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會戰十萬大軍防守九江,爲何堅持三天就失守?

俞達

武漢會戰之“九江保衛戰”的迅速失利,與蔣介石在抗日戰爭初期的用人方式關係甚大,為了爭取全國各路派系和地方勢力的共同抗日,一批民國軍界元老被重新起復為重要軍職,然而時過境遷,以當時國民黨軍隊的習性,這些老同志已經指揮不動擁兵自重的新晉將領了。主要負責防守九江地區的國軍作戰序列,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麾下的第二兵團司令張發奎所部,輔助作戰是第一兵團司令薛嶽和第四兵團司令李品仙。



(武漢衛戍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官)

張發奎是北伐名將,粵系軍隊元老,資歷是沒得說的。可惜他一直追隨汪精衛反蔣,早已不是蔣介石嫡系。抗日軍興,淞滬會戰期間被起用為第八集團軍司令,表現平平,即便後來升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後,也無甚大的作為,歸根到底,是沒有可靠的基本部隊。

九江保衛戰他所指揮的第二兵團各部,沒有一支是粵系部隊,計有第3集團軍孫桐萱部(西北軍、韓復榘部隊接班人)、第30集團軍楊森部(川軍)、第31集團軍湯恩伯部(中央軍)和第32集團軍關麟徵部(中央軍),哪支部隊會認真服從張總司令的指揮?基本都是陽奉陰違,派系林立和協同不力,是國民黨軍隊的頑疾。



(抗戰時期的張發奎)

九江,是長江上著名的要塞,更是湖北和江西的門戶,一旦九江丟失,日軍不僅可以直接威脅武漢,還可以迂迴包抄南昌甚至長沙,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為此,張發奎和薛嶽聯手,在九江附近集結了十萬大軍,主要作戰部隊是:第3集團軍孫桐萱三個師、第25軍王敬久二師一旅、第54軍霍揆彰的二個師,以及隸屬第一兵團指揮的李漢魂第29軍團的七個師,這倒是粵軍正統,可惜不歸張發奎直接指揮。結果是,自1938年7月23日零時起日軍開始進攻,至25日夜張發奎下令棄城,僅僅三天時間,九江即告失陷,失敗原因淺析:

1、張發奎不能切實指揮兵團各部,第二兵團也是拼湊之軍,後果就是上級缺乏戰鬥決心,下級缺乏戰鬥意志,不僅不能認真執行軍令,在戰事爆發後部隊之間也無有效配合,總兵力的全面優勢反而轉化為局部劣勢。戰後張發奎曾報呈蔣介石:“與師長以上各將領唔談,每多借口新兵過多,防區太廣、武器不足,戰鬥力弱,精神渙散”云云。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

2、日軍進攻九江的部隊雖只有第11軍下轄的波田支隊、第106師團和海軍陸戰隊一部,但“波田支隊”至為兇悍,以“臺灣警備隊”為主編成的該支隊兵力高達14000人,等於投入九江作戰的超過二個師團30000餘人,在1938年的兩軍素質對比下,國民黨軍隊的十萬人馬絲毫不佔優勢,何況還是臨時編組的烏合之眾。

3、日軍徹底掌握著“制水權”和制空權,所以稱為制水權,是因為日軍艦隊開進了長江和鄱陽湖,20餘艘日艦用猛烈的炮火完全壓制了中國守軍,再加上60多架敵機的轟炸掃射,中國軍隊的防禦作戰極為艱苦,戰力稍弱的部隊很容易在日寇的立體火力下崩潰。

4、中國軍隊對日軍在鄱陽湖西岸的登陸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波田支隊冒著大雨在姑塘搶灘成功,而守軍預11師四個小時內沒有上報司令部,造成日軍兩路夾擊九江的態勢形成,波田支隊由南向北、第106師團自東向西,一旦兩路日軍完成合圍,九江城區的守軍就是滅頂之災(如圖)。



5、中國軍隊各部均配置在江邊或湖邊的一線陣地,沒有防禦縱深,對登陸之敵難以形成有效的反擊。武漢會戰之前,為了堅壁清野國軍方面同時進行了破路行動,豈料日軍自水路而來幾無影響,反而是中國軍隊的預備隊前出因道路損毀而困難重重。

6、漢奸猖獗,波田支隊能夠順利進入鄱陽湖,避開國軍眼線,是因為有偽軍一部帶路。也正是他們7月26日上午指引日軍進入九江市區,這夥漢奸的番號雖有待考證,卻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薛嶽和張發奎合影)

