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發起的「奪門之變」爲什麼被認爲是沒有必要的?

李容海

奪門之變是明朝一次宮廷政變:這場政變肇始於明英宗朱祁鎮的土木堡之敗。土木堡戰敗後蒙古瓦剌部的也先挾持明英宗朱祁鎮作為人質攻打明朝,以于謙(不是說相聲那位)為首的內閣大臣們處於保護明朝江山社稷的考量而選擇另立朱祁鎮之弟朱祁鈺為景泰帝。也先見朱祁鎮已失去利用價值,索性將其放回明朝。這時已然在位的朱祁鈺開始忌憚自己這位哥哥是否有反攻倒算、圖謀復辟之心,於是將其軟禁在南宮。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景泰帝朱祁鈺病重,朱祁鎮在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擁戴下發動政變,成功復辟。

為什麼說這場政變是沒必要的呢?其實這是針對朱祁鎮而言的,因為在這場政變中他實際上一無所獲,真正的受益者是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有人可能覺得匪夷所思:朱祁鎮奪回了自己的皇位,怎能說一無所獲?那麼我們不妨好好分析分析在當時的局面下誰最有可能繼承景泰帝的帝位呢?也許有人覺得答案很簡單——景泰帝自己的兒子唄。這個答案完全正確,可惜辦不到,因為景泰帝朱祁鈺的獨子朱見濟早已夭折,那麼接下來還能由誰繼承帝位呢?按明太祖朱元璋確立的皇位傳承順序: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帝若無子,兄終弟及。這樣就比較明確了:在景泰帝自己無子繼承帝位的情況下皇位應當由他的兄弟(也就是他和朱祁鎮的父皇明宣宗朱瞻基的兒子們)繼承。那麼朱瞻基的兒子此時還健在的有誰呢?很遺憾就剩朱祁鎮和朱祁鈺兄弟倆了,而朱祁鈺此時又身患重病不久於人世,那麼您說誰會繼承皇位呢?當然無論是朱祁鈺本人或是他的班底都不希望朱祁鎮復位,因為這極有可能意味著將對他們進行清洗以報七年的囚禁之仇。那麼此時他們是否還有其他選項呢?

其實也是有的:他們可以通過迎外地藩王入京繼位而避免皇位重回朱祁鎮手中,但這樣的操作難以獲得滿朝文武的認同——畢竟此時明宣宗朱瞻基的兒子們還沒死絕,即使兒子死絕了,只要還有孫子帝位世系就該按朱元璋制定的祖制在朱瞻基一系傳承。而朱祁鈺自己也難以將江山拱手送給血緣疏遠的地方藩王而將帝位傳承從父皇一系更改。如果不能如此操作,還有一條路是可走的——因為朱元璋制定的皇位傳承順序規定的是帝若無子,兄終弟及。而朱祁鎮和朱祁鈺兄弟倆的特殊性在於:弟弟走在了哥哥前邊,而由兄長繼承弟弟的皇位自古以來這樣的事例都極為罕見,朱祁鈺的班底能以此為由否定朱祁鎮繼位的法統。然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既然朱祁鎮不能繼位,而皇位又必須在朱瞻基一系傳承,那就只能在朱瞻基的孫子輩中選擇繼承人了。這樣一來皇位將回到朱祁鎮的嫡長子朱見深手中,這樣一來朱祁鎮就由一個名為太上皇的囚徒搖身一變成為大明皇朝真正意義上的太上皇,請問他還需要通過發動一場政變來奪取皇位嗎?如果政變成功他能得到的東西其實本就屬於他;可如果政變失敗,朱祁鈺的班底就會以他陰謀作亂為由徹底封殺他這一系的皇位繼承權,屆時迎立地方藩王將成為名正言順之事,甚至朱祁鎮一脈的身家性命如何處置也是未知之數。

