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开始为什么非要请董卓对付几个宦官?难道他们连几个宦官也杀不了?

淡了时间距离59635985

很简单,东汉的政治格局是不同的。

宦官,外戚,世家,共同形成了东汉这个三足鼎。实际是互相制约的。

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经过黄巾之乱,初步清除蹇硕等极端宦官势力,基本掌握首都军队的何进杀宦官其实不难,军队直接开进皇宫去杀光宦官就可以了。宦官的那点可怜武装力量根本就不可能是成建制军队的对手。

但是何进没这个魄力。

皇宫不是一般人敢进去的,何况派遣军队进去杀人。

军人杀红眼,难免误伤其他皇族成员如皇子,公主,嫔妃。还肯定会发生宦官的垂死反抗,最终破坏建筑,财物被顺手牵羊或损毁。这样的结果,是何进这个屠户敢于承担吗?

那么,能够下达命令的,除何进之外就只有何进的妹妹,太后而已。

可惜,何太后并不认同这个观念。

她当年当皇后,鸩杀王美人及后面的立足,都是依靠张让等大宦官们的支持,多年的皇宫生活也是被太监所包围,感情上就不愿放弃。更是在潜意识里有倚仗宦官力量来牵制外朝大臣,平衡中朝大将军哥哥,以确保自己太后地位与儿子的地位。

这样的情况下,何进怎么选择?

所以何进被居心叵测的袁绍说动,让董卓丁原带兵入京,让外兵来承担杀宦官的后果。出了什么大问题也就杀几个军官而已。

显然,袁绍策划好了。外兵入京的消息难以保密,依旧保有部分军事力量的宦官必定密谋在皇宫设伏铲除何进。只要何进死了,自己就有充分理由直接出兵歼灭宦官。

宦官外戚同归于尽,天下就是世家为王。

曹操就是看明白了局面,竭力反对调集外兵进京,并叹息,乱天下者,绍也。不过袁绍猜中了前面却没有猜中结局。因为最大的军阀董卓来了。


张勇達州

这件事说来话长,其中的原因很多,套路也很深。

如果调用京师兵士能不能除掉宦官呢?

答案是完全可以,宦官不过是依俯于皇权之上的一股势力,是皇帝权力和意志的体现。其本身并没有多大权力,也形成不了多大危害。

那为什么不自己动手解决呢?这背后是大有深意的。

在东汉时期,为了平衡中央政府权力,皇帝喜欢利用外戚和宦官来制约三公和其它大臣。

这其中就形成了一个权力小三国,三股势力相互联合又相互斗争。时而外戚和宦官联合,时而外戚与其它大臣联合,或者宦官与其它大臣联合。

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三国初期,当时年轻有为的政治家们都在思考如何破除这个乱象,刷新时局,更新政治局面。

其中的袁绍和曹操就是杰出代表之一。

袁绍为什么建议董卓来帮忙灭宦官呢?

因为袁绍们在下一盘大棋,把外戚和宦官清除掉,让士族政治势力走上历史前台。

也就是说,袁绍代表的不是一个人,一个家族,而是当时汉朝中央和地方一个大群体士族政治势力。

第一步,引进董卓,让他把外戚和宦官清除掉,然后再把董卓清除掉或化为自己阵营的力量。

第二步,氏族势力进入中央,掌控全局,不要外戚和宦官的干涉。

外戚和宦官确实是被清除掉了,但董卓的理想只是回到之前的政治格局中,自己象霍光一样辅佐皇帝,其它人靠边站。

袁绍一看,就急了,出走河北,靠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天下氏族势力出兵来驱赶董卓出京城。

在当时氏族势力已成为社会主流,于是三国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进洛阳的场面就出现了,只是实际上没有那么多路,小说中夸大了事实而已。