需要指出的是,九江雖然三天失守,但十萬國軍損失並不大,張發奎及時命令棄城是明智的:既然整體態勢已經不利,面臨被兩路日軍包抄的危險,一味死守的結果就是人地兩失。因此說,這位北伐名將、陸軍二級上將絕非草包,戰場洞察力還是有的。不久以後,他的戰友薛嶽(孫中山大元帥府警衛團兩位營長)就指揮第一兵團,幾乎全殲攻佔九江後試圖迂迴南昌的第106師團,為九江保衛戰犧牲的國軍將士報了一箭之仇。

薛伯陵也是粵軍出身,但早已投靠陳誠,是有後臺的“妖精”,可以得心應手指揮兵團各部,更掌握著抗日鐵軍第74軍等精銳部隊,這是張發奎所不具備的條件,所以才有“萬家嶺大捷”,導致日寇第106師團慘敗後不久被取消番號。

九江失陷後三個月武漢淪陷,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武漢會戰日軍進攻要圖)


度度狼gg

在抗戰初期,為了團結抗戰,蔣介石起用了很多舊人,包括很多反蔣的。諸如唐生智守南京,馮玉祥先後做三、六戰區長官;程潛任第一戰區長官;張發奎第八集團軍司令,第二兵團司令等;閻錫山任第二戰區長官。

他們的抗戰決心都很堅定。但除了閻錫山之外,都久疏戰陣。

(當黃埔教官蔣鼎文、劉峙都難以適應對日作戰,其更早一輩的有怎麼能適應呢?)

我把這些案例都寫出來,自然就很容易明白張發奎在九江的失敗了。

1、唐生智守南京

在北伐後,唐生智控制武漢政府,能和南京政府分庭抗禮。在李、白指揮部隊西進擊敗後,才寧漢合流。

1929年,蔣介石瓦解了桂系後,唐生智再次掌握自己的部隊,在河南反蔣,被擊敗。

(南京保衛戰)

之後長期脫離軍事指揮,主要從事軍事行政工作。在南京保衛戰中,主動請纓,要死守決戰。其結果眾所周知,十多萬精銳喪亡殆盡,南京丟失。

他也基本退出了軍界。

2、程潛任第一戰區長官

平漢線作戰失敗大體有兩個原因:兵力不足,指揮不利。兵力問題《鄭洞國回憶錄》寫的比較清晰。指揮不利一般歸咎為劉峙。

其實程潛也有過。程潛所部在北伐到了南京後,被李白繳械。之後基本就脫離了一線指揮。

在抗戰初,被任命為一戰區長官。他在給閻錫山發電報寫為“昨日日軍二師渡河,我軍待敵半渡而擊,第傷亡甚重,一師逾半”。

(平漢線作戰)

很難想象,這樣的話出自戰區長官的電報,這種北伐風格的電報出在抗戰,如何能指揮方便。

在38年任天水行營主任,再次告別一線指揮。立了戰功的衛立煌負責他的位置。

3、馮玉祥任三、六戰區長官

馮玉祥將軍是著名的愛國將領。在抗戰前就為國奔走。但其自中原大戰後就沒有統兵作戰,且其下部隊難以節制,對戰局影響甚大。

(津浦線北線作戰)

蔣介石介於的宋哲元、韓復榘是馮玉祥的老部下,為了協調作戰,令其統一指揮。

一是久疏戰陣,二是各懷心思,難以節制。

在十月份,馮玉祥將軍辭職。

4、張發奎作戰

和諸位北伐時期的大佬一樣,在中原大戰後,張發奎也久疏戰陣。

淞滬會戰任第八集團軍司令,指揮作戰,其負責作戰方面,日軍在杭州灣登陸。

在武漢會戰中,指揮近二十萬部隊,一日而失九江。

(武漢會戰,張發奎所部慘敗)

根本原因就在於缺乏作戰經驗,在這就是部隊難以如臂指使。

總結:

北伐時期的大佬久疏戰陣,對現代戰爭不熟悉,且帳下部隊難以節制,自然引發一系列潰敗。之後各戰區逐步起用宿將,形勢漸漸變好。

戰爭從來不是一腔熱血與資歷問題,他也是技術問題,需要實實在在的懂,實實在在的會。他也是組織問題,需要實實在在的令行禁止。

講到這裡,你就明白戰局為啥一邊倒了。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1938年6月8日,日本華中派遣軍集中14個師團的兵力約30餘萬人發起旨在奪取武漢的戰役。

