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90後與二手老雅閣的故事

這是一個90後與二手老雅閣的故事

這是一個90後與二手老雅閣的故事

一臺十五年的老車裡冒出一張90後的臉,說不違和是假的,能想到最合理的解釋,便是窮。玩老車的人不少,而我只是一個買老車的人,改避震、調傾角、加頂吧這些統統和我八竿子打不著,但這並不妨礙我享受獨佔它的時光。下班後,把它從鮮有人知的低價停車場開出來,趁今天沒有霧霾把窗打開,在高架環路上直視夕陽,聽一首張國榮的《當年情》,那種感覺應該比睡到自然醒更滿足一些。

這是一個90後與二手老雅閣的故事

買車前我一直坐地鐵上班,地鐵站離公司兩公里的距離造就了我每天都得和共享單車打交道。在我看來共享單車就像榴蓮,有的人愛不釋手,有的人巴不得把它們都丟到珠江裡,我顯然是後者。壞鎖沒氣掉鏈子,人多車少全靠搶。可為了不遲到被扣錢,我還是會每天準時把屁股坐到那個擱蛋的三角座椅上。直到同事小曹用一萬多買了臺二手千里馬,看他進入千里馬體內露出發情馬伕的獨有笑容,我才有了“我行我也上”的想法,決定買一臺二手車。

這是一個90後與二手老雅閣的故事

在廣州,捏著卡里僅有的那點錢去二手車市場晃悠,除了日本車我沒有更好的選擇,省心,保值。重點是必須挑一臺老到有代溝的車,路上半年見不到,撞一臺少一臺那種,這樣勉強能營造出一種沒落貴族的感覺,讓人覺得你是個有故事的人。挑車的時候除了排除事故,嚴重的“素車癖”驅使我拒絕內飾有任何後天痕跡,不能改碟機,不能有香水座的貼痕,全車真皮必須是原裝的,前後忙活了一個多月,才找到這臺從頭綠到尾的極品雅閣。

這是一個90後與二手老雅閣的故事

這是一個90後與二手老雅閣的故事

或許因為從小就看著香港電視節目下飯,我印象中的日本老車都特別有“港味”,這臺六代雅閣則恰好相反,它是我認知中最有“廣味”的車——它是第一臺在車身印上中文的日本車,而且不是如今的“廣汽本田”,是“廣州HONDA”。母親的一位朋友當年也有這臺雅閣,偶爾跟著大人們去廣州酒家喝早茶,我都不忘溜出去停車場多看車子兩眼,在童年記憶裡它美的程度起碼能去到邱淑貞的級別。兩萬塊就把當年女神帶回家,簡直是世紀大促銷。

這是一個90後與二手老雅閣的故事

為了讓雅閣找回年輕的感覺,我沒少往它身上氪金,到手後更換了的東西有:原廠避震×4,各種墊膠和球頭,後輪軸承,四條新輪胎,後上可調擺臂×2,VTEC閥,啟動馬達,張緊輪+正時皮帶,空調、發電機皮帶,節氣門修復,缸蓋重新封膠,火花塞×4,1處鈑金修復和2處噴漆,門鎖馬達×2,機油,機油濾,汽油濾,空氣濾,變速箱油(用循環機更換),四輪定位,腳墊,打蠟,全車內飾精洗,還有工時費亂七八糟的……

這是一個90後與二手老雅閣的故事

所幸這老傢伙在沒做任何手腳的情況下,尾氣年審居然能順利pass,也不枉本宮那些吃饅頭的日子,不然找黃牛的錢得讓我生啃蘿蔔了。買車兩萬,修車兩萬,有人說我傻,我倒以為用四萬買了一臺近乎全新的經典好車,很值。

這是一個90後與二手老雅閣的故事

Jeremy▪Clarkson曾經說過:“如果汽車不能讓你在每次上車時感到興奮,那它就只是個交通工具而已。如果你的汽車只是個工具,那你不妨去搭公交車。”我一向主張把情感賦予到車上,因為在經歷過百年發展後,汽車已經成為一種極為複雜的器物,而我相信越是複雜的東西,越是具有人性,人如此,車亦是。

這是一個90後與二手老雅閣的故事

對這臺雅閣感情,“愛”應該目前是說不上的,因為心裡最重要的位置屬於那臺跟了我家二十多年的皇冠,它陪我走過的路更長,為我付出的也更多。和雅閣相處是一種更安心自在的感覺,它有缺點,變速箱1擋換2擋時總要踹你一腳,隔音效果大約跟保鮮膜差不多;我也有缺點,工作兩年肥了快30斤,經常因為太懶大半個月都不洗一次車。好在我們互相都不嫌棄,我不是它的第一位主人,它也不會是我的最後一臺車,不需要任何誓言和契約,就這樣一直在對方能看得到自己的地方。如果非要下一個定義的話,它就像電影《甜蜜蜜》裡面黎小軍踩的那臺單車,前面載著自己,後面載著快樂。

這是一個90後與二手老雅閣的故事

那種快樂,比鄧麗君的歌聲還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