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現象,印證綜藝市場的危機

不管你準備好與否,綜藝的低收視時代已來,多元泛媒環境將繼續不斷稀釋高收視率節目數量,並使長視頻節目造就爆款愈加困難。流量明星、偶像養成等公眾意識到全民偶像的年代已經過去,沒有人能佔據全部的市場,唯快不破,不斷創新,或是這個時代生存新法則。

三大現象,印證綜藝市場的危機

1

《running man》等韓綜進入疲倦期, 國內綜藝瓶頸期到來

2018年3月31日,伴隨著Big Bang的一首《花路》,韓國真人秀鼻祖《無限挑戰》走向完結。從2005年4月開始,到2018年3月終映,13年時間563期節目,在節目組全體成員一個大合影之後,韓國綜藝的一個時代過去了。

原版《無限挑戰》《runningman》等代表性明星真人秀綜藝的疲軟也預示著國內真人秀綜藝的瓶頸期到來。

2017年《極限挑戰》《奔跑吧》等戶外明星真人秀,熱度開始下降。一方面節目模式固化,缺乏新意,同類型真人秀層出不窮,明星熱度被迅速消耗,另一方面,國內監管層限娛令、限韓令、限娃令、限星令等政策監管越發嚴格,明星效應在綜藝中的作用被限制,素人元素、正能量價值觀成為必要存在,大量綜藝節目被改版。

於是,綜藝節目另尋突破口,從戶外真人秀轉向了慢綜藝。《嚮往的生活》《親愛的客棧》《中餐廳》等慢綜藝接連上檔,市場風向迅速出現變化。但國內慢綜藝存在隱憂,國內很多慢綜藝都模仿韓綜,不尊重創新規律,沒有以自身的比較優勢為基礎,找準創新方向和切入點,而是照搬韓綜,且一味的堆砌流量明星,效果一般。

三大現象,印證綜藝市場的危機

2

分眾化時代,圈層界限明顯,全民綜藝已經越來越少

“全民綜藝”遠去這種現象在網綜市場更加明顯。2017年《中國有嘻哈》從網綜市場殺到大眾市場,除了播放量與輿論熱度上的火爆,更大的意義在於這當節目讓嘻哈文化從地下進入公眾視野。2018年至今,《偶像練習生》《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創造101》等網綜都企圖創造或者超越此前《中國有嘻哈》的市場熱度,但是事與願違。

《偶像練習生》網絡累計播放量也超過了30億,啟用了全民製作人的概念,但節目本身的基礎在於粉絲文化與偶像養成,與《超級女聲》等傳統草根選秀相比更加垂直,決定了其只能在小眾圈層中流行。

同樣的例子還有《這就是街舞》和《熱血街舞團》,同樣垂直的內容題材,前者因先發優勢引起了注意,但兩者都未形成如《中國有嘻哈》一樣的熱度。這其中的原因,或許是由於兩軍對壘分散了相當的市場,更或許是街舞文化在中國只是小眾文化,缺乏大眾化的文化土壤。

3

投資泡沫逐漸被擠出,做綜藝已不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綜藝節目一直以製作週期短,見效快,熱度高被各大衛視以及各路資本所喜愛。

2017年省級衛視季播綜藝105檔,數量基本與去年持平。慢綜藝、文化類綜藝走紅,但頭部節目收視率縮水慘重。

三大現象,印證綜藝市場的危機

而觀察各大上市公司公佈年報,我們則可以看到綜藝製作領域已經變成一個刀刀見血的競爭紅海,投資綜藝可以說是在刀尖上起舞,稍不留神便血濺一地:

華錄百納2018年Q1季虧損4500萬至5000萬

華錄百納發佈財報,其2018年一季度營收為22.26億元,同比下滑40.99%,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扣非淨利潤為-4686.7萬元,同比下滑173.62%。這是華錄百納2012年登陸A股以來,首次在一季度出現虧損。

一年多前,綜藝節目基本養活了整個華錄百納,比如憑藉《女神的新衣》《跨界歌王》《旋風孝子》等綜藝節目,藍色火焰不僅完成了2014-2016年度扣非後淨利潤不低於2億元、2.5億元、3.15億元的業績對賭,三年間對華錄百納貢獻的利潤佔比也超過八成。

但2017年以來卻挫折頗多,6月,華錄百納併購《歡樂喜劇人》製作方嘉娛文化計劃擱淺。7月《來吧,兄弟》與江蘇臺合作雖有金主買單,但號稱投資上億、卻收視創新低,變為賠本賺吆喝。

華策影視綜藝毛利創新低,只有8.69%

4月22日,華策影視發佈2018年一季報,公司2018年1-3月實現營業收入5.94億元,同比增長33.3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608.89萬元,同比下降74.95%。

數據顯示,2017年華策綜藝板塊營收2.82億,成本2.58億,毛利率是8.69%。相對影視劇業務,這個數據可以說是非常低了。

唐德影視被Talpa發函催付尾款,《中國好聲音》難產

為此,唐德影視的董事長吳宏亮還做出了兜底承諾。“如果唐德影視被裁定需支付4125萬美元許可費,吳宏亮將承擔支付義務,以確保公司不會因此遭受經濟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