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小儿子上阵迎敌,因学艺不精战死沙场,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今天我要说的人物,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蜀汉五虎上将的后代,代表人物就是赵云的小儿子赵广。

赵云小儿子上阵迎敌,因学艺不精战死沙场,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赵云剧照,感谢原作者

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路了。同样的道理,历史上本来没有“五虎上将”,由于《三国演义》的流行,叫的人多了,约定俗成之下,就有了“五虎上将”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这五个猛将号称“五虎上将”。他们的后代,天不假寿的人非常多,比如关羽的儿子关兴,张飞的儿子张苞、黄忠的儿子黄叙、马超的儿子马秋,都是英年早逝。赵云的两个儿子赵统和赵广,倒是活到了壮年,并且子承父业,但是全无乃父神勇之风,没能为蜀汉社稷建功立业。

赵云小儿子上阵迎敌,因学艺不精战死沙场,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五虎上将雕像,感谢原作者

赵统继承赵云的永昌亭侯爵位,官职做到了虎贲中郎将,一辈子浑浑噩噩,没有什么存在感。赵云的次子赵广,官拜牙门将军。大家都知道,当年赵云在长坂坡救了刘阿斗,把刘备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哭鼻子。刘备感动过后,发明了“牙门将军”的官职封赏赵云。赵广当上牙门将军,可谓是子承父业。赵广子承父业之后,并没有什么存在感。《三国志》在记载他的事迹时,只有“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这一条史料。

《三国志》以简略著称,但是我们从“临陈战死”四个字就可以看得出来,赵广是一条堂堂正正的汉子,他是死在了沙场之上。从“临陈战死”四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赵广之死,没有中埋伏或者死于奸计,他是在与魏军正面交锋中为国捐躯的。由此可见,赵广之死,虽然死得其所,但是也有学艺不精的原因。这里的艺,指的是武艺和指挥艺术。

赵云小儿子上阵迎敌,因学艺不精战死沙场,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刘备剧照,感谢原作者

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是赵广的爸爸赵云与魏军临陈而战,魏军能杀得了赵云吗?不说演义里那个神勇无比的赵云,历史上的赵云,就曾经好几次在不利的情况下,与魏军临陈而战。魏军战据了绝对优势,就是奈何不了赵子龙。举个例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老迈的赵子龙将军,带着几千兵马,大张旗鼓的兵出箕谷。诸葛亮的计策,是让赵云做疑兵,吸引魏军主力前往箕谷决战。赵云带着一支偏师,把动静整得挺大,结果曹魏的大都督曹真带着主力部队,来到箕谷和赵云所部决战。赵云的部队,实力远远不如曹真所部。赵云依托山势,与曹真临陈而战,硬是把这支部队,安全的带回了蜀汉。(此事典出《三国志》语:“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

赵云小儿子上阵迎敌,因学艺不精战死沙场,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诸葛亮剧照,感谢原作者

赵云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能够率兵全身而退,这就体现了他指挥艺术的厉害之处。赵云武艺,也是非常厉害的。历史上的长坂坡之战,赵云怀抱幼子,杀出重围,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里那么悬乎,但也是“义贯金石,忠以卫上”。我可以断言 ,如果是赵云在沓中与魏军临陈而战,魏军肯定占不到便宜。

赵广战死于沓中,时间是景耀六年。这一年是蜀汉亡国之年,在这一年里,蜀汉的将二代将三代们,纷纷走向战场。他们有祖父和父亲刚烈遗风,却没有祖父和父亲的几合勇战。除了赵广之外,张飞的孙子,也就是张苞的儿子张遵,也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毅然决然走向了战场。结果也是临陈战败,为国捐躯了。

赵云小儿子上阵迎敌,因学艺不精战死沙场,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张飞剧照,感谢原作者

想当年,张飞在世的时候,是何等的勇猛。当阳桥上吓退曹操大军,进军四川的时候,又一路过关夺隘,还出现了义释严颜的佳话。宕中之战,张飞大破张郃,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奇功。大家不妨想想,如果张三爷在世,与邓艾临陈而战,他小邓子还能那么长驱直入吗?

赵云小儿子上阵迎敌,因学艺不精战死沙场,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张郃剧照,感谢原作者

以赵广和张遵为代表人物的蜀汉开国功臣的后代,他们虽然有先人的敢战之风,但是他们确实是能力不足,确实是学艺不精。他们的遭遇,可以借用《裴松之注三国志》评价诸葛瞻的那句话评价他们,这句话就是“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赵广和张遵他们,确实是忠义之士,但是能力不足,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们和诸葛瞻一样,确实让人敬佩,也着实让人惋惜!

参考书目:《三国志》《资治通鉴》《裴松之注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