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流勇退后的沉寂——孙传芳之死

凯旋后,孙传芳在南京召开五省联军大会,宣布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聘日本军官冈村宁次、社会名流蒋百里、章炳麟为军事顾问。他还开办江苏联军军官学校,自兼校长。其鼎盛时期的总兵力达20多万人。从此,孙传芳统辖富庶的东南五省,成为吴佩孚以外最有实力的直系巨头。

急流勇退后的沉寂——孙传芳之死

孙传芳从一名学兵一跃成为最年轻的北洋军阀,只用了七年。就在孙传芳威望如日中天的时候,一名民间普通女子却对他恨之入骨。这个女子名叫施谷兰,原籍安徽桐城,从小生长在山东济南。施谷兰正是被孙传芳残忍杀害并暴尸的施从滨的后人,但她不是施从滨的亲生女儿,而是自幼被过继给叔父施从滨的养女。

急流勇退后的沉寂——孙传芳之死

施从滨的死讯传来,施谷兰悲愤不已,她立誓要为养父报仇,并且写诗一首以明心志:“战地惊鸿传噩耗,闺中疑假复疑真。背娘偷问归来使,恳叔潜移劫后身。被俘牺牲无公理,暴尸悬首灭人伦,痛亲谁识儿心苦,誓报父仇不顾身!”

然而,一个毫无势力背景的弱女子,要想去刺杀像孙传芳那样的军阀枭雄,实属天方夜谭。于是,施谷兰将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堂兄施中诚的身上。

1928年11月,施谷兰随母亲董氏在领取施从滨的抚恤金的时候,当面恳求施从滨的同僚张宗昌寻找机会提拔施中诚。不久,施中诚被升任烟台警备司令。施谷兰提出要施中诚为养父报仇,却被眷恋锦绣前程的施中诚以“报仇时机未到,恁可轻抛生命”为借口拒绝了。施谷兰备感失望,一怒之下,写了封长信,与施中诚断绝了兄妹关系。

那么,父仇未报的施谷兰会就此善罢甘休吗?风起云涌,孙传芳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政治形势呢?

1926年夏,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讨伐对象,正是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不可一世的孙军根本没有把这帮初出茅庐的学生军看在眼里,可是不到一个半月,曾经所向披靡的孙军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不得不全部退出江西。

惨败的孙传芳只能妥协忍让,与张作霖化敌为友,共同对付北伐军。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张作霖早就忘记了当年为奉军作出牺牲的兄弟施从滨。他不计前嫌,与孙传芳结成同盟,组建了安国军政府,并自任安国军总司令,孙传芳为安国军副总司令,兼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以为有了奉军的支持,就可以挽回颓势。他万万没有想到,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却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国,势不可当,旧军阀被摧枯拉朽般击溃。

孙传芳集团行将没落,内部也开始纷纷倒戈,叛逃的叛逃,起义的起义。眼看着他的得力战将一个个都归附了革命军,孙传芳也感到大势已去。孙传芳兵败如山倒,北伐军很快就占领了杭州、嘉兴、安庆等地,直逼南京。走投无路的孙传芳只能投奔张作霖。

急流勇退后的沉寂——孙传芳之死

1928年6月初,张作霖在沈阳皇姑屯被炸死,孙传芳被迫逃往沈阳,投奔张学良。同年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附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其间,对蒋介石恨之入骨的孙传芳,曾多次游说张学良实行东北割据,伺机再度进关,一争天下。张学良并未采纳孙传芳的建议,孙传芳无奈离去。

而这个时候,孙传芳的仇家施谷兰念念不忘复仇,一直在寻找着孙传芳的下落,却因苦无音信而心急如焚。

那么,一度呼风唤雨、嚣张跋扈的五省联军统帅孙传芳又到哪里去了呢?

其实,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孙传芳便离开了东北,携全家来到天津,寓居租界。孙传芳本有出山主政之意,犹疑之际,北平传来消息,他的老上司吴佩孚为了拒绝日本人的劝请出山,居然把自己的寿棺摆在院子里,表示自己宁死不出山、不当汉奸的决心。这件事一时传为“陈棺言志”的美谈,同时也让孙传芳不敢轻易表示出山主政。

百无聊赖的孙传芳陷入了苦闷、惆怅中,一蹶不振,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孙传芳寄居天津的第四个年头,施谷兰也带着孩子离开了山西太原,回到天津娘家。临行前,她再次赋诗明志:“一再牺牲为父仇,年年不报使人愁。痴心愿望求人助,结果仍需自出头。”她正式改名为“施剑翘”,不再幻想有好心的仗义侠士替她出头报仇,决心自己动手以了却心愿。

两人虽在同一城市,施剑翘却不知情。为了寻找仇人的影子,施剑翘只能大海捞针,找来近一年的报纸,又跑遍各个书店,买回来一包又一包过时的旧照片,却一无所获。

直到有一天,施剑翘经过一个算卦的小摊,无意间瞥见了一堆杂物当中的孙传芳照片。这是她第一次见到仇人的面孔。她花高价买下了这张照片,打算按照照片来寻找仇人孙传芳。但是,仅凭一张数年前的旧照片,又怎能在成千上万的人群中将他辨认出来呢?正当施剑翘疑虑丛生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线索突然出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