董卓也没有小说中说的那么强大,只有退往长安。而后被在长安的氏族势力联合吕布击杀之。

在这时袁绍和自己的好哥们曹操也翻脸了。

袁绍认为氏族应该控制中央,曹操认为庶民士人也可以进入中央,他的想法比袁绍更大胆,更时髦前卫。这个想法直到隋唐兴科举时才真正实现,连他的接班人曹丕也不得不向氏族大家低头。

这时三国大序幕才慢慢拉开,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路线的胜利和成功,氏族控制中央政治的步伐被打乱了。

但几十年后又重新实现了氏族对中央政治的控制,因为就算是曹操,也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新知传习阁

何进并不是非要请董卓,而是董卓响应何进的号召入京。入京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杀几个宦官,而是逼着何太后和汉少帝刘辩下决心废除宦官干政,并诛杀宦官的首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在汉灵帝继位后,爆发了党锢之祸,大将军窦武、太尉陈蕃、名士李膺等人被宦官一一冤杀,并且以士大夫结党为罪名,实行党锢,断送了大量知识分子的政治前途。

十余年后,经过黄巾之乱的洗礼,汉灵帝与宦官被形势所迫解除党锢,大量名士党人再次被启用,并且在平定黄巾之乱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对于宦官和汉灵帝的恨意一直埋在骨子里,诸如冀州刺史王芬等人就曾计划政变另立新君。但这条路毕竟艰险,而且有违忠君,他们只能继续忍着宦官弄权。另一方面,屠户出身的何进依仗同父异母妹何皇后不断向上攀爬,成为了新的大将军。这股新势力的崛起,让名士党人以及名门贵胄看到了扳倒宦官的希望。

在汉灵帝末期,汉灵帝依然信任宦官,组建西园八校尉,以大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不仅居八校尉之首,而且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从调度。不服的不仅有大将军何进,还有其余七个校尉,他们都是正常男人,尤其排名第二位的司隶校尉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且长相英俊,怎么可能甘于太监身下?于是何进与袁绍走到了一起。

袁绍凭借政治智慧帮助何进化解了蹇硕的一系列阴谋,投桃报李,何进对袁绍也是十分信任。在袁绍的“感化”下,出身寒族的何进将自己升华为了名士党人的信徒,也将自己的幕府打造成了名士党人俱乐部。

可是,当汉灵帝撒手人寰,何进整死蹇硕,却依然不能扳倒宦官集团。为什么呢?

首先,宦官集团也分派系。蹇硕是一派,张让赵忠又是另一派。蹇硕支持刘协登基,与董太后是一伙的;张让赵忠则坚决拥护何皇后与其子刘辨。大将军当然也是支持刘辨的。在倒宦之前,何董两家外戚就曾展开过殊死争斗。为了拉拢宦官,何皇后甚至把小妹还嫁给了张让干儿子。终于,何氏完胜董氏。

其次,何家也开始分裂。何皇后,现在是太后了。可是她不论成什么,都与何进不是一个母亲生的,而她还真有一个同父同母的哥哥——何苗(车骑将军)。这对亲兄妹是坚定站在宦官一旁的,长兄何进因为与名士党人走的太近,而且主张与宦官分裂,故而他们兄妹之间的关系便日渐疏远。

最后,名士党人希望加速消灭宦官的进度,毕竟十几年了,好不容易这次又有一个大将军,而且是有军权的大将军站定他们一方,他们必须绝地反击宦官,以报师友亲人被冤杀之仇。可是欲速则不达,复仇心越大,宦官的警戒心就越大。虽然军权攥在何进手里,但是宦官死抱皇帝和太后大腿,龟缩宫中。何进和名士党人也没有办法。

于是,袁绍给何进出了一个“高招”。号召四方豪强带兵入京。

当时响应号召的人具体有多少并不太清楚,但是其中知名的就是西边来的董卓,北边来的丁原,东边来的王忠。

他们带兵来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直接杀宦官,而是——“逼宫”。

何进他们的实际意图是让何太后知道,宦官不得人心,所以这四方的豪强们都带着兵来京城想要清君侧。趁现在他们这些野蛮人还没有杀入京师,你还是上合天心,下应民意,赶紧惩治那些恶贯满盈的宦官吧。