那麼既然這場政變對朱祁鎮而言:風險如此大,而所得並不多,他為什麼還要冒險發動這樣一場政變呢?這是因為我們都是事後諸葛亮——我們明確知道後來的歷史走向,可對被囚禁七年的朱祁鎮而言:他無法明確知道朱祁鈺的病情究竟有多重,他時時刻刻如履薄冰,隨時隨地都擔心懸在自己頭頂的利劍會斬下來。這時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的鼓動在他眼中就成為了絕望之際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對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而言:他們是明確知道朝廷的格局的,所以他們也明確知道未來實際掌握大明政權的人最大可能性還是朱祁鎮。那麼如果就這麼放任朱祁鎮繼位對他們而言:自己在新朝仍不過是一介普通臣子,可如果自己趁此時機弄出一番動作來不就成了擁立有功之臣嗎?被囚禁七年的朱祁鎮此時太想擺脫自己身處的困境了,只要有一點機會就會盡全力去爭取。朱祁鎮復辟後石亨等人又編織羅織罪名處死了于謙等忠臣以強化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後來主張為于謙平反的大臣向朱祁鎮進言時朱祁鎮回答道:“我知道于謙的忠誠,然而不殺他的話奪門之事難以正名。”大臣回答:“奪門何功之有?若事成則帝位本屬陛下;事若不成呢?”朱祁鎮這才猛然醒悟,從這一刻起他就下定了剷除石亨等人的決心。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奪門之變,最大的勝利者不是復位的明英宗,而是徐友貞。在奪門之變中,明英宗冒的政治風險最大,而他不過是被別有用心的徐有貞利用了而已。


公元1457年,經歷了大起大落的明英宗朱祁鎮在被囚禁了七年之後,又迎來了人生的又一次大起,他從被囚禁的太上皇變成了皇帝,他在徐友貞、石亨發動的“奪門之變”中再一次登上了皇位。

八年前,年輕的明英宗率20萬大軍御駕親征,抵禦北方入侵的瓦剌,結果在太監王振的胡亂指揮之下,20萬大軍進退失據,在土木堡被瓦剌全殲,明英宗也成了瓦剌的俘虜。

被瓦剌囚禁之後,他的弟弟朱祁鈺被立為新的皇帝,明英宗成了太上皇,自然也失去了利用價值,瓦剌將其送回北京,回到京城之後的明英宗被弟弟囚禁在南宮,成了一個囚徒。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徐友貞和石亨等人發動政變,從南宮迎來朱祁鎮,帶領軍隊攻入宮內,幫助明英宗復辟成功,這次事件被稱作“奪門之變”。

然而,重新登上皇位的朱祁鎮並不是最大的勝利者,他雖然從被限制自由的囚徒變成重新大權在握的皇帝,但是他付出的成本卻很大,在這次政變中他被押上了他的生命和將來的政治生命。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明朝的最高統治者景泰帝朱祁鈺病重,我們看一下如果景泰帝病逝,誰會繼承皇位。

第一條路,當然是立自己的兒子,但是很不幸,自己的兒子朱見濟雖然之前被立為太子,但是不久之後去世了,而且朱祁鈺之後再也沒有生出過兒子,所以這一條行不通。

第二條路,按照明朝的皇位繼承法來,朱元璋給皇位繼承確立了明確的法則,“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朱祁鈺沒有兒子,只能兄終弟及了,那麼朱祁鈺的父親朱瞻基健在的兒子還有前皇帝、現任太上皇朱祁鎮,但是朱祁鈺肯定不希望哥哥繼位,因為朱祁鎮復位之後肯定會對其反攻倒算,以報被囚禁七年之仇。

第三條路,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等朱祁鈺駕崩以後由侄子繼位,也是順理成章的。而且朱見深之前曾被立為太子,後來朱祁鈺為了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廢掉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

最後一條路,迎立外地藩王入京繼位,但是這一條要建立在自己的父親朱瞻基這一系全部斷絕之後,大臣們持反對意見。

病重的朱祁鈺也選擇了妥協,種種跡象表明他有意重新立侄子朱見深為太子,一旦朱見深繼位,朱見深的父親朱祁鎮就成了真正的太上皇,年僅12歲的朱見深自然無法掌握大權,大權自然會落到朱祁鎮的手上,朱祁鎮將成為大明的最高統治者。

