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我國哪條河流?

尕尕80

以前學地理的時候,地理老師就討論過大禹治水治理的哪條河,結果一節課也沒討論完,今天看到這個題目,覺得應該分享下自己學的知識。




首先看看大禹是哪裡的人?

其實這個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別說這個,就連有沒有大禹這個人都眾說紛紜,所以這裡就說下大家都認可的,大禹原來的名字叫姒文命,是古塗山氏國人(今安徽懷遠人)。大禹出生地卻是在鄭州登封嵩山的附近。當然萬事沒有絕對,所以這裡說的都是普遍認為的。

接下來再看看大禹治水到底是治理的哪條河?

我認為應該是黃河,也有人說是淮河。五帝時期,黃河流域水患特別嚴重,百姓經常因為水患而流離失所,莊家更是顆粒無收,正因如此,治理黃河水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到了堯舜時期,黃河流域流水情況更加不穩定,已經到了不可不治的狀況了,堯派遣鯀(大禹的父親)負責治理洪水災害,鯀採取障水法,在河岸兩旁建立堤壩,也就是把水堵住,水高一寸堤壩就建高一寸,結果可想而知,治標不治本,一旦決堤,危害更嚴重,九年的治理不但沒有改善,反而加重了,舜繼位後就把鯀流放了。後又任命禹治理黃河水患,大禹有了前車之鑑,採用疏導方法來治理黃河氾濫問題,前期工程極大,但是效果卻很顯著,不斷的疏通河道,甚至自行開挖河道,經過13年的治理,水患終於有所好轉,乃至以後都可以得到控制。


大禹治水的方法

大禹覺得緩解黃河災情最佳的方式就是將其水量均勻分佈,引導其順利東流如海,和現在治水方法差不多,就是疏導。大禹還認為要治理黃河水患,必須先把山川地理情況弄清楚,欲治水先治山,大禹命人把土地疏通平整,治理的山也多達十幾座,通過治山疏通水路,不造成堵塞氾濫的情況。

(大禹分九州而治)



接著再開始理通水脈,最具代表的就是黃河上游的龍門山河段。龍門山處於梁山北面,大禹原本是通過甘肅積石山來引導水流出,結果被龍門山擋住,大禹就把龍門山開鑿了一個大學五十來米的口子,積石山的水成功引入,只是為難魚兒了,因為龍門山地勢高於積石山,很多逆水而上的魚根本遊不過去,但是總有奮力拼搏的魚兒,它們拼命的向上跳躍,經過無數次的跳躍,終於躍過龍門,所以才有了“魚躍龍門”的景象。


羽評歷史

世界各國的神話傳說、史詩和宗教故事中關於遠古洪水的記載十分普遍,比如《聖經》中有“諾亞方舟”、印第安傳說中有“雷鳥與食人鯨”,而我國關於大洪水的神話傳說就是婦孺皆知的“大禹治水”。

大禹是夏朝的建立者,是黃帝的後代。大約在4000多年前,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禹的父親鯀受命治水失敗後,禹接過治水的重擔,並用疏浚的策略帶領華夏人民在隨後的13年中,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 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戰勝了“天災”,完成了治水的大業,他本人也因此不世奇功被九州推為共主。

2016年8月,《科學》期刊的一篇報道中,南京師範大學的吳慶龍研究員帶領的一支國際科學團隊,模擬重建了在青藏高原邊界發現的一處遠古滑坡壩遺址,並證明了因滑坡壩形成的堰塞湖崩潰時,瞬間傾瀉而出的洪水足以造成黃河下游的改道和綿延的洪災事件。巧合的是,這次潰堤與中原地帶大規模的文化轉型事件在時間上十分貼合,與“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不謀而合,為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史籍、考古證據之外的,另一種形式的佐證。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治水經歷,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太原晚報

首先大禹治水講的是原始社會末期階段的具有深遠影響大事件。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拋棄“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從而一舉戰勝自然災害的歷史故事。

在我國到處都有關於大禹的遺蹟和傳聞:安徽懷遠縣境內有禹墟和禹王宮;陝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嶽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佈中國的大禹治水事件記錄著他的足跡。《爾雅·釋水》一文指出了太史、復釜、胡蘇、徒駭、鉤盤、鬲津、馬頰、簡、潔等九河故地基本上屬於黃河中下游區域,依據現存大禹治水遺蹟分佈,和民間傳說大禹治水應該在黃河中下游區域,大禹治水治理的屬於黃河。

史記中記載大禹治水及考察是從帝都冀州開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壺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脈。治理好太原地區,一直到太嶽山之南,經過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帶入大海。司馬遷的敘述中不難看出大禹治水的區域屬於黃河中下游,淮河流域一代,故屬於黃河的可能性較大。

大禹治水的年代屬於原始社會末期,沒有成型的文字,文獻記載,年代處於4600年前左右,那個時代地球處於冰河世紀末期,原始先民的記憶裡深深的被洪水氾濫成災烙印,於是世界不同區域都流傳著洪水滅世,治水英雄呼之欲出。


