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认为胆汁来源于胃,更没有认识到其消化功能

传统中医认为胆汁来源于胃,更没有认识到其消化功能

本文字数:3246字

阅读时间:6分钟

传统中医认为胆汁来源于胃,更没有认识到其消化功能

传统中医认为胆汁来源于胃,更没有认识到其消化功能

现代解剖学研究表明:肝分泌的胆汁经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进入胆囊储存;进食后由于食物和消化液的刺激,在神经体液因素的作用下,引起胆囊收缩和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使胆囊中储存的浓缩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在这里,涉及到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四种输胆管道。肝左右管是由左、右半肝内的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逐步汇合而成的;肝左右管在肝门附近汇合成肝总管,长约2~4厘米,且包裹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胆囊管长约3~4厘米,直径约2~4毫米;胆总管是由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而成,长约4~8厘米,直径约3~6毫米,亦包裹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肉眼根本不可能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一类的仪器才行;肝左右管仅2~4厘米长,并且还包裹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须精细解剖使之游离才能发现;胆囊管长仅3~4厘米,直径更细至2~3毫米。所有这些(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肝左右管、胆囊管)都不是解剖水平尚处于“以竹筵导其脉”的时代所能发现的。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结构都不能够发现,更何谈胆汁是由肝分泌的呢?

传统中医认为胆汁来源于胃,更没有认识到其消化功能

《内经》《难经》虽然指出胆具有贮存胆汁的功能,但对其来源却无任何交代。《东医宝鉴》有“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由是内藏精而不泄,外视物而得明,为清净之腑,能通于眼目”[4]等语,许浚自注引自《脉诀》。这是现存古籍中所能发现的说胆汁与肝有关系的“孤证”,也是当今中医基础理论学界倡言“胆汁由肝分泌而贮存于胆”的惟一证据。

传统中医认为胆汁来源于胃,更没有认识到其消化功能

传统中医认为胆汁来源于胃,更没有认识到其消化功能

传统中医认为胆汁来源于胃,更没有认识到其消化功能

西医东渐后,为了证明中医也是“科学”,才将胆汁的来源解释为由肝“制造”。如杨如侯“论肝与胆之关系”云:“《脉经》曰:‘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此与西说胆汁自肝回血管紫血分出义同。试推广言之。《经》云:‘食入于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又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盖以人生血气,资本于谷,谷化精气,其大部分输之于脾,脾输于肺,奉心化血者也;其大部中一小部分,为肝所吸受者,乃由输脾大部中输出者也。肝脏吸受此精,由脏及体,随经脉以营养经筋,此自内达外也;及折回而复返于肝,此则肝之余气矣。中人所谓余气,即西人所谓回血也。回血入肝既盛,盈则溢,溢入于附肝短叶间之胆囊中,受碱性之变化,暗紫色之血,变化为暗黄色之汁,此胆汁所由成也。西说胆汁为肝所造,由肝回血管紫血分出,是则《经》云肝之合胆也,固自有作用在矣。”[7]

现代习惯于以西医学与中医强加比附的学者也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表明肝具有制造胆汁的功能,一方面胆汁在肝内制造后流入十二指肠内,另一方面将多余的部分流入胆内贮存起来以备用,这与现代医学关于胆汁是在肝脏中合成的内容完全一致,只不过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无法像现代那样深入细致地了解肝制造胆汁的全过程。”[8]

传统中医没有发现胆汁的消化功能

目前几乎所有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在论及胆汁的功能时皆云:“胆汁……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或“胆汁……贮藏于胆,食物消化的过程中向小肠排泄,以助脾胃运化。”[9]

对于胆汁的消化功能,据笔者查考,在现存医籍中首次明确提出者可能是唐容川:“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内经》云:脾之与胃,以膜相连耳。谨按:各脏腑远近不一,实皆以膜相连。惟胆附于肝,最好切近。西医言肝无能事,只是化生胆汁。而胆汁循油膜入胃,则饮食之物,得之乃化,是中焦之精气,全赖于胆,故胆者中精之腑也。胆属火,肝属木,胆汁为肝所化,是木生火也,胆汁化物是木能疏土也。”[10]唐宗海先生此论显然是将西医学胆汁的功能与中医五行比附而来。

传统中医认为胆汁来源于胃,更没有认识到其消化功能

传统中医认为胆汁来源于胃,更没有认识到其消化功能

张锡纯

对此,张锡纯说得尤为明白:“究之肝胆之为用,实能与脾胃相助为理。因五行之理,木能侮土,木亦能疏土也。”“胆之汁亦木也,故能疏通小肠之气化,助之消化食物。”[11]

中医是否认识到胆汁的消化功能,无需作过多的论证。只要看一下西医学关于胆汁消化功能发现的历史,自然就会得出结论。另外,明·李梴《医学入门》云:“异哉胆也!无出入窍,而附于肝之叶间;水色金精,名清净腑,而避乎胃之私污。”[12]《医家四要》曰:“胆附于肝之短叶,胆为清净之腑,有上口而无下口,谓之青肠。”[13]“胆无出入窍”或“有上口而无下口”的说法,今天看来是完全错误的。但如果他们已经认识到胆汁能向小肠排泄的话,又怎么会有如此之“谬论”呢?

参考文献

[1]中精之腑,《难经·三十五难》作“清净之腑”。

[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74.

[3]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4.

[4]许浚.东医宝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07.

[5]戴起宗.脉诀刊误[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8.

[6]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注释.医林改错注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33~36.

[7]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十六[M].北京:中国书店,1985.194.

[8]胡剑北.中医肝脏实体研究[M].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16.

[9]王琦主编.中医藏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50.

[10]王咪咪,李林主编.唐容川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8.

[1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08.97.

[12]李梴.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62.

[13]程曦,江城,雷大震.医家四要[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23.

[14]廖育群.岐黄医道[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111.

⊙温馨提醒: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中医思路参考。

传统中医认为胆汁来源于胃,更没有认识到其消化功能

好医好药尽在药匣子,欢迎下载药匣子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