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不取西藏呢?

粤神通

说实话,我看西藏历史多年,从来没想过西藏和诸葛亮之间,还能有什么联系。不过,既然题主问到了,咱们就来分析分析!

我个人推测,虽然蜀汉的根据地在四川平原,擒孟获的地点在云南,但诸葛亮可能依旧不知道西藏的情况。

别说诸葛亮可能不知道,就是三百多年后的隋朝史料上,也没能把西藏说明白。

按照《隋书·女国》记载:“于阗“南去女国三千里””。这里说的女国,其实就是阿里地区的象雄(也称“羊同”),而对于拉萨河谷地区,隋书没有任何记载。

之后,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说,“东女国,东接吐蕃,北接于阗国,西接三波诃国”。西边的“三波诃”即今印占克什米尔地区,西藏东部已经出现了“吐蕃”这个名字。

《唐会要》和《通典》都记载:“大羊同东接吐蕃,北接于阗”。由此可见,玄奘所说的“东女国”就是《隋书》记载的“女国”,也就是阿里地区的象雄。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象雄很可能是一个部落联盟,女国估计是众多部落小邦国之一。但因为实在太过遥远,中原人对各个邦国疆域的认识,很可能是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阶段。

无独有偶,在阿里地区的墓葬里发现了,东汉时期的织锦和茶叶的残块。

汉代织锦上有明显的汉字“王”和“候”,因而被命名为“王侯”铭文禽兽纹锦。而茶叶残块则证明了,远在文成公主入藏前,西藏便有了饮茶的习惯。


最有意思的是,史料和实物都证明了一点,西藏历史上最早和中原发生联络的居然是更靠西边的阿里,而不是卫藏地区。

这其实,隐隐说明了一个问题。古代茶马古道也好,丝绸之路也罢,都可能有一个分支经过于阗(今新疆和田),翻越昆仑山,取道阿里去中亚或印度,这条商道支路大概就是史料上记载的“麝香之路”或“宝石之路”

因此,阿里地区才会更早和中原发生联系,而《隋书·西域传》中记载了,“女国”(象雄)曾于隋文帝开皇六年遣使赴汉地朝贡,只是“其后遂绝”,这是两个地区第一次有史料记载的接触。

阿里出土的茶叶残块

至于西藏的物产,《隋书》也进行了记述,“女国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除此以外,再也没有提到别的。

您想想到了三百多年后的隋朝,中原对西藏的认识还仅停留在,西部荒凉的阿里地区,物产也只有食盐。这对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又如何会产生吸引力呢?

要知道,当时蜀国最需要的是粮食和生产粮食的人口,西藏地区最缺的也是这两样,而西藏盛产食盐,恰恰蜀地能够自产(自贡)。

按照王克先生在《西藏人口考略》中的估算,吐蕃征服了象雄后,整个西藏人口最乐观的估计,大概也只有90~100万人,而疆土面积比今天的西藏自治区还大,至少有130万平方公里以上(不包含康巴和安多藏区)。换句话说,

每平方公里不到一个人,如此稀疏的人口对于蜀汉来说根本不会产生吸引力。

所以,诸葛武侯无论如何不会向西出兵进攻西藏。

分析了利益诉求之后,我们再来说说进军西藏的可能性。虽然当时蜀汉已经稳定住了四川和汉中的形势,但进攻西藏还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武则天时期,唐朝在大非川、承凤岭连遭败绩,十几万唐军全军覆没。心高气傲的武后当然不愿承认失败,这时洞悉上意的侍御史王求礼给武后出了一个馊主意。

他怂恿武后征发梁(今陕西汉中)、凤(今陕西凤县)、巴(今四川巴中)州民众从雅州(今四川雅安)开山通道,出击西羌,讨伐吐蕃。

初听此计,武后颇为意动,因为她也知道在草原上和骑兵为主的吐蕃比划,唐军基本没有胜算。既然如此,不如从川西给吐蕃来个左勾拳如何?!

但唐朝著名诗人陈子昂,可是生于蜀地,深知蜀地边情,得知此事后,急得直蹦。他急忙上书武后,力陈“雅州诸羌从未叛唐,现在无罪而伐,是逼其反叛,投靠吐蕃。”

“吐蕃屡次攻伐蜀地,均未有突破,皆赖蜀地山高地险,今国家乃开其险,役其人,险开则便寇,人役则伤其财,若吐蕃趁机以诸羌为内应,则蜀地天险自破,蜀地必失。再者得西羌而不足已富天下,为此战却靡费甚多,届时国将因黩武而亡。”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川西群山千沟万壑,壁垒重重,朝廷想修一条通路进攻吐蕃,结果一定是吐蕃顺着坦途打过来了。再说了,川西诸羌本就和吐蕃同源同种,您进攻吐蕃之余,不等于是把诸羌都逼到吐蕃那边去了吗?

