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後三個朝代元明清首都都是北京?難道沒有其他選擇嗎?

中國歷史上最後三個朝代元明清首都都是北京?難道沒有其他選擇嗎?

故宮

五千年曆史長河中,華夏大地經歷了幾十個朝代和成百上千的國家,每個國家的首都都是經過各自的精挑細選之後而確定的。那麼為什麼我國元明清三朝都把國都定在了北京呢?當然各個歷史時期的原因都是不一樣的,但最終結果卻是不謀而合,令人費解!

首都,又稱國都、首要城市或行政首府,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政治稱謂。1927年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將南京稱為首都,至此中國第一次有了“首都”的稱呼,並將該詞沿用至今。

首都通常是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城市,各類國家級機關集中駐紮地,國家主權的象徵城市。有的國家不只有一個首都,也有的國家為了謀求發展而進行遷都。中國曆朝歷代的首都也在不斷變化。

中國歷史上最後三個朝代元明清首都都是北京?難道沒有其他選擇嗎?

長城

對蒙古人而言,定都何處並不重要,只要能保持遊牧傳統就行——至少成吉思汗本人是無意定都北京的。然而到了元世祖時期,情況卻發生了顯著變化。

深得忽必烈信任的漢族堪輿大家劉秉忠、郭守敬師徒經過仔細考察,一致認定北京是最理想的定都地點,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水源匱乏。於是師徒二人從玉泉山引水,並通過地上、地下兩條水脈入京。其中地上水源經太平橋匯入通惠河,因水來自西方,在八卦中象徵“金”,故名“金水河”;地下水脈則後來成為皇宮祭祀“龍泉井神”的聖地。

北京之所以歷來成為軍事重鎮,政治中心,這與其地理形勢有關.它地處華北平原與西北蒙古高原,東北松遼平面之間,西北是燕山山脈,西南是太行山脈,南面是華北平原,東面是渤海灣.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環抱渤海,成為拱衛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處於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間,必然引起歷代先哲的重視.

元代蒙古貴州巴圖南曾對忽必烈極力推薦北京,《元史·巴圖魯》記載巴圖南語:"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於是,忽必烈決定定都於燕.

中國歷史上最後三個朝代元明清首都都是北京?難道沒有其他選擇嗎?

明故宮

其實,明朝開過皇帝朱元璋當年都城建在南京。 明成祖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為防變亂(因為朱棣根據地在北京),也為了更好發展北方經濟,所以遷都北京。 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虛設了沒有太多實權的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

剛剛遷都幾個月的永樂十九年初夏,紫禁城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遭雷擊,盡皆焚燬。朝野議論紛紛。禮部主事蕭儀認為,遷都後諸事不便,且棄絕皇脈與孝陵,有違天意。

成祖大怒,立即處死了蕭儀。]明成祖死後,明仁宗即位。明仁宗長期作為太子在南京監國,即位後,面對殘破的北京皇宮,立刻有還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宮殿。隨即,北京六部原印信收回,新印信重又加印「行在」,等於廢除了北京作為京師的地位。

中國歷史上最後三個朝代元明清首都都是北京?難道沒有其他選擇嗎?

明長城

但仁宗享國日短,未滿一年即已駕崩,此時還都的實際行動尚未展開。儘管仁宗的遺詔中強烈表明了他希望還都的意願[4],繼位的明宣宗還是暫緩了還都的計劃。明宣宗的兒子明英宗繼位後,正式確定北京為明朝京師,不再稱行在,從此終明一代再未改變。

強悍如朱棣這樣的人,為了奪位一路從北幹到南,登基以後又為了打蒙古一路從南幹到北,要說他在南京坐不穩皇位所以遷都,這我沒法相信。

其實都城北遷這種想法不是到朱棣才有的,朱元璋登基後一直到洪武十一年才正式把南京定為首都,可見他對南京並不十分滿意,因為南京對於控制北方實在是鞭長莫及,只是一直沒有下定遷都的決心,但洪武年間他其實也選了一個地方命名為“北京”,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

不管是朱元璋還是朱棣,我覺得他們都意識到了,自古以來威脅中原政權的力量一直來自北方,遠的五胡十六國之類不說,近一點的兩宋已經是前車之鑑,何況滅元之後,蒙古騎兵還在北邊虎視眈眈,要想不做短命王朝,就必須守住北方,因而軍事重心自然也就在北方。

中國歷史上最後三個朝代元明清首都都是北京?難道沒有其他選擇嗎?

北京城

清朝前期名曰後金那時候的都城是盛京(今瀋陽),後來出於更大的發展,謀求牢固的控制中原,遷都北京。

清朝建都北京,自是出於彈壓中原、雄霸九州的胸懷和眼光,也是出於退可出關的戰略考慮。以多爾袞為首的清廷的遠見卓識者,認為要“以圖進取”,必遷北京。皇太極的遷都北京是要佔據這個關口從而統一全國,“以建萬年不拔之業”。1644年8月20日開始,清朝大遷都,10月10日正式定都北京。

從此以後,北京就成為了我國的經濟丶政治丶文化中心,延續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