而在朱見深即將被重新立為太子之前,徐友貞、石亨等人為了自己的私利,準備發動政變,迎立朱祁鎮,這樣他們就可以以擁立之功而位極人臣。

在政變當晚,石亨的軍隊並沒有辦法攻破宮門,最後還是朱祁鎮以太上皇的名義命令守將打開宮門,政變差點失敗,一旦失敗,朱祁鎮恐怕連囚徒太上皇都做不了了。

而徐友貞雖然是一個三品的左副都御使,但是他在朝廷之中並不受人尊敬,當年瓦剌緊逼北京時,他主張南遷,成了“投降派”的代表人物,被于謙痛斥。在北京防衛戰取得勝利之後,他成了大家恥笑的對象,也不受景泰帝和其他重臣的待見,每次升遷名單呈報景泰帝,景泰帝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不會批准。

後來,他將名字改為徐友貞,才慢慢的升遷到三品大員,但是對於他的過往,同僚們還是一清二楚。奪門之變後,因為徐友貞是擁立首功,所以一躍成了新內閣首輔,權傾天下,如果沒有這次政變,他恐怕永遠也入不了閣,更別提首輔了。

而政變的另外一個主角,石亨,因為協助於謙防衛北京城,後又率兵抗擊瓦剌有功,已經官封太師,封侯,政變之前,石亨的地位已經很高了,到了英宗復位,只是將其封爵提升為公而已。

所以,奪門之變看似明英宗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其實他是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甚至失去性命的風險,而徐友貞才是最大的勝利者。


天涯看點歷史號

第一,明英宗喪權辱祖,失去了一個做皇帝的資本。明英宗朱祁鎮幹了哪些丟人現眼忤逆祖宗辱沒朱元璋的事呢?首先,聽由太監王振參政專權。本來朱元璋遺訓裡明文規定禁止太監干政,並在宮門口專立石碑,可明英宗玩世不恭就是違背祖訓,不僅讓大太監參政,還專權,且砸了這塊石碑,開了有明一代大太監干政的先河;其次,任性胡為造成“土木堡之變”的嚴重後果。在王振的慫恿攛掇下,明英宗不聽於謙等的苦勸,對瓦剌用兵,結果在王振的瞎指揮下,明軍慘敗,20萬明軍幾乎死傷殆盡,明英宗本人被也先俘虜;最後,明英宗被俘後並未“君王死社稷”,而是受盡羞辱,也先把他當做人質肉票向大明朝索要“贖金”——一路開關獻城打到了北京城下,幸虧朝中有忠臣于謙太后等頭腦清醒者並沒有上當,當即立斷扶明景宗朱祁鈺→_→(讀圖下內容)



繼位,才穩住了局面保住了大明江山。堂堂一個皇帝,喪權辱祖到這種地步,還有臉“奪門”嗎?還有臉去見祖先嗎?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非剝其皮實其草不可!

第二,明英宗賊心不死,給有野心之臣以可乘之機。常言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要說于謙此人,忠臣也,可他太愚犯了一件連他自己都不能原諒的巨錯:迎回明英宗!本來瓦刺的也先是要囚禁明英宗沒有歸還本意,可於謙三番五次說服明景宗以談判形式討價還價迎回英宗,這時的明英宗已成了也先手中的雞肋,便順水推舟換取巨大好處後交還給了大明,這給朝廷留下了潛在的巨大危險:一山不容二虎也!景宗把哥哥英宗軟禁於南宮是非常英明正確的。但這些恰給石亨之流有野心的大將帶來了天賜良機,於是內外勾結,明英宗復位成功,之後又造成了石亨之流極度專權亂政,惡性循環。

