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我国哪条河流?

尕尕80

以前学地理的时候,地理老师就讨论过大禹治水治理的哪条河,结果一节课也没讨论完,今天看到这个题目,觉得应该分享下自己学的知识。




首先看看大禹是哪里的人?

其实这个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别说这个,就连有没有大禹这个人都众说纷纭,所以这里就说下大家都认可的,大禹原来的名字叫姒文命,是古涂山氏国人(今安徽怀远人)。大禹出生地却是在郑州登封嵩山的附近。当然万事没有绝对,所以这里说的都是普遍认为的。

接下来再看看大禹治水到底是治理的哪条河?

我认为应该是黄河,也有人说是淮河。五帝时期,黄河流域水患特别严重,百姓经常因为水患而流离失所,庄家更是颗粒无收,正因如此,治理黄河水患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到了尧舜时期,黄河流域流水情况更加不稳定,已经到了不可不治的状况了,尧派遣鲧(大禹的父亲)负责治理洪水灾害,鲧采取障水法,在河岸两旁建立堤坝,也就是把水堵住,水高一寸堤坝就建高一寸,结果可想而知,治标不治本,一旦决堤,危害更严重,九年的治理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加重了,舜继位后就把鲧流放了。后又任命禹治理黄河水患,大禹有了前车之鉴,采用疏导方法来治理黄河泛滥问题,前期工程极大,但是效果却很显著,不断的疏通河道,甚至自行开挖河道,经过13年的治理,水患终于有所好转,乃至以后都可以得到控制。


大禹治水的方法

大禹觉得缓解黄河灾情最佳的方式就是将其水量均匀分布,引导其顺利东流如海,和现在治水方法差不多,就是疏导。大禹还认为要治理黄河水患,必须先把山川地理情况弄清楚,欲治水先治山,大禹命人把土地疏通平整,治理的山也多达十几座,通过治山疏通水路,不造成堵塞泛滥的情况。

(大禹分九州而治)



接着再开始理通水脉,最具代表的就是黄河上游的龙门山河段。龙门山处于梁山北面,大禹原本是通过甘肃积石山来引导水流出,结果被龙门山挡住,大禹就把龙门山开凿了一个大学五十来米的口子,积石山的水成功引入,只是为难鱼儿了,因为龙门山地势高于积石山,很多逆水而上的鱼根本游不过去,但是总有奋力拼搏的鱼儿,它们拼命的向上跳跃,经过无数次的跳跃,终于跃过龙门,所以才有了“鱼跃龙门”的景象。


羽评历史

世界各国的神话传说、史诗和宗教故事中关于远古洪水的记载十分普遍,比如《圣经》中有“诺亚方舟”、印第安传说中有“雷鸟与食人鲸”,而我国关于大洪水的神话传说就是妇孺皆知的“大禹治水”。

大禹是夏朝的建立者,是黄帝的后代。大约在4000多年前,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禹的父亲鲧受命治水失败后,禹接过治水的重担,并用疏浚的策略带领华夏人民在随后的13年中,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战胜了“天灾”,完成了治水的大业,他本人也因此不世奇功被九州推为共主。

2016年8月,《科学》期刊的一篇报道中,南京师范大学的吴庆龙研究员带领的一支国际科学团队,模拟重建了在青藏高原边界发现的一处远古滑坡坝遗址,并证明了因滑坡坝形成的堰塞湖崩溃时,瞬间倾泻而出的洪水足以造成黄河下游的改道和绵延的洪灾事件。巧合的是,这次溃堤与中原地带大规模的文化转型事件在时间上十分贴合,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不谋而合,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史籍、考古证据之外的,另一种形式的佐证。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治水经历,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太原晚报

首先大禹治水讲的是原始社会末期阶段的具有深远影响大事件。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抛弃“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从而一举战胜自然灾害的历史故事。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治水事件记录着他的足迹。《尔雅·释水》一文指出了太史、复釜、胡苏、徒骇、钩盘、鬲津、马颊、简、洁等九河故地基本上属于黄河中下游区域,依据现存大禹治水遗迹分布,和民间传说大禹治水应该在黄河中下游区域,大禹治水治理的属于黄河。

史记中记载大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壶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治理好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经过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带入大海。司马迁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大禹治水的区域属于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一代,故属于黄河的可能性较大。

大禹治水的年代属于原始社会末期,没有成型的文字,文献记载,年代处于4600年前左右,那个时代地球处于冰河世纪末期,原始先民的记忆里深深的被洪水泛滥成灾烙印,于是世界不同区域都流传着洪水灭世,治水英雄呼之欲出。


普罗旺斯的下午

大禹治水治理的是黄河。地点恠晋陕大峡谷出口一一龙门(亦称禹门口)。龙门形如门阙,黄河的咽喉。




位于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交接处。黄河在龙门以上被夹在晋陕峡谷之间,水流湍急,一出龙门,两岸均是平原,河道宽畅,一泻千里。