普羅旺斯的下午

大禹治水治理的是黃河。地點恠晉陝大峽谷出口一一龍門(亦稱禹門口)。龍門形如門闕,黃河的咽喉。




位於山西河津與陝西韓城交接處。黃河在龍門以上被夾在晉陝峽谷之間,水流湍急,一出龍門,兩岸均是平原,河道寬暢,一瀉千里。







傳說禹父親鯀,鯀治水以堵為主,十年不成,被處死。禹承父業治水以疏導為主,使用了三種神器:一為"可洛圖",是黃河水系圖。二為定海神針,測水深淺,指水流向。三是利斧,鑿山利器。禹按圖調查,決定了疏通河道的地點。以利斧劈山,山開水通。以針指向,水𣈱流而下。遂禹治水成功。

龍門原有紀念大禹治水的廟宇,日寇侵華時燒燬。現在遺址重修公園以為紀念。


李彬文

中國歷史上有三皇五帝,三皇就是“伏羲、女媧、神農;五帝就是“黃帝、顓頊、嚳、堯、舜”。這些是中國的神話還是歷史,我們聽聽歷史學家顧頡剛是怎麼說的。

司馬遷的“史記”有五帝本紀,司馬遷是通過孔子的後人孔安國提供的典籍而寫的,當時是為了漢朝的大一統,就是為了凝聚七國的臣民認同感,大家都是炎黃子孫。但是,二千多年過去了,這種儒家神話的炎黃子孫被現代人認為真的炎黃二帝了。

伏羲、女媧、神農在神話中,伏羲與女媧是蛇身人首,神農是人身牛首。有了這些神話的故事,你們還在爭論大禹治水在哪條河?不說開國際玩笑,就是在開自己人欺騙自己人的玩笑!


張律明

大禹治水如盤古開天闢地,都是神話。不可信,自然也不可能搞清治理哪條河。

眾所周知,治理洪水是一項及其困難的浩大工程。比如1998年長江抗洪,可以說幾乎傾全國之力,總理親自出馬,軍民團結拼命,各地紛紛支援,這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當時的媒體就總結,如果沒有改革開放這幾十年發展積累下來的強大國力以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體制,根本打不贏這場抗洪搶險的戰役。

反觀大禹時代,我們姑且先不談有沒有大禹這個人,就說說當時的軟硬件條件。

軟件方面。抗洪需要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有效組織各地民眾統一行動。中國真正進入大一統時代是秦朝,大禹時代不過是一個個部落而已,根本缺乏統一的指揮,怎麼可能上下一致去治水呢?設想,大禹一道命令,通知各部落出動青壯勞力集合,按當時的條件,沒有幾年時間做不到。

硬件方面。當時中華文化還沒進入文明時代,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生產力低下,人口稀少,既沒有抗洪的機械設備,更沒有水文氣象資料,就連最基本的道路設施和通訊設備都沒有,根本無法面對大洪水。

其實,人類的文明都起源於大江大河流域,遭遇洪水很正常。就算今天,我國還年年有洪水。不過,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動員能力條件下,人類根本無法抗拒洪水,唯一的選擇就是躲避,要麼坐船隨波逐流碰運氣,要麼往高處逃難。

所謂大禹治水,最有可能是某個部落首領,帶領自己部落和其他部落逃到了高處,開挖引水溝排除積水,開荒種地生存下來。這在當時,的確是了不起的大功勞。後世人以訛傳訛成就了大禹治水的神話。更有可能,根本沒有這麼一個領袖,而是當年的人們,運氣好,躲過了一劫而已,然後把功勞歸功於半神半人的聖人。


江南俗士1

大禹治水,治的不是小河小溝,而是天下之水,不但有黃河之水,更有長江之水,考古已發現四千多年前長江洪水被治理跡象。治水不是一兩代人的事,而是華夏幾十代人共同的大事,從黃帝之前一直到大禹時期全華夏的洪水治理才大至完成,華夏治水的過程也是各部族融合的過程,大洪水以前華夏軍政中心在浪諸等南方地區,南方受到大洪水影響古姜族不斷西遷北上與北方的龍山等文化相碰撞形成了早期的華夏文明,大禹也是浪諸部族中的一員。


忘情水172990920

為什麼大禹治水都說在黃河流域,但接下去的大禹會百官,安葬都在紹興,所以我認為大禹治水時期,中國的政治中心在浙江,特別浙東一帶,那裡有許多和堯舜禹名字相關的地名,如舜江,全國最大的舜帝廟,姚江,大禹陵,夏履等等,也許是後來的氣候變遷或戰爭等等,讓夏往北遷移了。我想我們的考古重點在黃河流域,那麼夏以前的歷史,甚至傳說中在夏以前的虞朝都無法考證了。


穀雨清茶2

大禹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他治理的,正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

兩年前,也就是2016年,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在美國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為《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暴發為中國傳說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據》。

這篇文章指出,青海循化縣的積石峽附近,在公元前1920年曾發生大規模的山體崩塌,滑落的山石堵塞了黃河而形成了一個巨型堰塞湖。

這個堰塞湖最終可能形成了潰壩,並引起了下游的特大洪水。據估計,這次洪水大約相當於七個九八年長江洪水的量。

這次大洪水,應該就是大禹治理的那一場大洪水。



夢露居士

近年來,經過考古專家不懈努力,在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禹會村,發現大禹當年會諸候於淮河南岸,大禹治水三過家門人而不入,就發生在淮河邊,大禹娶塗山氏女生了啟。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到蚌埠禹王宮祭拜大禹,以頌揚他的功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