第三,明英宗令利智昏,冤殺一代忠臣。大明朝的16個皇帝中,有十一二個是混帳王八蛋,不是任性胡為,就是短命亂政。本來明英宗已再無臉坐到那把龍椅上了,可他在石亨之流的扶持下,重登了皇位,首先應下“罪己詔”承擔土木堡慘敗之責,然後痛定思痛君臣一心豁達心胸吸取前車之鑑好好治理國家。可他一返位幹了些什麼呢?反功倒算!其實最應該被清算的就是他本人。政治清算只有殘酷沒有理由,於是北京保衛戰的功臣大明的忠臣一代廉臣于謙就這樣冤死在明英宗的刀下,被斬首棄市,屍體都不全,其理由更荒唐,說于謙欲扶其他王爺登基!廢話,你明英宗被俘瓦刺,大明朝勢如危卵,國不可一日無君,扶明景宗登基,也是情勢所迫也。總之,勝王敗冦,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奪門之變”不但沒有必要,而且應徹底否定→你看明英宗之後的那幾位皇帝,諸如正德、嘉靖、天啟等等,一個比一個個混帳!


圓夢人A

說起明英宗,馬上就會聯想起“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這兩個典故。一個少年天子,因為少不更事一時興起聽信閹人王振的胡言亂語,御駕親征討伐瓦喇,不幸被瓦剌俘獲,從此開始了一段歷經苦難迭蕩起伏的人生。

土木堡之變發生時, 朱祁鎮時年二十來歲,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經離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腳的大好時機,看到北方韃子如此放肆,頗為惱恨。閹人王振藉此鼓動皇帝,建議他御駕親征。朝中大臣勸阻,皇帝不聽。當時,朝廷的軍隊主力都在外地,倉促之間難以集結。於是皇帝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為了說服自己的母親孫太后,他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並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因為瓦喇軍擅長運動戰,來去無蹤,結果明軍無功而返,可是令人感覺奇葩的是,王振慫恿英宗帶著大軍繞道到他的家鄉蔚州觀光旅遊一番,英宗竟然欣然同意了,結果被瓦喇軍追上,明軍被擊潰,英宗被俘。


明英宗朱祁鎮和欽宗相比有所不同的是,朱祁鎮在位時並無大過,而且政聲良好。 朱祁鎮是個有人格魅力的人, 在北國時甚至俘獲了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爾芳心。因此這位伯顏兄儼然成了英宗的保護神。同理,因為英宗有超常的人緣,朝中故臣對他的感情是勝過朱祁鈺的。 在他回國後被弟弟關押起來時,奉命看守他的大臣也被他感化,心甘情願任他驅使,為他出力,因此在奪門之變發生之時,眾臣裝聾作啞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後。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次年改元景泰。 土木之變之際,孫太后同意朱祁鈺監國,差不多同時也立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明英宗和孫太后的用意很明白:大明江山依然是明英宗的,朱祁鈺只不過是代理執政而已。而朱祁鈺為了把後續皇帝變成自己的嫡長子,起了廢儲君朱見深的念頭。由於太子朱見深是皇太后立的,朱祁鈺不得不慎重。 他因此不停地試探,甚至賄賂朝臣,希望他們在重建儲君的問題上能站在自己這邊,不惜武力威懾。


因為當朝大臣基本上都是前朝老臣,而現太子朱見深並無過錯,無故廢除在法理上說不通,就連於謙在這個問題上也保持了沉默。 但是攝於皇威他們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是他的汪皇后堅決不能同意丈夫的做法。她悍然爭辯,卻被廢了皇后,打入冷宮。就這樣,景泰三年,朱祁鈺把侄子朱見深的皇太子廢掉,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不想到了第二年,朱見濟就夭折。朱祁鈺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明英宗還京後,朱祁鈺保國有功,未把皇位交還給明英宗還說得過去,但他反把明英宗之子的太子位也廢了,並且對待他這位前任老兄也十分苛刻,恨不得馬上讓他死。甚至命人砍掉朱祁鎮經常納涼的樹林。朝臣上下認為朱祁鈺私心過重,有失民心。貴州道監察御史鍾同曾言:“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同時兼陳一切弊政。朱祁鈺聞訊大怒,鍾同被下獄杖死。


