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電波之謎困惑科學家百年 最新研究稱其很重要

我們稱之為腦電波的電振盪已經讓科學家和公眾們著迷了一個多世紀。但是人們仍然存在爭議的是,它們是否具有功能還是說只是像引擎的嗡嗡聲一樣僅僅代表著大腦的活動。許多神經科學家假設,如果腦電波具有功能,也是通過不同位置的同步振盪實現的。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人員發現許多腦電波事實上是像海浪一樣移動的“行進波”。

腦電波之謎困惑科學家百年 最新研究稱其很重要

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最新研究,團隊負責人神經系統科學家Joshua Jacobs提出,行進波在人類的皮質層中是很普遍的,而且會根據大腦執行任務的表現程度顯示不同程度的組織性。這就表明,腦電波是與行為相關的,而且完全符合之前的研究。之前的研究提出,腦電波是重要但卻被忽視的大腦機制,對記憶、知覺、注意力甚至是意識都有著影響。

腦電波最早是通過腦電圖技術發現。研究人員已經留意到一系列不同頻率的腦電波活動。最慢的腦電波出現在深度睡眠狀態,而且隨著意識和注意力水平的提高不斷提升。破譯腦電圖數據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很難確定腦電波活動的位置,而且在大腦中的傳遞會讓信號變得模糊。這項最新研究藉助了一種名為腦皮層電圖學(ECoG)的新技術。這項技術直接將電極放置在大腦表面,讓信號扭曲最小化而且極大的提高了空間解析度。

科學家們已經提出了許多觀點描述腦電波可能扮演的角色。一種主流理論認為,同步振盪將大腦不同位置的信息捆綁到一起來描述同一事件,比如說一個物體的不同特徵(形狀、色彩和運動等)。還有一種類似的觀點認為它們能夠促進不同區域間的信息傳遞。但是這些假設需要腦電波同步並且產生駐波,而不是行進波。

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行進波有著不同的特性,它們有可能代表著其它大腦區域過去狀態的信息。腦電波在大腦中的傳播與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類似,這就使它們成為將信息在不同區域間傳遞的一種潛在機制。

這些觀點已經存在了數十年時間,但是大部分神經系統科學家很少在意它們。一種可能的原因是在此之前大多數行進波的報告僅僅描述了這種波而沒有確定它們的意義。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神經系統科學家Terry Sejnowski稱:“如果你詢問一般的神經系統科學家的話,他們會說這是一種附帶現象,就像引擎的一種嗡嗡聲。而且由於從未有人將其直接與任何行為或者功能聯繫到一起,因此它並未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東西。”

研究人員所使用的研究工具或許也有一定的關係。現在的主流神經系統科學家藉助針狀微電極研究神經元行為時探索到腦電波的起源。這一領域的先驅者們在一項試驗中留意到神經元發送腦電波的時間不同於其它神經元。他們推斷這一時間必然是重要的,並且將多項實驗的反應結合到一起獲得了一個“平均腦電波發送率”。這也成為量化神經活動的標準方式,但是神經元的週期循環可能帶來變異性,因此研究人員習慣性的忽視了揭露行進波所需要的時間信息。

Sejnowski稱,這種概念框架來自於單一神經元的活動,但是大腦功能事實上是通過無數神經元的交互作用完成。由於行進波是由大腦中的許多神經元活動構成的,應用於單神經元的技術是探測不到它們的。但是在過去十年裡出現的新技術已經能夠讓我們同時監測多個神經元。Sejnowski稱:“這就為我們打開了另外一扇門。我們第一次有工具和技術瞭解其中真正發生的事情,但是想要被已經固化的神經系統科學領域所接受還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壓敏著色等光學方法讓研究人員能夠同時看到數千神經元中的電變化,但是這些方法由於存在風險而無法應用在人類身上。腦皮層電圖技術通常用在癲癇患者身上來檢查癲癇疾病。因此進行這項最新研究的科學家招募了77位植入皮層腦電圖電極的癲癇患者,並且對行進波進行探索。他們首先尋找以相同頻率振動的電極群,然後通過分析振動的時間評估哪些電極群真正代表著行進波。

接下來研究團隊給測試者一項記憶任務,並且當測試者被提示回想記憶信息時,他們額葉和顳葉的行進波變得更具組織性。這些腦電波從向各個方向前進轉變成大多數方向一致。重要的是,這種趨勢變化與他們的反應速度具有相關性。Jacobs稱:“任務表現越好腦電波就更一致。這就表明我們發現了一種測量大腦活動的新方法,這項研究也有可能帶來新的腦機接口技術。”

這些發現應當能夠幫助一些研究人員消除對這種腦電波重要性的懷疑。比利時勒芬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David Alexander稱:“這項研究對於皮層行進波的研究是一項巨大的貢獻,增加了我們對它們在人類認知中扮演角色的瞭解。這項研究真的會讓人們消除這些腦電波只是在頭部傳遞的模糊信號的擔憂。”但是他同時也認為,這篇研究論文的作者對這些發現的新奇性做出了不正當的判定,而且並未承認之前的一些研究。

他聲稱,之前對行進波的研究已經表明它們在記憶任務中能夠被誘發。他指出2002年的一項腦電波研究已經發現 波方向逆轉的時間與記憶表現有著相關性。有趣的是,他在2008年的一項腦電波研究中發現,已經出現一次精神分裂症的人們與健康個體相比,在記憶任務中,腦電波從前向後移動的數量更少。這就表明行進波表現的差異與精神症狀之間存在關聯。

他也宣稱,研究團隊評估行進波的方法類似於他在2016年一項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Jacobs稱:“Alexander的研究真的非常有趣,但是我們並不清楚他的研究發現是否與我們的研究涉及的是同一種信號。他的報告稱涉及到整個大腦區域,而我們的發現僅侷限於特定的區域。”他也指出,兩項研究的信號記錄技術和記錄的信號特性之間也存在差異。

確定行進波的重要性為神經系統科學領域帶來了新的方向。Jacobs稱:“發現如此廣泛的振盪源自於行進波,表明它們參與到大腦不同區域的協調活動。這些發現也為研究打開了新的研究領域,比如說讓我們瞭解這種協調的構成等。”他認為行進波能夠傳遞信息,至少目前的研究結論是這樣的。

還有另外一個理論認為,行進波通過不斷的在皮質層來回移動,調節神經元的敏感度,就好像在大腦虛擬信息處理區域穿梭的注意力探照燈。Sejnowski稱:“行進波的概念與你如何維持皮質層對其它輸入信息最敏感的狀態有關。人們對於行進波的興趣毫無疑問也將繼續增長。你現在所看到的只是從一個概念框架向另外一種全新框架的轉變。這是一種思考模式的轉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