有的銀行業務,不斷創立了一套國家貸款和國際貸款制度,支持現代早期的世界經濟。

所以,推動歐洲“財政革命“最大和最持久的推動力是戰爭。

所以,有很多人覺得鐵金庫的原型就是意大利威尼斯的銀行。

《權力的遊戲》中,決定人類戰爭勝負的是金主爸爸——鐵金庫

《權力的遊戲》中,決定人類戰爭勝負的是金主爸爸——鐵金庫

威尼斯是一座水城,商業發達,而布拉佛斯則也是座河流交錯的城市,是自由貿易的城邦。

《權力的遊戲》中,決定人類戰爭勝負的是金主爸爸——鐵金庫

《權力的遊戲》中,決定人類戰爭勝負的是金主爸爸——鐵金庫

《權力的遊戲》中,決定人類戰爭勝負的是金主爸爸——鐵金庫

可金融城市不止一個,阿姆斯特丹曾經在18世紀中是全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

在18世紀英國和法國的競爭中,法國最初國力是超過英國的。當時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多年統治下,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總量都遠超英國。但最終,成為海上霸主的是英國,究竟是為什麼呢?

既要打仗,又要維持國內的穩定,不能由於賦稅的巨大增長而引起國內的不安定,那只有借貸了。

政府出售官職和公債,或者出售可轉讓的長期股票,付利息給一切借款給政府的人。

官員們只要得到資金,就可以付款給軍隊的採購官,軍需品供應商,造船廠和軍隊本身。

既借貸又花掉的雙軌制度,使得國家開支大幅增長,軍隊需要訂貨產生的鐵、木材、棉布等貨物的需求又剌激了英國工業的發展,產生了一系列的技術突破,形成了一種正反饋圈,使得英國比法國的優勢又增加了一個。

這一套要想玩得轉,一是要有效率極高的借款機構,二是要在金融市場有“信用”。

阿姆斯特丹在當時是荷 蘭剩餘資金的中心,可以支付支票,兌換外匯,提供貸款不僅可以在外國公司投資,而且向外國政府發放貸款,尤其是在戰爭時期。

這時的荷蘭的銀行業不去管借債人的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更多考察的是穩定性和可靠性。

英國的稅制是間接稅,使得人民不大怨恨。

同時英國發展出一種制度化結構,允許有效率的長期貸款,同時安排定期付利息和還本。在1694年還成立了英格蘭銀行(起初是作為戰時的權宜之計),後來將國家債務正規化。並且發展股票交易所和“鄉村銀行”,增加對政府和商人的貨幣供應。

同時有效率的政府組織和公共財政系統維持著不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

而在海外,因為有英國皇家海 軍保護海外的各種貿易,使得英國的“信用”一直是建立在堅固的基礎之上。

而法國是什麼的的情況呢?

法國沒有適當的公共財政制度。

從中世紀起,這個君主國家的財政工作就是由市政府、教會、省裡的地主和包稅商構成。

他們收稅,監督國王的壟斷事業,分到一份收入,同時也從收入中借錢給法國政府,利率相當高。

這個制度就是讓人貪汙受賄的制度。

不但收菸草稅和鹽稅的包稅商頭目有份,而且每一級的鄉、區、和地上負責收人頭稅等直接稅的收稅員也有份。

他們往上一級上交稅款時,都會扣下一份,而且每人還從他從買官時付的費用中得到百分之五的利息。

甚至許多高級的官員把錢直接給政府的包稅員,不必先把稅款交給皇家財庫。

這些人也借錢給國王,收取利息。

這樣鬆懈而雜亂無章的組織會給國家帶來什麼簡值一眼可見。

真正的罪魁禍首是制度本身。

在18世紀70年代內克爾進行改革之時,這個國家根本沒有全面的國家審計制度。

沒有人覺得每年對收支進行核算以及財政赤字問題有什麼重要的,只要能夠為軍隊的迫切需要籌集到錢,國債上升多少是沒有多少關係的。

寫到這裡,我真是痛心疾首。這跟每家過日子是一樣的道理啊,不知計算,不考慮未來的風險和資金流入,任憑你法國曾經國力昌盛,有控制了西中歐的企圖,最終還是難挽頹勢。只是到了拿破崙時代,法國才又改頭換面,贏得一長串軍事勝利。

英國雖然也借了鉅額的國債來應付戰爭開支,但是英國的制度是鼓勵和助長了商人在工商業方面的投資,而法國的制度卻是鼓勵那些擁有多餘資金的人去買個官爵或者終身年金,而不是在企業中投資。

雖然,法國也有一些有遠見的人想要設立一家法國銀行管理國家債務和提供低利貸款,但總會受到那些在現有制度中享有利益的人的抵制。

因此法國的財政政策,總是一手進錢一手花掉的狀況,大家都去買爵位了,所以工商業發展就受到了損害。

當法國的收入來源不足以支撐債務時,就只好提高稅收。而提高稅收,使得人民難以忍受高額稅負,那些靠行賄當官的人又可以從稅款中大撈一筆。這些不公平不合理又沉重的負擔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

而且當時法國的國策也不夠有長遠眼光。他們只著重於軍事目的而不是海上貿易目的。

而英國政府長期執行的政策是:利潤、實力、貿易、屬地全都要,四者不可分離。

所以,兩國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在阿姆斯特丹的信用等級上,法國的信用越來越低,英國越來越高,也越來越能得到來自荷蘭的低息貸款,從而在戰場上和國力上逐步取得了勝利。

一部戰爭史,也是一部經濟史。

以小見大,可以解惑。

所以,我喜歡這部美劇,在魔幻的世界裡,映照出現實的殘酷和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