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两次婚姻(六)

女人哪女人,封建宗法制下的女人,哪怕气质美

如兰,才华馥比仙,哪怕飞花集齿、下笔千言,只要不能负起传宗接代的责任,在家庭的地位就绝对不如目不识丁的愚妇,只要她能生下哪怕是半傻的儿子!

缙绅之家嫡妻不生育,纳妾可也,正妻有子,仍可姬妾满堂。可是新婚夫妇如胶似漆,只要李清照在京,赵明诚三五年内不会纳妾。这样一来,借"党人碑"把三儿媳赶出京城,再给三子纳妾求孙,成了赵挺之夫妇的最佳选择。

史书有过明确记载:"赵君无子嗣"。

责任是否真在李清照?却未必。
李清照的两次婚姻(六)

我们有理由相信,该负"无子嗣"之责的正是赵君本人:

李清照处的时代既是男人可以寻花问柳、纳妾收房的年代,也是嫡妻地位神圣不可俊犯的年代。不管多么得宠的侍妾生了儿女,名分上都属于嫡妻,嫡妻一般会视同己出,庶出子女也以此为幸。就像《红楼梦》中探春和王夫人的关系。种种迹象表明:赵明诚不仅无"弄璋之喜"资格,连专生女儿的所谓"瓦窑"也没做上。据陆游给某位孙氏写的墓志透露,李清照晚年曾想以毕生学问教孙氏写词,孙氏居然以"才藻非女子之事"拒绝了。倘若赵明诚侍妾生过女儿,李清照就能教庶女写词,勿须再找那个愚不可及还自以为是的女人。从这条旁证推测,不仅李清照从未生育,赵明诚临终未做"分香卖履"遗言的姬妾概无生育!史书还记载,赵明诚只有两个亲侄子,如果恰好两位兄长一家一个,连出继给赵明诚的都没有。"赵君无子嗣"是因赵家香火不旺,赵明诚患不育症。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很早就替他背上不生麟儿"扫把星"十字架的,却是李清照。
李清照的两次婚姻(六)

新婚燕尔的李清照,因为不可思议的林林总,被打入几近弃妇的悲惨境地,陷入感情的寒冰地狱。

八百多年前封建政治家兼封建家长赵挺之的小算盘,变成了一把文学史上的双刃剑:它让少妇李清照感情上倍受炼狱熬煎,又让才女李清照淋漓尽致感受别离之思,体验被冷落的猜疑之苦,象屈原泽畔苦吟一样,潜心而无助地忖度"情"为何物,以生花妙笔描写了以往文学中最寂廖的一个角落,最后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一批最有成就的华章!

那位骑青牛出函关的老人说得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倘若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倘若李清照跟丈夫和和美美,白首谐老,子孙满堂……

今日中丈系"古代文学史",还讲"宋词婉约派"吗?

历史真得感谢患得忠失的赵挺之、棒打鸳鸯的赵挺之。

《淮南子》有语:"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被赶回乡、投奔父母的李清照,文思如清泉,汩汩而出,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两次婚姻(六)

李清照此时的生活环境,跟《如梦令》一样,依然是美丽的莲子湖,依然荡着兰舟看满湖开败的荷花。只是原来天真无那的少女已成了被遣回娘家的少妇—嫁出之女长期住娘家就意味着已离被休不远—她的心情与往日更加不同。萦绕心头的不再是大自然的殴鹭花草,而是丈夫的信息:一群群从北飞南的大雁,替人传书递束的使者啊,你们有没有带来夫君只言片语?仰头看着,盼着,没有、没有、还是没有!山盟海誓已像漂零的落花,刻骨思念的夫君已"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李清照的两次婚姻(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