何太后迟迟没有决定,可能觉得何进他们是在虚张声势。于是北方来的丁原,就一把火烧了洛阳八关之一的孟津渡口。此举暗示何太后,我们不是玩虚的,赶紧接受条件。

得知孟津被烧,何太后还有宦官们都慌了,向何进多次表达和平愿望,并希望何进让步。可何进在名士大夫的挟持下,坚决不肯让步。

最后,被逼急了的宦官,只能诱骗何进入宫,然后刺杀了何进,希望袁绍等人能够树倒猢狲散。可是宦官们却没有料到,恰恰是何进在阻挡着名士党人中的激进派暴力逼宫!

何进头一送到军营,虎贲中郎将袁术就带头,率领着何进旧部杀入南宫,见到宦官就杀,而且一把火烧了皇权的象征——南宫。

何太后这个寡妇算是吓坏了,宦官们也知道她救不了它们,于是强行带着天子刘辩跑路。为了确保已经疯狂了的名士党人不能做出另立新君的举动,它们还把陈留王刘协一并带上了。

这时,洛阳大乱,四方豪强其实并没有得到入京的传召。是董卓自己擅自行动,带兵入京,并迎回天子。由于何苗是站在宦官一方的,董卓弟弟董旻伙同不满何苗之人,以害死何进勾结宦官为借口,杀掉了何苗并夺取了其部队控制权。自此,洛阳被董卓鸠占鹊巢。


秋山三国

首先要明确一点,何进请董卓入京不是为了杀几个宦官,而是要消灭宦官集团,说白了就是两大利益集团的政治斗争。

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统治阶层为了管理被统治阶层而采用的权利(利益)分割手段。懂政治(管理)的人都知道,要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就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就需要培养自己的亲信,而这些人又组成了各自的利益集团。

东汉最有名的三股势力(中央)集团分别是:宦官集团、士人集团、外戚集团。而在东汉末年,由于皇帝都不长命,往往都是由小娃娃当皇帝,而小皇帝们都是由宦官带大的,自然比较倚重宦官,甚至能不能当上皇帝都受到宦官集团的影响。所以,在东汉末年皇权并无实际作用(小娃娃不懂也控制不了)宦官集团实际上是最有权势的政治群体,基本掌控皇城、皇宫的军队守备,很大程度上也控制着高层的人事任免。所以,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太监,就算是士人集团和外戚集团联合也不一定能消灭宦官集团(实际上袁绍就是士人集团的代表,何进是外戚集团的代表)。

所以,自己想消灭对方,但实力又不一定够的情况下怎么办呢?请外援。请谁呢?请地方势力集团(董卓的凉州兵团位置上离都城洛阳不远,凉州骑兵军团更是有超强的战斗力)。

只可惜,何进跟袁绍都没有政治头脑。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又复杂化了(要消灭宦官集团不太可能,但要打败/控制宦官集团只需要杀掉十常侍就行。何进身为大将军,手握军权且有很多机会和理由接近十常侍,要杀他们并不难,毕竟宦官们虽有权势但勇武方面似乎差点吧)。更何况请来的董卓即便帮你打败了宦官集团,你又能否控制住董卓的西凉兵团呢?

更重要的是,何进、袁绍不仅没有政治头脑,甚至可以说政治智商为负数。他们在对付宦官集团的时候不是要打掉十常侍等领头的,而是要彻底根除宦官(见到没胡子的都杀掉),这是把本来可以成为朋友的也逼成了死敌。兔子急了还咬人呢,结果没等董卓进京,何进就被太监们给杀了……