景泰帝朱祁鈺病重,明英宗朱祁鎮本來可以坐觀其變坐享其成的,因為石亨在景泰帝面前失勢,挾英宗政變,所以本來正統的英宗因奪門之變反而讓人覺得得位不正,如果他能再忍耐一段時間,景泰帝病勢更加沉重之時,大臣們肯定會做出決斷,如果景泰帝朱祁鈺再不恢復朱見深的皇儲之位,必然要迎請英宗復位,這就是李賢對英宗所講的。所以說英宗的奪門之變實際上是一招臭棋。


用戶52929682141


明英宗朱祁鎮的奪門之變是他繼土木堡之變後,又一個人生汙點。

奪門之變,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徐有貞曹吉祥的上位,和于謙的死亡。這給本就名聲不佳的朱祁鎮更添無數的惡名。而所成全的無外乎徐有貞曹吉祥的野心而已。

首先,明景帝朱祁鈺命不久矣。

朱祁鈺在朱祁鎮回來之後就處於焦躁的狀態。每日裡對自己這個哥哥又恨又無可奈何。恨他既然陷國家於為難,自己和于謙等九死一生拯救了國家,朱祁鎮竟然還有臉回來。更恨他不但回來,還受到大臣的優待,不但被尊為太上皇,每到年節自己都會被大臣逼迫要去拜見他!這真是孰不可忍的事。


而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還是太子。自己的兒子什麼都不是。那一旦自己百年了,自己一脈怎麼辦?就算自己沒死,有太上皇在,自己位置都不穩定。這些事情日漸煎熬著朱祁鈺,就開始了長達幾年的朱祁鈺和大臣關於太子廢立的爭鬥。這更消耗的朱祁鈺的精神。最終,朱祁鈺如願以償,立了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不想兒子又早夭。屋漏偏逢連夜雨,再生兒子竟然成了難事,朱祁鈺的身體漸漸誇掉了。

奪門之變發生前,朱祁鈺已經病入膏肓,就算沒有奪門之變,朱祁鈺也會死的。而那時候他唯一的選擇就是將位置還給哥哥。因為這樣第一會保全自己,第二,大臣等也會滿意。所以沒有徐有貞等發生的奪門之變,形式也會對朱祁鎮特別有利。而奪門之變的風險和成本卻是太大了。


其次,奪門之變,輸的其實是朱祁鎮。

奪門之變後,出現了一個可笑的事是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大明王朝出現了兩個皇帝。朱祁鈺沒死,朱祁鎮竟然上位了。還沒有下詔廢帝。這簡直滑天下之大稽。而徐有貞和曹吉祥排斥異己,殺害功臣,更在歷史上留下了惡名。這些都被朱祁鎮一個人扛了。尤其徐有貞對朱祁鎮說“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每次看到這裡我都大恨,也因此對朱祁鎮充滿惡感。為了自己名正言順復辟,竟然將“北京保衛戰”的有功之人誅殺,實在令人髮指!殺了于謙,又對朱祁鈺清算。使得朱祁鈺最終無廟號,不入祖陵,這些都太過分了。

後人對朱祁鎮的所謂好印象就是他廢除了帝王人殉的惡例,但這一點到了明中期已經越來越少人用。對於朱祁鎮之前的過錯,並不能洗刷。

至於電視劇,大家看看就可以,不可當真!

朱祁鎮這個人,就是個滾蛋!就這樣!

胡侃歷史,多歧為貴。歡迎留下您的觀點!


君箋雅侃紅樓

這種看法起源於英宗與李賢的一次談話。

當時曹、石用事,國家大政英宗多聽他們的建議施行,時間久了英宗開始厭惡他們二人的驕橫。當時已經到了“此輩干政,四方奏事者先至其門”的程度,英宗決定對這二人下手。在將石亨治罪後,英宗問了李賢一個自己思考的很久的問題,“奪門”這件事究竟怎麼看呢?《明史》的記載是:

賢曰:“‘迎駕’則可,‘奪門’豈可示後?天位乃陛下固有,‘奪’即非順。且爾時幸而成功,萬一事機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審置陛下何地!”帝悟曰:“然。”賢曰:“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請陛下復位,安用擾攘為?此輩又安所得邀升賞,招權納賄安自起?老成耆舊依然在職,何至有殺戮降黜之事致幹天象?《易》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正謂此也。”帝曰:“然。”詔自今章奏勿用“奪門”字,並議革冒功者四千餘人。至成化初,諸被革者訴請。復以賢言,並奪太平侯張瑾、興濟伯楊宗爵,時論益大快之。

