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產能過剩危機加劇:全球巨頭爭搶固態電池技術

前言:動力電池產業的快速進步,支持了電動汽車整體性能和競爭力的提高,在政策和市場雙驅動的推動下,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市場取得快速發展。然而,電動汽車發展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整車正向開發、電機、電控、電池、輕量化、智能化等,最基礎、最重要的仍是電池技術突破,可以說電池是破解里程焦慮、降低成本、提升性能的關鍵。

6月27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秘書長兼首席專家張永偉在“中國(青海)鋰產業與動力電池國際高峰論壇”上表示:“目前在各種技術路線競爭中,既有傳統燃油車的提升路線,也有混合動力的路線,還有氫燃料的路線。因此以鋰電池、三元電池為主的純電技術路線需要加快的創新,找到核心競爭力。但是,現在電池的創新面臨著很多不協調的問題,如材料和電池不協調,電池和整車不協調,整個電池製造和環保產業不協調。”

動力電池產業的快速進步,支持了電動汽車整體性能和競爭力的提高,在政策和市場雙驅動的推動下,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市場取得快速發展。然而,電動汽車發展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整車正向開發、電機、電控、電池、輕量化、智能化等,最基礎、最重要的仍是電池技術突破,可以說電池是破解里程焦慮、降低成本、提升性能的關鍵。

對此,張永偉表示:“在目前國內汽車產業鏈中,電池的發展最為領先,其他的方面還存在著很多短板。但伴隨產能增大,也出現了投資虛化的問題。所謂的投資虛化是大量的投資圍繞著一些固化的技術、一些低端的領域來積聚,容易製造一些沒有實際競爭力的產能,這些產能最後可能會成為產業創新的障礙,所以產能大了不一定是最大的優勢,但是沒有產能很難跨過構築競爭的門檻,這是一把雙刃劍。”

按照產業發展規律,拼生產規模只是淺層次的競爭,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地位最重要的仍是掌握核心技術,而且有能力不斷創造核心技術,這就需要電池企業要以全球的視野生產一代、開發一代、預研一代。

6月15日,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宣佈,與豐田公司和松下等企業啟動新一代高效率電池(固體電池)的核心技術的開發。該項目力爭在2022年度之前,確立固體電池核心技術,到2030年前後,將每千瓦時電池組的成本降至鋰電池的1/3左右,將快速充電時間縮短至1/3,即10分鐘。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表示:“在鋰電池領域,日本企業已被中國企業趕超,在固態電池項目中,日本將舉全國之力推進研發,力爭奪回電池產業的霸權。這種競爭會激勵中國的企業加倍努力。”

與此同時,北大先行科技產業有限公司總裁高原認為,短期或中期內固態電池可能實現突破,固態電池會用鋰金屬作為負極,提高能量密度,能夠解決當前產業面臨的許多問題。

需破解產能問題

事實上,在電動汽車市場的帶動下,全球鋰動力電池出貨量由2011年的1.08GWh上升至2017年的62.35GWh,其中中國已經領軍動力電池市場,出貨量佔比已經超過60%。前十企業全部為中日韓企業,佔市場總額的80%。

面對電池產業競爭格局和發展事態的變化,陳清泰表示:“全球動力電池競爭日益激烈,中國企業將逐步由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展,而日韓企業也將進一步向中國市場發力,中國將成為動力電池競爭的主戰場,歐美國家的企業雖然在本輪競爭中失去了位置,但是已經在為下一階段的競爭做佈局,是潛在的強大競爭者。”

伴隨電池產業的發展,產能利用不足等問題卻越發突出。目前我國動力電池市場也出現供應緊張和產能過剩並存的現象。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動力電池的產能已經超過了200GWh,但總體產能利用率卻只有40%,市場兩極分化非常明顯,高端優質產能供應不足,低端產能訂貨不足,生產經營困難,呈現出結構性的產能過剩。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黃世霖預測,動力電池產能過剩的情況可能會延續到2020年以後。

造成以上問題與盲目投資密不可分的。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動力電池相關投資項目多達100個,總投資額超過2159億元。31個典型併購事件涉及交易金額427.74億元,涉及上游資源和材料、中游電池生產及裝備,及下游回收利用環節。

數據顯示,中國動力電池配套企業已經從2015年的大約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業已經被淘汰出局。

但一個潛在危機卻不容忽視,即全球鋰、鈷、鎳資源呈現出寡頭壟斷的特徵。據瞭解,全球鋰、鈷、鎳資源分佈集中,智利、剛果、澳大利亞佔比最高,中國鋰資源豐富,但鈷、鎳資源匱乏。

陳清泰分析稱,中國鋰資源雖然豐富,但稟賦不佳,利用率相對較低,而鎳、鈷資源匱乏,對外依存度較高,從長期來看存在著資源安全的風險。近年來,鋰、鈷等上游材料的價格迅速上漲,而車企因為購置補貼的退坡需要轉移成本,這就使得雙重的壓力壓到了電池企業的頭上,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出現經營困難的現象。

固態電池仍有瓶頸

目前國際主流企業主要電池類型基本為磷酸鐵鋰和三元鋰電池,去年在中國這兩種電池裝機佔比合計達到93.3%。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夕勇預測,未來十年,動力電仍將以三元電池為主,同時向高鎳和新體系電池方向發展。

固態電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安全性高等技術優勢,成為下一代電池競爭的重點,目前中國的寧德時代、比亞迪,德國的奔馳、寶馬,日本的豐田,韓國的三星SDI、現代等多個國家的企業都在該領域佈局。

但固態電解質離子電導率、固/固界面相容性和穩定性等技術問題,以及生產製備成熟度還亟待加強,規模化、自動化的生產線還需要進一步研發,且需要降成本,目前處於行業積累期。

因此,張永偉分析,新一代電池在技術和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鋰硫、鋰空氣電池、鈉離子、納米電池等新電池研發層出不窮,並且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這些研究基本處於實驗階段,距離產業化較遠,在產業界也存在許多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電池有望打破當前動力電池的一些瓶頸。

寧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孫曉東表示,固態電池實際上是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在現有的鋰離子電池正負極的材料體系下,把隔膜和電解液換成一個固態的介質。但這只是提高了安全性,對能量密度、成本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改善。同時,這種方式的挑戰非常大,因為固態電池的導電率、高低溫的特性、成本等因素,可能都需要有相當長時間去磨合,而且這不是真正的本質的固態電池。

二是真正的固態電池應該是採用固態的電解質,使得正負極材料體系徹底更新,把鋰離子三元的碳負極改成鋰硫或者鋰金屬。目前第一層很多企業都在嘗試,但這樣的產品不是電動車行業需要的,要達到第二層至少還需要10年的時間。

縱觀整個電池產業,動力電池依靠技術的進步實現了低成本,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競爭力。但下一代電池是什麼,確實存在著很大的競爭不確定性。張永偉表示:“目前電池行業還在於創新和研發階段,但在這個領域,最大的問題不僅是企業投入不夠,基礎性創新缺乏。基礎研究的機構往往不太關心市場的需求,產、學、研鏈條不能打通,沒有承擔起國家賦予的公共技術基礎研究的重任,這或許是未來該產業創新乏力的一個隱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