善责

这是皇权于相权之争导致的三方博弈的过程,最终产生的结果。当时朝政格局:皇帝死了,皇权被两股势利交锋,太监作为皇帝的奴仆,却是实力最强的甲方,占据内庭优势,力主幼子刘协继任,以便于继续窃取皇权利益。皇室外戚何进为首,作为乙方。力主自己外甥刘辩继任,能夺取皇权控制权获得利益。朝廷百官作为整体,为相权代表,作为丙方。虽人多,但是最弱,基本无发言权。三方人马到齐,根据各自利益,最优选的策略:甲方太监,杀掉大将军让刘协顺利继任。乙方大将军,联合众官员杀掉所有太监,让刘辩继位,一人独掌大权。丙方百官,杀掉少数太监,激化太监集团于大将军对杀,坐收渔人之利。

此时丙方内部又出现两种意见:1袁绍提议杀掉所有太监。2曹操提议杀掉几个太监头子。1作为最弱的丙方百官,联合乙方外戚攻击最强的甲方宦官,这和乙方利益选择是一致的,所以很容易结盟。2结盟后乙方必须尽全力攻击甲方,否则就gg。所以乙方是认真履行结盟合同的一方。3丙方开始阶段必须帮乙方何进重创甲方,但不能全部歼灭,否则乙方会反过来对丙方百官下手。结盟合同执行中丙方肯定会放甲方宦官集团,让其反扑何进。4出现这种局面后 甲方宦官集团,乙方外戚何进。都会痛恨丙方,但是都不会去动丙方。5等到甲乙双方两败俱伤,丙方收拾残局消灭双方。即可胜出。所以袁绍提出方案后,何进表现出:将军大喜。曹操表态后,将军斥骂: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

至此袁绍获得乙方何进信任,并同时得到方案执行权。执行过程中,带兵冲进宫中杀了蹇硕一人,便停手。跑去何进那里说要杀光太监。故意放太监们,给他们争取时间。太监们闻风跑到何太后那里求情,何太后对对大将军说:蹇硕要害你,他已经被你杀了,你怎么要把别的太监杀光?不是这些太监的提携,你我兄妹能有今天?何进妥协,到此偏离最优策略。乙方何进败局已定。此时局面很微妙,长子刘辩继位了。大将军实力成为了最强的。太监们小动作不断想扳倒何进,没有得逞。何进想杀太监们,碍于何太后无法下手。形成僵局。 此时最着急的是丙方集团,无论你宦官专权,还是外戚干政。都没我们什么事啊?

必须打破僵局让他们火拼。于是袁绍进言:您不是大将军么?让地方政府带兵逼宫,太后迫于压力必定会同意杀掉太监。曹操又提出不同意见:说动静太大,其事不密,事必不成。袁绍这个其实目的不是杀太监,就是要把动静搞大,逼迫太监动手火拼,否则你们太监死路一条。不把外兵弄进来,太监们和大将军还存在慢慢周旋的余地。此招最终导致何进进宫时被埋伏暗杀。 太监们杀了何进,马上宣布圣旨:何进谋反,已被诛杀,其余协从,一概赦免。这时候按法定程序,外朝官员必须听命内朝决策,各自散场回家。但是袁绍,袁术,曹操为代表的下级军官,率兵进宫,杀光了宦官。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大将军死于太监手上的时候,局势就明确的逆转了。收拾残局机会到了,如果此时走了,局势一旦稳定,胜机就没有了。 至此皇权内朝两大支柱,宦官和外戚同一时刻消失。皇室失了势,最弱的丙方百官大获全胜,获得巨额利益。

董卓什么都没干能脱颖而出,也是因为实力最强。同时官位最高。因为当时他不仅是凉州地方军政头脑,还是朝廷前将军。他前面的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都挂了。所以董卓可以是顺理成章的主持大局的人。至于后面表现不好,那是后面的事,不能混为一谈。

袁绍在这次丙方行动中表现很老道,不知道他是处心积虑,还是无意为之。反正一个人完成最弱势丙方外朝百官阵营最优策略第一步,第二步。而且神不知,鬼不觉。相比此时曹操还太稚嫩。但是可惜获取的巨额利益却被董卓白捡了。你袁家四世三公,可惜是文官无兵权。你袁绍是个下级军官,还是个小字辈。朝廷出现大量职位空缺,大部分人都获得升迁,原来罢免的也有了官职。袁绍不仅没有获得利益,还成了董卓打击对象。当然这是后话了。