中國軍隊則嚴陣以待,蔣介石親自擔任總指揮,調集陸軍兩個戰區、59個軍、107個師以及全部海空軍力量,總兵力達100萬人,迎戰日軍。

6月22日,日軍從安慶出發溯江而上,進攻馬壋要塞,利用要塞守軍麻痺大意之際一舉將其拿下。

馬壋要塞是長江門戶,直接威脅武漢的安全,從這裡再往西,湖口和九江都無險可守。震怒之下的蔣介石調集第16、49軍全力反擊,企圖奪回馬壋要塞,激戰幾天,未能奏效。

日軍佔領馬壋要塞後,又在海空軍配合下於7月1日進攻湖口。中國軍隊第26師頑強抵抗,最後被日軍野蠻的施放毒氣,湖口失守。

7月5日,畑俊六收到日軍大本營關於武漢作戰的具體指示,明確了主攻方向是長江兩岸,而不是江北的大別山南麓或北麓,主攻部隊為岡村寧次的第十一軍,下轄五個師團和五個支隊。 日軍的這個計劃,使蔣介石在武漢會戰初期對日軍主攻方向做出的判斷落空了。蔣介石的依據是,日軍在攻打南京時沒有選擇從長江兩岸進軍,而裕仁這一次偏偏就把長江兩岸選定為主攻方向。 日軍根據這個新的選擇,馬上就要攻打廬山腳下的九江。日軍奪取了這個戰略要地,西進可以奪取武漢,南下可以包抄南昌和長沙。蔣介石大為震驚,連忙部署十萬大軍防守九江。 岡村寧次的第十一軍向九江撲來,伊東政喜的第一○一師團推進到湖口附近,接替松浦淳六郎第一○六師團的守備,波田支隊和松浦師團與海軍協同進攻九江,並準備攻打瑞昌和德安,稻葉四郎的第六師團則從潛山向太湖、宿松和黃梅進攻,策應溯江部隊作戰。7月22日,岡村將他的戰鬥指揮所推進到湖口的石鐘山下。

負責九江防務的第九戰區第二兵團司令官張發奎,是岡村的老對手了。十二年前,以軍事才幹而自負的岡村寧次,也是在九江,栽在張發奎手上。張發奎早年曾任孫中山警衛團的營長,北伐時任第四軍軍長,參加了攻打汀泗橋等重大戰役。1926年秋,他率部在九江和南昌一帶與軍閥孫傳芳作戰,岡村是孫傳芳的軍事顧問。張發奎把孫傳芳打得節節敗退,岡村化裝成老百姓才得以逃脫。他順手偷走了一份華中地區的軍用地形圖,在這次武漢會戰中,複製給日軍各級指揮官使用。