传说禹父亲鲧,鲧治水以堵为主,十年不成,被处死。禹承父业治水以疏导为主,使用了三种神器:一为"可洛图",是黄河水系图。二为定海神针,测水深浅,指水流向。三是利斧,凿山利器。禹按图调查,决定了疏通河道的地点。以利斧劈山,山开水通。以针指向,水𣈱流而下。遂禹治水成功。

龙门原有纪念大禹治水的庙宇,日寇侵华时烧毁。现在遗址重修公园以为纪念。


李彬文

中国历史上有三皇五帝,三皇就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喾、尧、舜”。这些是中国的神话还是历史,我们听听历史学家顾颉刚是怎么说的。

司马迁的“史记”有五帝本纪,司马迁是通过孔子的后人孔安国提供的典籍而写的,当时是为了汉朝的大一统,就是为了凝聚七国的臣民认同感,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但是,二千多年过去了,这种儒家神话的炎黄子孙被现代人认为真的炎黄二帝了。

伏羲、女娲、神农在神话中,伏羲与女娲是蛇身人首,神农是人身牛首。有了这些神话的故事,你们还在争论大禹治水在哪条河?不说开国际玩笑,就是在开自己人欺骗自己人的玩笑!


张律明

大禹治水如盘古开天辟地,都是神话。不可信,自然也不可能搞清治理哪条河。

众所周知,治理洪水是一项及其困难的浩大工程。比如1998年长江抗洪,可以说几乎倾全国之力,总理亲自出马,军民团结拼命,各地纷纷支援,这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当时的媒体就总结,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发展积累下来的强大国力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体制,根本打不赢这场抗洪抢险的战役。

反观大禹时代,我们姑且先不谈有没有大禹这个人,就说说当时的软硬件条件。

软件方面。抗洪需要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有效组织各地民众统一行动。中国真正进入大一统时代是秦朝,大禹时代不过是一个个部落而已,根本缺乏统一的指挥,怎么可能上下一致去治水呢?设想,大禹一道命令,通知各部落出动青壮劳力集合,按当时的条件,没有几年时间做不到。

硬件方面。当时中华文化还没进入文明时代,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既没有抗洪的机械设备,更没有水文气象资料,就连最基本的道路设施和通讯设备都没有,根本无法面对大洪水。

其实,人类的文明都起源于大江大河流域,遭遇洪水很正常。就算今天,我国还年年有洪水。不过,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动员能力条件下,人类根本无法抗拒洪水,唯一的选择就是躲避,要么坐船随波逐流碰运气,要么往高处逃难。

所谓大禹治水,最有可能是某个部落首领,带领自己部落和其他部落逃到了高处,开挖引水沟排除积水,开荒种地生存下来。这在当时,的确是了不起的大功劳。后世人以讹传讹成就了大禹治水的神话。更有可能,根本没有这么一个领袖,而是当年的人们,运气好,躲过了一劫而已,然后把功劳归功于半神半人的圣人。


江南俗士1

大禹治水,治的不是小河小沟,而是天下之水,不但有黄河之水,更有长江之水,考古已发现四千多年前长江洪水被治理迹象。治水不是一两代人的事,而是华夏几十代人共同的大事,从黄帝之前一直到大禹时期全华夏的洪水治理才大至完成,华夏治水的过程也是各部族融合的过程,大洪水以前华夏军政中心在浪诸等南方地区,南方受到大洪水影响古姜族不断西迁北上与北方的龙山等文化相碰撞形成了早期的华夏文明,大禹也是浪诸部族中的一员。


忘情水172990920

为什么大禹治水都说在黄河流域,但接下去的大禹会百官,安葬都在绍兴,所以我认为大禹治水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在浙江,特别浙东一带,那里有许多和尧舜禹名字相关的地名,如舜江,全国最大的舜帝庙,姚江,大禹陵,夏履等等,也许是后来的气候变迁或战争等等,让夏往北迁移了。我想我们的考古重点在黄河流域,那么夏以前的历史,甚至传说中在夏以前的虞朝都无法考证了。


谷雨清茶2

大禹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治理的,正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两年前,也就是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在美国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暴发为中国传说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据》。

这篇文章指出,青海循化县的积石峡附近,在公元前1920年曾发生大规模的山体崩塌,滑落的山石堵塞了黄河而形成了一个巨型堰塞湖。

这个堰塞湖最终可能形成了溃坝,并引起了下游的特大洪水。据估计,这次洪水大约相当于七个九八年长江洪水的量。

这次大洪水,应该就是大禹治理的那一场大洪水。



梦露居士

近年来,经过考古专家不懈努力,在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禹会村,发现大禹当年会诸候于淮河南岸,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人而不入,就发生在淮河边,大禹娶涂山氏女生了启。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到蚌埠禹王宫祭拜大禹,以颂扬他的功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