按照李賢的邏輯,景泰帝駕崩後,群臣擁戴英宗復位,這是理所應當的。奪門造成了幾個後果:1、奪顯得不大氣,本來就是您的,還要趕緊奪一下,這樣丟了陛下的臉。2、萬一奪門失敗,石亨等人死了也就死了,皇上您怎麼辦呢?言外之意是很可能被景帝謀害。3、奪門成功,曹石亂政,不僅敗壞朝廷的基業,也極有難以駕馭、謀逆犯上的危險。

從這個回答來看,奪門之變完全是不加分而且極其兇險的事情,可以不做這樣的事情。

但這也是李賢凡事往好聽了說,李賢的邏輯有沒有問題呢?顯然有,從奪門成敗的結果來看,英宗的結局有二,一是復辟,二是身死。但不奪門,靜候時變,可能出現的結果就更多了:1、景帝病突然好了,又生了兒子,那也就完全沒有英宗的事兒了。2、景帝生前或者遺詔令沂王朱見深復位東宮,或者直接傳位,同樣也就沒有英宗的時期了。3、景帝死後,大臣沒有表請英宗復位,而是擁立別的藩王(畢竟於謙的罪名就是意欲迎立藩王)或者朱見深繼位,當朝大臣直接表請英宗復位的可能性很難說,畢竟英宗復位總是要秋後算賬的。4、景帝或者大臣有令英宗復位的意願,並順利按照李賢的分析執行。5、景帝或者某個心理陰暗的大臣可能突然就有想整死英宗的邪念,這也是可能發生的。

從不奪門的分析來看,英宗復位的可能性反而變低了,僅從概率論的方面分析,奪門似乎更能保證英宗復位,而不是被害或者成為自己親兒子的太上皇。


孝陵衛小校

明英宗的奪門之變在政治上是沒有必要的,但是在朱祁鎮個人情感因素來考慮則是是必須的。

政治上沒有必要的原因:

1.明代宗朱祁鈺原本的兒子沒有了,按照民間難聽的說法屬於絕戶。

明代宗沒有兒子誰來接替地位呢?按照封建的禮法來說,與明代宗血緣關係最近的就是明英宗朱祁鎮了。明代宗死後,即使明英宗恢復不了地位,也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繼位。那時候,朱見深十幾歲大的小娃娃,還不是他老爹朱祁鎮掌權!

明英宗影視形象

明代宗影視形象

明英宗之子明憲宗朱見深影視形象

2.明代宗病入膏肓,已經確認必死無疑了。

既然明代宗快要死了,等著他自然死亡就好了。這個時候發動政變,成了也就成了。失敗後,下場可就堪憂啊。失敗就等於是謀反,這是要丟腦袋的。既然政變成功和等待朱祁鈺自然死亡沒有區別,失敗了還要掉腦袋,確實沒有必要。

奪門之變

從明英宗個人情感來考慮則是必須的

1.從參與政變的成員來看,政變是有必要的

參與、組織政變的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固然是為了立大功,但也有自保之意。以將領石亨為例,非常受明代宗朱祁鈺信任。在朱祁鈺病重的過程中,將石亨叫到床前加以籠絡。為什麼石亨還要幫助朱祁鎮?一朝天子一朝臣,眼看明代宗就要死了,還沒有兒子繼承皇位。下一個皇帝不是朱祁鎮就是他兒子朱見深,為了自己的小命,也為了家人的安全,想要避免被朱祁鎮清算,必然要採取行動。