張發奎到達九江以後,嚴令部下積極準備迎擊日軍。九江北臨長江,東濱鄱陽湖,有利於日本海軍艦隊和空軍飛機發揮優勢,張發奎認為守城難度很大,必須在九江西南丘陵地帶設立二線預備陣地,一旦九江失守,可以節節抵抗,牽制和消耗日軍。但是,蔣介石的命令是固守九江,張發奎不敢違抗。 岡村住進石鐘山下的那天晚上,天空陰沉昏暗,雨前勁風陣陣。九江城內,張發奎預感到,這樣的天氣適合日軍偷襲,於是吩咐部下:“馬上通知九江各口岸,尤其是姑塘守軍預十一師,加強戒備,決不能疏忽。” 果然,23日0點,波田支隊從湖口乘船出發,在海軍第十一戰隊掩護下,潛入鄱陽湖中的鞋山附近,企圖從姑塘登陸。待守軍預備第十一師發現時,日軍已掩襲到灘頭。守軍竭力抵抗,擊沉日艇十多艘,但是日本海軍艦炮齊射,實行火力壓制,守軍傷亡重大,波田支隊強行登陸。 天亮後,幾十架日軍戰機在天空轟炸掃射。鞋山的日軍炮兵陣地和鄱陽湖上的日軍艦炮,把成千上萬發炮彈射向中國援軍。據守灘頭的張文美營全部犧牲。奉命增援的第十五師和第一一八師,被壓在通往姑塘的坑坑窪窪的道路上,無法靠前,預備第十一師的預備隊雖然靠近灘頭,但兵少力孤,裝備又差,幾次反擊都未能奏效。 24日,波田支隊及松浦師團主力已全部登陸,佔領了姑塘。一百多架次的日機輪番轟炸九江城區。25日拂曉,日本海軍掃雷隊強行掃雷,艇上炮火向鎖江樓寶塔射擊。塔身中了三炮,向東北方傾斜。鎖江樓附近的守軍炮兵陣地,用猛烈炮火向日艇還擊,擊傷一艘。 大約在7點鐘,日軍二十艘艦艇和五十六架飛機進入九江城區,對守軍陣地和市區狂轟濫炸,掩護陸戰隊登陸。10點鐘,一支日軍在洋油廠登陸,向沙子灘方向進攻。下午兩點,日軍又在九江西北的小池口登陸,守軍預備第九師和第一一九師竭力抗擊,但火力和兵力處於劣勢,難以支持。從姑塘登陸的日軍波田支隊和松浦師團也推進到太陽觀,向妙智鋪方向進攻,迫近九江城區。 陳誠看到戰況不利,認為九江已難固守,為了防守江西北部和湖北東部的主要陣地,不宜再向九江投入兵力而徒增損失,命令第二兵團調整部署,放棄九江。25日夜晚10點10分,張發奎下令從九江撤退。當晚,第二兵團全線後撤,向牛頭山、金官橋和十里山等陣地轉移。27日早晨,日軍佔領九江城區。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度度狼gg

軍事問答達人

武漢會戰之“九江保衛戰”的迅速失利,與蔣介石在抗日戰爭初期的用人方式關係甚大,為了爭取全國各路派系和地方勢力的共同抗日,一批民國軍界元老被重新起復為重要軍職,然而時過境遷,以當時國民黨軍隊的習性,這些老同志已經指揮不動擁兵自重的新晉將領了。主要負責防守九江地區的國軍作戰序列,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麾下的第二兵團司令張發奎所部,輔助作戰是第一兵團司令薛嶽和第四兵團司令李品仙。

顯示大圖

(武漢衛戍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官)

張發奎是北伐名將,粵系軍隊元老,資歷是沒得說的。可惜他一直追隨汪精衛反蔣,早已不是蔣介石嫡系。抗日軍興,淞滬會戰期間被起用為第八集團軍司令,表現平平,即便後來升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後,也無甚大的作為,歸根到底,是沒有可靠的基本部隊。

九江保衛戰他所指揮的第二兵團各部,沒有一支是粵系部隊,計有第3集團軍孫桐萱部(西北軍、韓復榘部隊接班人)、第30集團軍楊森部(川軍)、第31集團軍湯恩伯部(中央軍)和第32集團軍關麟徵部(中央軍),哪支部隊會認真服從張總司令的指揮?基本都是陽奉陰違,派系林立和協同不力,是國民黨軍隊的頑疾。

(抗戰時期的張發奎)

九江,是長江上著名的要塞,更是湖北和江西的門戶,一旦九江丟失,日軍不僅可以直接威脅武漢,還可以迂迴包抄南昌甚至長沙,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為此,張發奎和薛嶽聯手,在九江附近集結了十萬大軍,主要作戰部隊是:第3集團軍孫桐萱三個師、第25軍王敬久二師一旅、第54軍霍揆彰的二個師,以及隸屬第一兵團指揮的李漢魂第29軍團的七個師,這倒是粵軍正統,可惜不歸張發奎直接指揮。結果是,自1938年7月23日零時起日軍開始進攻,至25日夜張發奎下令棄城,僅僅三天時間,九江即告失陷,失敗原因淺析:

1、張發奎不能切實指揮兵團各部,第二兵團也是拼湊之軍,後果就是上級缺乏戰鬥決心,下級缺乏戰鬥意志,不僅不能認真執行軍令,在戰事爆發後部隊之間也無有效配合,總兵力的全面優勢反而轉化為局部劣勢。戰後張發奎曾報呈蔣介石:“與師長以上各將領唔談,每多借口新兵過多,防區太廣、武器不足,戰鬥力弱,精神渙散”云云。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

