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九成村!永康這個舉措成爲全國試點!

覆蓋九成村!永康這個舉措成為全國試點!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沿襲著一套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優美的傳統美德,被世人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禮記》上記載:“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革,傳統喪葬風俗雖也隨著社會一直在演變,但在觀念上始終與現代殯葬改革有很大的碰撞,“入土為安”是我國傳統思想,被看做對逝者“生命的延續、情感的昇華”。在民間,土葬觀念根深蒂固,大辦喪事、大擺排場的風氣十分普遍,人人都講究圍山立碑,給逝者留下一片安息之地,以示告慰。因此,以節約土地、保護環境、移風易俗、減輕群眾負擔為宗旨的殯葬改革,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儘管符合我國人多地少、資源緊缺的基本國情,卻因關乎民俗民志,很難被大多數民眾接受。

然而,在很多地方無法推進的骨灰堂生態節地殯葬法在永康卻遍地開花,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浙江省民政廳調研組實地考察後認為,永康農村骨灰堂建設的做法,走出了一條可借鑑的節地生態葬法改革之路。

據瞭解,永康市自2015年4月在推行建設骨灰堂方式的節地生態葬法改革以來,已建成300多座骨灰堂,覆蓋90%以上行政村,可以滿足未來30年乃至70年農村殯葬需求。2017年11月,永康市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單位)。

落葉歸根,魂歸故土

覆蓋九成村!永康這個舉措成為全國試點!

覆蓋九成村!永康這個舉措成為全國試點!

 每天清晨在永康市芝英鎮柿後村的萬年堂裡,70歲的管理員陳振南都會先打開音響設備,播放永康古詞、再放放婺劇給住在這裡的逝者聽。然後開始清掃著院內的落葉,莊嚴、肅穆的感覺縈繞在這座有著恢弘氣勢廟宇式的建築當中。“一點也不孤單,在一起的都是鄉里鄉親的,他們在天之靈,如果想打個牌,只要左右、上下層招呼一下就好了。”陳振南說自己的工作很神聖——靈魂的守護者,2015年柿後村骨灰堂開始建設,次年便開投入使用,主堂樓內設有階梯式的骨灰存放格位,用大理石板材分格,每個格位前可放身故者照片和刻字。主堂樓的一側是告別廳和管理房,還有假山、放生池等景觀。至今已經有23位逝者在這裡長眠安息。讓陳振南最意想不到的是,骨灰堂的建成遠在美國的陳氏宗親也不遠萬里,將骨灰帶回放到了這裡。

今年農曆二月初三,在美國故去的同鄉陳先生在家人最後的陪伴下將骨灰安放到柿後萬年堂。陳振南清楚的記得,其家人在安放骨灰時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回家了!回家了!”,有一種情感叫落葉歸根,生前身在美國的陳老先生總是不由自主地思念自己的親人和生養他的故土,想那些記憶深處不變的往事,有時甚至於有一種強烈的慰藉感源於小時候在阡陌採桑、田裡耕作,溪裡抓魚的快意。這樣的留戀似乎也正因為和故鄉那裡的“根”聯繫在一起。自己生活過的地方,感情積澱的地方無疑是歸宿最好的選擇。對於一個一生沒有遠離故鄉的人來說,故土就必然地成為了他的最佳選擇。漂泊他國異鄉的人,對祖國和家鄉的懷念也是落葉求根的感懷。

一筆可持續發展的民生賬

在永康魂歸故土的骨灰,並非建造在豪華大墓之上,大多安放方寸之間的一個個小格子之中,為何遠在萬里的美國老人願意回到這裡?為何村民願意接受而非抵抗?

永康市民政局副局長汪渭說,對於一個人來說,除了需要心靈、感情的歸宿之外,還必須找到一個時空的落腳點。永康殯葬改革實行骨灰堂生態葬法能走在全省甚至全國前列,並非一時起興、輕率之舉而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

覆蓋九成村!永康這個舉措成為全國試點!

永康這座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工業大佔比城市,對土地需求不言而喻。如今可發展的土地資源捉襟見肘,如果以現在永康50萬人口計算,6‰的年死亡率,逝者均要建造大墓、豪華墓的話,未來死人與活人爭地,青山白化的現象將愈演愈烈。“早讓早主動,晚讓晚被動”, 這一切都倒逼著永康殯葬改革優先發展,從入土為安轉化為入室為安,建設骨灰堂是節約用地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其實,這一做法在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和泰國等早已不是新鮮事,在土地稀少的經濟發達地區國家入室為安早有先例,這些登堂入室的骨灰大多被安放在廟宇當中,得到供奉,得到人們的瞻仰,死者的尊然被最大化的展示出來,這無疑是對死者最大的敬重。

百姓心中也有一本經濟賬,新型葬法撒散葬、海葬、樹葬……對於老一輩人來講依然有些無法接受;同時,舊時入土為安的思想也讓富起來的永康老人們難以“舒心”。在永康長者故去時大操大辦,一墓萬金甚至數十萬金並非空穴來風,而加上“高標準”的喪禮更是花費無法計數,這些讓村民稱道的“大氣”喪禮,背後反映的卻是攀比、奢靡之風…… 生態葬法最大限度的制止了浪費,最大程度的節約了用地,一系列的好處都構成了永康從入土為安轉為入室為安的群眾基礎。

永康殯葬改革的行政智慧

汪渭說天時、地利、人和讓永康殯葬改革順利開展,到目前為止沒有一起舉報骨灰堂建設的事件發生。永康市推行骨灰堂生態葬法改革被村民接受的主要原因有三。

01

永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政府拿出近兩億元支持以生態節地葬法為目的的骨灰堂建設。以永康市死亡人數測算,按傳統葬法一墓萬金計算一年浪費的喪葬費高達七千餘萬元,30年就是20多億元,永康市等於用2億代價減輕了群眾20億的負擔。同時採取以獎代補方式更加激勵了基層工作者的積極性,據瞭解,政策規定以骨灰堂服務區域的戶籍人口數為依據,給予參建的各村25萬元至65萬元不等的獎勵,並免徵殯改類項目市政基礎設施配套費,大大調動了各村參與建設的熱情。

02

03

推行方式上,允許既可單村獨建,也可若干個相鄰村統一聯建。一切從實際出發,因村制宜,有效發揮了鎮、村兩級黨員幹部的主觀能動性。在永康市芝英鎮有一處43個村莊聯建的骨灰堂,佔地大1萬平方,主樓三層吊腳風格氣勢恢宏,用38連廊將告別廳與主建築相連,除了美觀更多的是考慮到了民俗,而其中的一些細節更為人稱道,一層層的骨灰格落地式的結構,為充分照顧所有人的感受,骨灰盒上下之間做了3cm的架空層,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正確的宣傳引導得到了百姓的積極認可,移風易俗殯葬改革在永康迸發出新的活力,當先進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反之,落後的、錯誤的觀念如果不破除,就會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桎梏。下一步永康市將繼續深入推進生態節地葬法對骨灰進行跟蹤管理,務必將生態節地葬法做實,並在有條件的村莊率先建設無墳化行政村試點,真正將青山綠水長留子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