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为满族入关称帝,屹立百年不倒立下大功

八旗兵制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种兵民合一的制度生活在东北的满族进行生产活动时,以10人为基本单位,设一位头领,称为牛录额真。这种组织形式,在部落之间交战时,便成为军事单位。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为满族入关称帝,屹立百年不倒立下大功

作为女真后裔的满族,在努尔哈赤成为首领时复兴,于公元1583年起兵对抗明朝,努尔哈赤在用兵的过程中,利用并发展了牛录制。

1601年,努尔哈赤编定了本民族新的社会军事组织:一牛录扩充为300人,首领称牛录额真;五牛录1500人为一甲剌,首领称为甲剌额真;五甲剌7500人为一固山,首领称为固山额真,下设左右梅勒额真为副职。

固山汉译为“旗”。每个固山以不同的旗帜为标志,当时总计四个固山,即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固山四色旗是从满族狩猎的方位旗发展而来的:北方汗旗总领四方,以黄色为标志,称为中纛旗东方为白色旗,西方为红色旗,南方为蓝色旗。

努尔哈赤实施这一制度15年后,又将四旗扩充为八旗:在原四旗基础上增设四旗,以镶边为标志。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为满族入关称帝,屹立百年不倒立下大功

清太宗皇太极在满洲八旗之外,又组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二十四旗虽然只有15万人,但战斗力非常强。满、蒙、汉各八旗,共计二十四旗驻防在京师,是战斗力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却没有发生以下犯上、拥兵自重的事件,原因就是有自上而下的一套制度来保证。

自皇太极开始,皇帝亲领满洲两黄旗。皇太极在权力之争中击败三贝勒莽古尔泰,收夺了正蓝旗从这以后,皇帝直接统领八旗中的旗,即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

顺治皇帝即位初年,摄政王多尔衮将皇帝亲领的正蓝旗夺为己有,加上其控制的两白旗,军事实力强大。顺治皇帝亲政后,清洗了多尔衮势力,并收夺其原有的正白旗。由此,皇帝亲领的三旗就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这三旗便称为上三旗。八旗中的另五旗由皇帝任命的诸王、贝勒分领,称为下五旗。

同时,作为兵民合一的八旗,每旗的首领官员称为都统,设都统一衙门,掌管政令的执行,而都统之下又有参领、佐领,二十四旗共设有佐领1150人,这个数目是固定的。每名佐领又下辖300名旗众掌管着辖内的日常事务。每个佐领下,又计有侍卫亲军、骁骑、前锋、护军、步军、匠役等从军人员共76人受伤因为有这样一种层层负责的制度,避免了力量过于集中或分散而带来的问题。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为满族入关称帝,屹立百年不倒立下大功

清朝刚入关时,明朝的文武官署都还保留在原处。但是不久,清廷在完成了对全国的占领和控制后,就将八旗的主力安置在京城,对皇宫和京师保卫系统进行了改组。首先,清朝将满洲、蒙古、汉军各八旗按方位均衡地分布于北京城区各地。正黄旗、镶黄旗居北,正白旗、镶白旗居东,正红旗、镶红旗居西,正蓝旗镶蓝旗居南。

具体位置是,镶黄满蒙汉各三旗安置在安定门内,镶白旗安置在东直门内,正蓝旗安置在崇文门内,正黄旗安置在德胜门内,正红旗安置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安置在阜成门内,镶蓝旗安置在宣武门内。八旗又按东西分为左右两翼,左翼是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右翼是正黄、正红镶红、镶蓝。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为满族入关称帝,屹立百年不倒立下大功

八旗在京师星罗棋布地驻防,构成皇宫与京师守卫力量的基础。皇宫侍卫专从上三旗子弟中选拔,设领侍卫内大臣统领,掌管皇帝身边的侍从和守卫;由各旗子弟组建的诸营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承担皇城夜巡之职;内务府三旗也选拔兵丁分掌内廷与御苑的守卫,步军营掌管京城九门的守卫与治安,巡捕营掌管北京城区外围的治安此外,清廷设有特种兵:火器营、健锐营,用于对外作战,使用枪炮、搭设云梯攻城;虎枪营、善扑营、上虞备用处等军事侍从机构,掌管随侍皇帝游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