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成爲全社會的共識 貴陽先行先試

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贵阳先行先试

秀美的貴陽。(資料圖片)

組建全國首個環保法庭、制定首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尋求生態文明建設的技術支撐、優化供給結構以適宜生態文明建設……

隨著建設生態文明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多年來,貴陽先行先試,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進行了艱辛探索,繪就了一幅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的動人畫卷。

讓生態保護成為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紅線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事關永續發展,必然要經歷結構調整、轉型發展的陣痛,註定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攻堅戰。多年來,貴陽先試先行,出臺法制條例、設立專門機構、調整政策措施,讓生態保護成為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一道紅線。

2007年,貴陽市組建全國首個環保法庭、環保審判庭,明確受理國家機關、環保組織乃至志願者個人作為原告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2013年,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生態保護審判庭、貴陽市人民檢察院生態保護檢察局、貴陽市公安局生態保護分局集中掛牌,貴陽市在全國率先建成了較為完善的生態文明司法體系。

2009年,貴陽市制定了國內首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區域限批制度、監督員制度、超時默認制度等內容,首次被寫進地方性法規。2013年,《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條例》出爐,進一步築牢了生態保護的法制屏障。

堅守環保紅線,貴陽態度堅決,敢於說“不”。凡是不符合生態文明導向的項目不能上,凡是不符合環境保護的項目不能上,凡是不符合節能減排的項目不能上;國家明令禁止的淘汰、不符合產業導向的項目不批,對汙染嚴重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排放不達標項目不批,不符合功能區要求、沒有總量指標的項目不批,自然保護區範圍內的、處於緩衝區和敏感區的項目不批。

“三個凡是、四個不批”,成為貴陽經濟發展必須遵守的原則,從源頭上防止了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近幾年,貴陽市每年婉拒耗能高、汙染重、效益低的投資項目涉及金額都在300億元以上,所有項目需通過專家庫評審投票。僅2017年,全市辦理的各類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手續就達到1064個,涉及總投資金額2235.04億元。

保護生態環境,貴陽敢於動真碰硬。2012年11月,全國首例公民個人作為原告的環境公益訴訟案在貴陽審結。清鎮市屋面防水膠廠傾倒30噸化工廢液至一汙水溝,流入公共水域。該水域由志願者蔡長海負責監管,環保法庭確認他有原告主體資格,判決被告罰金30萬元。宣判後,村民受到啟發:“再有誰敢製造汙染,我們就去反映,不行就告到環保法庭。”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從劃定生態紅線,到構建生態文明司法體系,再到出臺首部地方性生態保護法規,貴陽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鏗鏘而行。

大數據讓貴陽生態環境保護有了技術支撐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期間,要求貴州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黨的十九大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要求貴州要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從“守住”到“守好”,貴州的生態文明建設,寄託著習近平總書記和全國人民的殷殷期盼。作為全省的“火車頭”“發動機”,貴陽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肩負重任。

面臨著既要“轉”又要“趕”的雙重壓力、雙重任務,如何破解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對立的“魔咒”,貴陽正在踐行自己的“良方”:建設生態文明,要在現代化進程中選擇更先進的生產方式,通過更科學的制度安排,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科學發展之路。

堅定不移推進大數據戰略行動,成為貴陽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選擇。近幾年,大數據在貴陽異軍突起,無論是核心業態,還是關聯業態、衍生業態,都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都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無論是‘大數據 ’,還是‘ 大數據’,都能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都有利於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在貴陽生態保護領域,大數據已得到廣泛應用:林業信息化建設如火如荼,森林防火數字化在全市鋪開,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體系全面推進,建築工地揚塵實現24小時在線監控,水質實現在線監測……

烏當區試點採用“網格化布點多元數據融合時空數據分析”模式,對全區域內大氣環境、水環境等基礎環境質量信息進行全面、連續、有效記錄,(下轉6版)

(上接1版)並與數據庫裡關於烏當區所有餐廳、工廠、建築工地、道路交通等方面的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對比,追溯汙染源頭,形成指令,限時處理,效果顯著。

大數據的加入,讓貴陽實現了富與美的雙豐收。數據顯示,當前,貴陽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8.66%,地表水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在93%以上,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5.1%。而經濟增速連續7年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保持前兩位,其中,貴陽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537.96億元,增長11.3%,經濟總量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上升了1位。

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守好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勢必要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貴陽發電廠關停、貴陽鋼鐵廠搬遷……近幾年,發生在市民身邊的一件件大事,折射出貴陽保護綠水青山的堅定意志和壯士斷腕的決心。當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國家戰略,美麗中國建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搭上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快車,貴陽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固執”,迎來了更加光明的前景。

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貴陽將發展重點偏向綠色產業。以綠色環境、生態文明為出發點,以發展綠色經濟為目標,三次產業結構由原來的“二三一”變成了“三二一”。“快轉高”的堅持,實現了產業向“現代”轉型: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製造業為龍頭的現代工業、以金融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以都市農業為龍頭的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裝備製造、現代製藥等特色工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74%,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超過52%,現代農業增加值佔一產比重超過33%。

讓“金花銀花”開滿貴陽山頭,是貴陽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重要路徑。自2007年啟動退耕還林工程後,貴陽先後在烏當百宜、修文谷堡、開陽龍場等地,試種經濟林作物,形成了修文的金秋梨和獼猴桃,清鎮和息烽的葡萄,烏當下壩的櫻桃、百宜的黃金梨和花卉苗木產業,開陽的枇杷和茶產業等“一地一特色”的生態產業格局。今年,貴陽市以高效化、綠色化為重要原則,在全市強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一大批高效、綠色的經濟作物相繼展露新枝綠葉,為貴陽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帶來了無限希望。

如今,走進修文縣折溪村,極目望去,處處綠意盎然。當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從追求獼猴桃、金秋梨的果實變成了追求優美的生態環境,折溪村的鄉村避暑遊也逐年紅火了起來。每逢夏季,全國各地上千名遊客來到村子,一住數月,村民收入因而節節攀升,全村年人均收入早已超過兩萬元。“人皆苦炎日,我愛夏日長。”村民們不禁感慨:綠水青山真是金山銀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