好在武后没有坚持己见,走过川藏线的人都知道,王求礼所说的从雅州(雅安)入藏的线路,几乎就是现在的川藏线。

要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11万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在有炸药的前提下,修通此路也耗时4年之久。期间,有接近五千名战士永远的倒在了路边。可以这么说,在川藏公路上行走,每一公里都有一位子弟兵的英灵相伴。

以唐朝的国力,尚无力挑战这条穿越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横跨14条江河的天路,蜀汉时期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所以,诸葛武侯别说可能不知道西藏,就是知道了,他拓展的方向也不会向西,而是只有北出祁山,向中原开拓。



要是点了赞,发现没怀孕,再来个关注呗!嘿嘿嘿!


藏地读行

其实这个问题,我真想反问:为什么现在没有国家要占领土星?这差不多是一个意思,先不说技术条件你上不上的去,就算上的去,你现在占了干嘛呢?

你问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西藏,他差不多一样的感觉。三国时期兵荒马乱,人口锐减,光一个四川,人口都填不满,跑到西藏去又没有地可以种。

接下来是认真回答:

一、西藏、内蒙古大部,在 三国 时期不属于魏、蜀、吴任何一个势力集团。魏蜀吴 三国 鼎立时期,处于公元3世纪。“古中国”发源于中原地区逐渐向南北扩展,至西汉时疆域版图很大,但对中原以外的边远地区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 三国 本身是割据形成的势力范围,更不具有对“全中国”疆域实施管理的能力。 三国 的魏蜀吴虽然称为“国”,只不过是“国中之国”而已,所谓“版图”也不是疆域图,只能算“势力范围图”。古时的西藏、内蒙古总体上尚属未开化的原始部落民居住地区,在不同的部落势力之间颠簸,就 三国 时期而言,西藏地区为羌人控制,谈不上国家;蒙古地区在此前的西汉时,已经出现了“匈奴帝国”。此后很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原与匈奴的斗争不断。来看看魏蜀吴 三国 鼎立时期的势力范围图:



其中,蜀国的势力,往西没有跨越青藏高原;魏国的势力,往北也没有跨越大漠。二、三国时期,不属于三国范围。西藏第一个建立的是吐蕃王朝 公元七世纪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结束了中原地区三百多年的混乱分裂局面。与此同时,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十余个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实现统一, 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今拉萨)。 松赞干布在位期间,锐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 成果。他曾两次派遣大臣赴唐廷求婚,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还从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纸墨等生产技术,遣贵族子弟到长安 (今西安)学习诗书,聘汉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保持了极为友好的关系。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 王”,后又晋封为“宾王”。 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二百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三国位于西汉末年,距离唐朝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西藏应该是处于部落时期。由于地形原因没有与三国中任何政权发生联系。


章程是个好青年

这个问题我觉得问得蛮搞笑,在三国时期,中原地带的人都没有人知道这个地方,请问怎么去占领西藏呢?就算历史记载不全面,有极少数人听说过这个地方,那又有多少人了解这个地方呢?

打个简单的比方,在哥伦布没有发现新大陆之前,欧洲强国会想着要去占领美洲吗?


西藏的历史

根据现代人的研究,在远古时期的西藏,有六大氏族,分别是赛、穆、顿、东、惹、柱。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我们了解到了西藏人是属于现代人,没有类人猿的原始特征,最早也只能推进到4000多年前,历史可以说是非常短暂的。

在唐朝以前,西藏在中国的历史典籍中,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记载的,所以可以说,知道西藏这个地方的人基本上没有。到了唐朝建立后,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了的各个部落,他羡慕强大的中原王朝,所以就有了文成公主和亲。

唐朝以后,中原王朝对西藏越来越熟悉,所以才有了占领西藏的想法,在元朝的时候,西藏开始正式被中原王朝所管理,元朝设立的宣政院就是管理西藏的有效机构,而明朝和清朝对西藏的管理也在不断的加强。


人力的不足

首先,在三国时期,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人知道西藏这个地方,就像我前文所说的一样,哥伦布都没有发现新大陆,欧洲强国怎么去占领美洲?退一万步说,就算三国时期有很多人知道西藏,并且了解西藏,那也没有那么多人去占领西藏。

三国时期的三国,魏,蜀,吴,从地理位置上看,离西藏最近的就是蜀国了。吴国和魏国就算想占领西藏,地理上也是不允许的,所以在地理条件上,能够占领西藏的也就只有蜀国了。

而蜀国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国内人力严重的不足。相比较于吴国和魏国,蜀国的地理环境本来就不好,粮食产量不高,养不活多少人。刘备夷陵之战打败,死了几十万人,而且后来诸葛亮连连北伐,更是死伤颇多。

当时的蜀国完全可以说是地广人稀,成年的劳动力由于连连征战已经极其稀少了,兵员也常常不足,到了后期连像样的常备军都难以保持了。这样的状况,你还要诸葛亮去劳师远征,占领西藏?这不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么?