石亨在保衛北京、奪門之變均立下功勞,後因驕橫跋扈被處死

2.從明英宗個人情感來看,政變也是必要的

朱祁鎮很聰明,即使被蒙古人俘虜了,還能贏得蒙古人的尊敬,併成功回到北京,如果沒有足夠的聰明才智是辦不到的。朱祁鎮對自己的弟弟朱祁鈺很好,親征之前還讓朱祁鈺監國。然而,朱祁鈺卻忘恩負義,不但佔了朱祁鎮的皇位不還,甚至將回到北京的朱祁鎮囚禁起來,當成囚犯一樣。弟弟如此對待自己,朱祁鎮估計恨透了朱祁鈺。以朱祁鎮的聰明不會不知道朱祁鈺死後自己就能掌權,政變在自己能否重新掌權意義不大。但是人都是有脾氣的,自己被弟弟整的這麼慘,能沒有報復心理嗎?等著弟弟死後掌權和自己親手奪回來的權力肯定不一樣啊。朱祁鈺死後以親王禮葬於西山,諡號戾,葬金山。由此可見,朱祁鎮對弟弟恨之深切。

朱祁鎮回到北京就被朱祁鈺軟禁起來

朱祁鈺的陵墓沒有進入明朝皇陵,只是以親王身份下葬,這也是明朝在北京駕崩的有14位皇帝,卻是明朝十三陵的原因

結束語:分析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僅僅是基於政治利益的考量,還要承認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感受。


驃騎將軍劉

中國歷史上功臣遭屠戮的案例並不在少數,比如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謙,最後只落得個斬首棄市的下場。但冤情總會的以昭雪,于謙也不例外,而幫助於謙平反的人則是另一位名相——李賢。

于謙

李賢也是進士出身,才幹甚大,而且頗為清高。三楊之首楊士奇想要見他一見,李賢竟然託詞不去。正統初年,李賢是為數不多的能看出邊境的蒙古人已經漸成大禍的官員,屢次上書沒有得到批覆,還隨行去了那場著名的御駕親征。不過在“土木之變”中,李賢卻極其幸運的逃回京師,也算是福大命大。

楊士奇

明代宗繼位後,李賢向他進上一份“正本十策”,勸諫皇帝要勤學、戒欲等,並且要善用火器。朱祁鈺非常讚賞,讓翰林把這封奏摺寫在御前的屏風上,以備時時自警。主持朝政的于謙也對李賢非常欣賞,讓他去巡視邊境以備積攢資歷。短短几年,李賢就從一個普通京官升到了吏部侍郎,可謂青雲直上。

景泰帝朱祁鈺

奪門之變後,朱祁鎮復位。李賢雖然受過朱祁鈺、于謙的恩,但是朱祁鎮和掌權的徐有貞卻也很賞識他,官拜吏部尚書併入閣。但到底李賢還是有良知的,他深知于謙是什麼樣的人,而徐有貞、石亨、曹吉祥又是什麼人,為于謙復仇成了他後來生活的主旋律。

明英宗

在奪取權力後,徐有貞就逐漸和石亨、曹吉祥這些暴發戶有了距離,而石亨等人也頗為忌憚這些文臣,天天尋思著要把徐有貞和李賢整死。而朱祁鎮對這兩個只知道撈錢撈權的傢伙極不感冒,有一次單獨召見李賢的時候問道:“此輩干政太狠,外面奏事的都要先去拜他們的碼頭,該拿他們怎麼辦?”李賢說:“陛下只乾綱獨斷即可,何必管他們這些奴才?”朱祁鎮又說:“有一次我沒聽他們的,他們的臉色立刻就變了啊!”李賢又說:“您慢慢的制約他們的權力就行了。”

石亨

朱祁鎮覺得李賢說的很有道理,又問他:“你怎麼看奪門之變?”李賢說:“稱之為‘迎駕’就好了,怎麼能叫‘奪門’?帝位本來就是是您的,‘奪’就是說您得位不正!這件事幸虧您成功了,如果有所敗露,石亨這些人命不足惜,將把您置於何地?”朱祁鎮恍然大悟。李賢又說:“朱祁鈺當時已經沒幾天好活了,又沒有兒子,群臣遲早要表奏請您復位,何必鬧這麼大陣仗?這些傢伙又如何邀功請賞,招權納賄!《易經》有云:‘無論是開國還是繼承家業,都不能用小人’,正是這麼個說法!”朱祁鎮深以為然,命令以後再提及此事再不準提“奪門”兩字。石亨的命運也就到此為止了。而李賢則在徐有貞獲罪以後一直擔任首輔,直到明英宗去世。