黄纯松

这件事情得讲到汉灵帝,我们都知道他有两个儿子,第一个儿子是他死了以后继承位子那个,然后第二个儿子就是汉献帝刘协。

但是呢,汉灵帝这个人比较看得起的是刘协,而不是他那个正牌皇后生的那个孩子,并且他也明白自己的皇后的弟弟是掌管天下大军的大将军,手里兵权贼大,如果说自己一旦死了,自己的剩下来这个儿子,那就孤立了,或者说问题就大发了,所以必须要增强这个孩子存活下来的资本。

在整个都城附近汉王朝设立了八个营,这八个营长官叫做八军典尉,听着这个名称是不是有点耳熟,曹操跟袁绍曾经担任过这个几个营的营长,事实上,这个官职或者说这八个营是怎么来的呢?本身部署在洛阳附近的大家都是御林军,御林军是负责整个皇宫大院的所有安定工作的,要说这个时候所有的军队全部在大将军何进的手里,这八个营,就是御林军的一部分,因此汉灵帝就选择不扩充这八个营,而是派一个姓蹇的太监,又从新打造了一个营,并且不同于其他八个营,这个营可以说得到了空前的增强。

事实上,话说到这里已经很明白了,这个太监就是留给刘协的一道保命令牌,同时这个营,也是用来制衡大将军何进的一种手段。

我们说道,由于这个太监是有军队的,所以太监手里面实际上是有权利的,而且这个时候宦官集团和刘协实际上有同一个敌人,那就是大将军何进。

这个时候大将军何进开始担忧了,御林军跟外围的八个营实力与那个营不相上下,而且在什么时候好像闹了一件什么事情,导致御林军的实力遭到了严重的削弱,虽然说八个营,他的长官是自家的人,比如说袁绍,比如说曹操,但是有几个营已经废掉了,军备松弛,剩下来的几支军队虽然有实力,但架不住人家和你火并,如果真的闹起来,(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宦官集团手里握有皇帝,逼急了他们立刻带着皇帝去其他地方,或者率军突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下子大将军何进自己倒成了孤家寡人了。

所以大将军何进的要求就是这一场战斗,我们必须要稳中求胜,不能够出现任何差池,不能够拿我那个侄子在那儿不当人。

并且当时何进的妹妹,何太后,之所以能够成为汉灵帝的皇后,原因便在于他曾经贿赂过那几个宦官,这个时候,妇人之仁就体现了出来,对于自己的弟弟,她要求就是,能不能让自己别做那个无情无义的人,就是不要让自家人去干这件事情,这样的话题像我无情无义了,何进想把这件事儿交给其他人去干,你看交给其他人去干了,这事儿不是我干的,我不用背负骂名。与此同时,我还能把宦官集团一局铲除掉我的御林军就在后你们给你们摇旗呐喊加油上buff,多好的一件事情。

所以袁绍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袁绍也有自己的考量,自己这个家族四世三公了,已经说做到人臣的最顶端,当然这个时候自己得想要一点儿其他的东西,靠什么东西去争取呢?降落混乱,这是天下英雄能够登上舞台的最佳方法,给天下来的混乱,我就能站在整个时代的最顶端。

所以大将军何进听了袁绍的意见,请外围的军队自己是大将军,能命令其他军队做任何事情,命令他们将整个经常包围起来,并且对付宦官集团,所以这才把董卓给请了过来。

由此拉开了整个东汉末年战乱的序幕。


漩涡鸣人yy

从理论上来说,杀掉几个宦官确实很容易,只需要何进袁绍等人带着一伙人冲进皇宫,就可以将宦官们从肉体上消灭。但问题,等到把宦官全部消灭后,接下来该如何收场?要知道,宦官在东汉帝国的军政地位,一直以来都是受到历代皇帝的认可,大家可以翻看一下历史,东汉多少皇帝是在宦官的帮助下才夺回政权的,光从这一点来说,宦官集团不仅是合法存在,而且也不是谁能够轻易消灭的。