2、日軍進攻九江的部隊雖只有第11軍下轄的波田支隊、第106師團和海軍陸戰隊一部,但“波田支隊”至為兇悍,以“臺灣警備隊”為主編成的該支隊兵力高達14000人,等於投入九江作戰的超過二個師團30000餘人,在1938年的兩軍素質對比下,國民黨軍隊的十萬人馬絲毫不佔優勢,何況還是臨時編組的烏合之眾。

3、日軍徹底掌握著“制水權”和制空權,所以稱為制水權,是因為日軍艦隊開進了長江和鄱陽湖,20餘艘日艦用猛烈的炮火完全壓制了中國守軍,再加上60多架敵機的轟炸掃射,中國軍隊的防禦作戰極為艱苦,戰力稍弱的部隊很容易在日寇的立體火力下崩潰。

4、中國軍隊對日軍在鄱陽湖西岸的登陸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波田支隊冒著大雨在姑塘搶灘成功,而守軍預11師四個小時內沒有上報司令部,造成日軍兩路夾擊九江的態勢形成,波田支隊由南向北、第106師團自東向西,一旦兩路日軍完成合圍,九江城區的守軍就是滅頂之災(如圖)。

5、中國軍隊各部均配置在江邊或湖邊的一線陣地,沒有防禦縱深,對登陸之敵難以形成有效的反擊。武漢會戰之前,為了堅壁清野國軍方面同時進行了破路行動,豈料日軍自水路而來幾無影響,反而是中國軍隊的預備隊前出因道路損毀而困難重重。

6、漢奸猖獗,波田支隊能夠順利進入鄱陽湖,避開國軍眼線,是因為有偽軍一部帶路。也正是他們7月26日上午指引日軍進入九江市區,這夥漢奸的番號雖有待考證,卻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薛嶽和張發奎合影)

需要指出的是,九江雖然三天失守,但十萬國軍損失並不大,張發奎及時命令棄城是明智的:既然整體態勢已經不利,面臨被兩路日軍包抄的危險,一味死守的結果就是人地兩失。因此說,這位北伐名將、陸軍二級上將絕非草包,戰場洞察力還是有的。不久以後,他的戰友薛嶽(孫中山大元帥府警衛團兩位營長)就指揮第一兵團,幾乎全殲攻佔九江後試圖迂迴南昌的第106師團,為九江保衛戰犧牲的國軍將士報了一箭之仇。

薛伯陵也是粵軍出身,但早已投靠陳誠,是有後臺的“妖精”,可以得心應手指揮兵團各部,更掌握著抗日鐵軍第74軍等精銳部隊,這是張發奎所不具備的條件,所以才有“萬家嶺大捷”,導致日寇第106師團慘敗後不久被取消番號。

九江失陷後三個月武漢淪陷,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武漢會戰日軍進攻要圖)

創建於2018.7.4!!!!!!


用戶146538702黃長平A

[武漢會戰]~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在侵戰徐州、開封、安慶、九江等地後,從1938年8月初起,以三十五萬兵力,沿長江南北兩岸分兵五路西進,並以海軍溯江而上配合陸軍作戰,發動以奪取武漢為目標的進攻。這時,國民黨軍以三倍於敵的兵力,進行大武漢保衛戰,釆取片面抗戰路線和消極缺失的防禦陣地戰術,僅在九宮山、幕埠山、大別山等山區阻擊日敵。結果,日軍於10月下旬攻佔鄂城、信陽、逼進大冶、黃陂,對我武漢三鎮形成三面包圍。24日蔣介石下令放棄武漢,國民黨軍即於25日撤出漢口,26日撤出武昌,漢陽也隨即失陷。至此,武漢會戰以國民黨軍迅速潰退結束。


國粹繁榮絢麗日

1 、 37年在上海倉促襲擊日軍,結果引發淞滬大戰,沒有計劃的大規模作戰和錯誤的指揮大量消耗了國軍精銳部隊,也打亂了整個防禦能力。淞滬時大量臨時抽調了華中華南的部隊趕去上海。淞滬的潰敗最終在徐州初步結束。但造成了一系列副作用。 首都幾乎沒有做像樣防禦就丟了,精銳都敗了,投降論佔了上風。

2、淞滬的錯誤決策導致中國快速丟失江浙滬一帶,一年不到日軍就進逼武漢。這一年,中國東部的工業在倉促轉移,此時也剛到武漢附近,還沒形成生產力,中國軍隊各方面物資奇缺。

3、步兵團戰蔣介石同志親自指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