我的结语

西藏在三国的时候,只是不毛之地而已,根本就没有什么人知道这个地方。退一万步讲,就算三个国家都知道西藏,又有谁会冒着巨大的失败风险去做这不切实际的战争行为呢?毕竟三国的政治高层都不是傻子,而且他们还都是非常精明的人。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不可能也不会去占领西藏的。

各位亲爱的网友,你们觉得呢?


史路漫漫

这是一个假设题,每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都决定于当时的认知范围。

认知受限,13州即天下

东汉末年,人们的认知中的天下即是13个州:司、青、冀、幽、并、兖、徐、豫、扬、荆、凉(先设雍州,后改成凉州)、益和交州,一统即为天下。

在13州之外,尽是荒蛮之地或西域诸国,一个是鞭长莫及,一个是未经教化,管理太难。仅南中地区叛乱,都牵扯了蜀国很大精力,更别说西进青藏。

在丧失荆州部分后,版图只有益州一部,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也开拓了云贵高原的部分版图,但管理起来依旧很麻烦,镇守南中地区的都督如李恢、马忠、霍弋等,几乎常年不是在平乱就是在平乱的路上。

地理困局,蜀道难于上青天

从蜀中到汉中,运兵运量都颇费人力物力,看看诸葛的六出祁山,都是把粮运到汉中,以此为根基来攻伐。先不说他们知不知道有青藏高原,姑且算他们知道,但要攻伐青藏,那只能比平定南中更费劲。

而在气候上,蜀国兵士肯定也适应不了,在平南战役中,多有士兵死于南方瘴气,上青藏高原,那就更甚了,一是本身就没有路,川藏公路是解放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修好的第一条进藏线路;二是,在川藏交界的横断山脉,一直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这样根本没法带兵进藏。

无法驻军,治理难度加大

蜀汉平定南中后,由于兵力少,还要北进中原,所以不能在南中长期驻扎军队。为了控制南中地区,诸葛亮从实际情形出发,继续采用抚政策,用一个“信”字,相信南中的大姓和夷帅是拥护蜀汉的,同时竭力在南中树立信誉,尽量消除反抗情绪。

若要进军青藏高原,会面临跟南中地区一样的问题。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没有经过郡县制的洗礼,为加强南中统治,重新调整行政区分而治之。诸葛亮改南中地区为:益州郡为建宁郡、永昌郡、云南郡、兴古郡,朱提郡,牂珂郡,越隽郡,也使南中地区进一步郡县化,便于蜀汉加强对南中的统治。

因此,不是他不取,是不能取,取了也不好管,以上。


游戏要闻

荒无人烟,取之无用啊。

古代战争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口,和能养活人口的肥沃土地。



西川之地其实也是当时不得不取之地,这里地形复杂,人口相对稀少,易守难攻,进出困难,因为刘备根本没有立足之地,暂时也没有能力去争取更大,更好的地盘。西川还有个好的地方物产丰盈,最起码有东西,后期北伐,踏实屯垦几年,也能积攒很多钱粮。这个地方比起西藏好上太多了,西藏取之何用。



西藏之地。今天来说依然地广人稀。也就是我们国家的力量很强大,才能有了西藏公路,铁路。要不然,就是进军西藏都很难,天气寒冷,高原反应,物资匮乏,还没到目的地,伤亡就过半了。

所以说,这个地,就是取之无用,徒费钱粮。


指尖的力量

当时三国时期的西藏应该都是山吧,即使诸葛亮把西藏拿下来,对统一三国也没有什么多大作用。

诸葛亮之所以多次北伐,是因为北伐可以进一步扩大地盘,比较容易去接近中原地带,从而一步一步的把曹操的地盘给拿下,当然这也是在北伐成功的前提下啦。

西藏地处黄土高原,有时候还会发生洪水灾涝能自然现象,严重影响了士兵们的生活啊,试问谁会去取这样一个给自己带来麻烦的地方呢?难道孔明当时不知道吗?


游戏历史达人

辽国灭亡后耶律大石靠着不多的人在辽国西北部为根据地打下中亚不少国家,大石对战的国家基本都是沙漠平原,比较好突进。而诸葛亮面对的南方,不管是印度还是印度支那半岛都是热带雨林和绵延大山,根本就不好进军。征一个南蛮都有很多人被瘴气困死,而且那里的人文明也不如中原人开化,打下来也不好治理,而且诸葛亮的地理知识也没那么广阔,他不知道天下以外有很多好的土地和人口,他只知道天下以外都是蛮夷。他的知识和眼界层面达不到那么高,那个时代的人也达不到,到了清朝中期不是鸦片战争,国人的眼光也不会渐渐展开,中国在天下这片土地自娱自乐了几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