更何况,汉灵帝生前,一直倚重宦官集团,现在灵帝刚死,小皇帝还未成年,何进袁绍等人就率领大伙血洗皇宫,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不管放在任何朝代,那都是大不敬和造反。如果何进袁绍等人在没有获得地方军政大佬认可的情况下干出这种事情,那明天类似董卓之类的佣兵大佬,就可以打着清君侧、保卫小皇帝等旗号,率领大军进京勤王。如果这样,何进袁绍该如何应对?

再者,就算何进袁绍等人不顾后果的冲进皇宫血洗宦官,就一定能成功吗?难道就没有可能被宦官给反清洗掉。对此,我们只要看一下当年窦武、陈藩打算清洗宦官集团,结果反被宦官给清理出局,就可知道宦官绝不是可以轻易清洗的。事实上,东汉的宦官,一直都是控制禁军的主要力量,他们对禁军的渗透已经是非常全面,在没有完全摆平禁军之前,想诛杀宦官,只会让自己陷入进退失据的局面。

但问题是,等到袁绍曹操不顾一切屠杀完宦官后,洛阳城的禁军,竟然在很短时间内,就集体倒向了董卓,袁绍曹操等人自然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过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宦官在禁军中的影响力有多深,想清洗他们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太史龚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说白了宦官这特殊性,他们属于皇室,如果没有皇帝的首肯你是动不了宦官的。少帝年幼所以要动宦官就必须经过太后同意。(如果你敢在宫里杀宦官,或者带兵包围皇宫那就是造反。)当时何进在诛杀蹇硕后想彻底剿灭宦官集团。太后因为张让他们曾经救过她的情义不同意就只能僵在那。后来实在没办法袁绍就提出让四方领军的将领提兵逼太后,其实这个很聪明,如果太后让步了成功剿灭宦官集团,那何进高枕无忧。如果失败了,法不责众,一大群将领呢,你能都杀了?再说何进只要不亲自动手,你就抓不到他的把柄。后来发生那些事全在他们的计算之外,才让董卓钻了空子。


o小爷他爸

看了这么多评论,大家都忽略了士族门阀这个最重要因素。何进外戚,出身寒微,这两个因素使他得灵帝重用,与宦官共同成为皇权代表,制约外朝士族门阀。何进与宦官本为一体,他却因灵帝去世野心膨胀想吃独食,但他又不是白痴,他也知道一旦干掉宦官,门阀竟能容下他这屠夫出身的寒门,因此想出一个借边军制约门阀的昏招。因此,召边军杀宦官是表,抗衡士族是里。不然无法解释何进一边大张旗鼓召边军,一边毫无防备被张让干掉。


人生有味是清欢15

引线是外戚与宦官之争,这个我们宫斗剧看多了也多少可以体会的到是什么情况,黄巾平定后,大外戚何进就皇帝即位这个问题上自然支持自己的外甥少帝,而皇太后却想立陈留王,也就是后来的献帝。于是两排互相争斗,加上十常侍这边卖官鬻爵,本来就被士族不耻,何进为了笼络士族加上自己的利益,必然要跟十常侍死磕,但因为朝内的力量双方都有掌控并不能占到优势,就想借助外官来诛杀十常侍,事后很好甩锅。有些人觉得为什么不找刘氏的诸侯,这点很明显,外戚 宦官 亲王自来就是不能平衡的关系,外戚的何进怎么可能找刘氏诸侯来中央立威跟他对峙呢。所以只能找根基不大朝中无人而且好背锅的诸侯角色,但是他们选择了一个人品极有问题且野心不小的董卓,酿成之后的大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