奪門之變


青言論史

堂堂大明王朝,在經歷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和宣宗朱瞻基之後,已經走上了頂峰。然而這時候的皇帝是年紀輕輕但氣宇軒昂的英宗朱祁鎮。本身帝國正是欣欣向榮之際,奈何血氣方剛親征瓦剌,落得自身被俘,數萬將士命喪疆場。不過也許是真有帝王之氣護體,他又平安回來了,雖然被迫成為無權的太上皇,但起碼平安回國了。那麼之後的奪門之變到底有沒有必要呢?


我們先來看看京中的形勢,此時的皇帝是明代宗朱祁鈺,他雖然是個救火皇帝,但是趕走瓦剌之後,逐漸做皇帝做上了癮。但是他的身體著實不爭氣,按道理說他只要熬死這個太上皇就穩穩的了,可惜他的身體實在太差勁了。那麼身體差勁沒關係啊,還有兒子啊。以前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已經被他的兒子朱見濟取代,雖然自己身體不行奈何兒子續上也是一樣的。


不過壞就壞在兒子也不爭氣,後來給沒了。加上自己身體也不行,再也生不出兒子了。所以代宗就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就是合法繼承人只有英宗一人可以選擇了。明明自己好不容易坐上皇帝的寶座,現在卻要眼睜睜的拱手相讓著實捨不得,但是也確實沒辦法。


再說說英宗,壓根兒也就沒必要奪門之變了。代宗馬上駕崩,代宗兒子已經沒了,能找出來的繼承人除了自己就是自己的兒子朱見深。總不可能因為不想讓英宗即位就去找藩王的兒子們過繼吧,這大臣也不會答應,畢竟又不是沒有繼承人了。而即使這樣英宗還要奪門,確實顯得多此一舉,對這個曾經拯救國家於危難的救火皇帝做的也確實是太過小氣了。


史有餘故

明朝的皇帝人人都有故事,個個都不是等閒之輩,在舊中國的各朝各代,在皇帝這個職業中,每一位都是一氣呵成把它幹完,一天都不想留給別人,可明英宗有點與眾不同,他戲劇性的梅開二度,過了兩次皇帝癮,第一次是自然繼承,第二次是別人把他扶上去的,總而言之他有那個福氣。 明英宗聽信宦官王振慫恿,御駕親征,在土木堡被韃靼部落包了餃子,明英宗被俘做了人質,忠將於謙等人一面積極加強北京保衛戰,一面擁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繼位,填補皇帝真空,國不可一日無君。韃靼部落看到明英宗這個人質已毫無用處,就把他放了,明英宗回來後,被封了個太上皇的空職,還被關了起來。明英宗這次丟臉丟大了,御駕親征本來是想爭個面子,結果做了俘虜,差點丟了江山,皇帝寶座也搞沒了,關就關吧,正好反省一下。


公元1457年,朱祁鈺病重不起,明英宗在支持者的策劃下發動“奪門之變”,重登寶座,開始了他的第二個任期,首先殺了于謙等人,接著廢明代宗為王。其實這次的“多門之變”真沒必要,明代宗朱祁鈺行將作古,他唯一的兒子已夭折了,他的父親就只生了他們弟兄倆,按照明朝祖制的帝位排序,朱祁鈺死後,皇帝寶座非他莫屬,讓他們來請自己回去當皇帝,那該多有面子,明英宗真沒腦子,只會聽小人讒言,反而落得皇位是發動政變搶來的,大逆不道。


明英宗的一生起起伏伏,兩度稱帝,寵信過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好事做盡,壞事做絕,他們弟兄倆爭來爭去,江山沒丟,最大的遺憾是于謙等人,于謙等一大批忠臣良將關鍵時候力挽狂瀾,挽救了明王朝,反而成了他們爭權奪利的犧牲品,帝王的功成名就是無數白骨的哀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