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coin徐明星發飆:1500個比特幣可忽略不計,但必定全力追債!

OKcoin徐明星發飆:1500個比特幣可忽略不計,但必定全力追債!

歡迎大家收看新一期《撕逼的生活之明星討債路》,上集我們說到,6月20日早上,OKcoin交易所創始人徐明星自己終於按捺不住肚子裡的怒火,向幣圈李豐(非IDG李豐,英文名Frank Lee)討債1500枚比特幣,全程吐糟無尿點。這位“李豐”回應,徐當時是拿1500個比特幣投資了MGD項目,現在項目還沒上線,徐卻反悔了,想要回去,自己不同意他卻撕破臉皮!

好一個幣圈羅生門。冰冰和崔永元的“大小合同”糾紛還沒落幕,這邊1500枚比特幣“真假難辨借款合同”案又浮出水面。秉持著科學求真精神,本集為大家刨根問底幣圈“明星討債路”。今日夏至,歡迎買上冰鎮肥宅水,跟著我們一起來吃個大瓜。

OKcoin徐明星發飆:1500個比特幣可忽略不計,但必定全力追債!

6月20日,徐明星大佬自己怒發朋友圈:“幣圈李豐(非IDG李豐),英文FrankLee ,在危難之際,找了我一個校友胡志彬擔保,向本人個人借款1500個比特幣(約6446萬元),逾期很久,多次溝通不還,現在直接玩失聯。有合同為證,籤合同時還錄有視頻。”

導演我的內心OS:唷?現在借錢的都是大爺了?明星大佬那麼突然一言不合就追債?是私人恩怨還是交易所資金週轉不過來要回籠資金了?不過基於什麼原因,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個BTC,要是真借出去,肯定得拿回來,多少專家說年底會漲呀!現在幣價低,趕緊拿回來!

那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畢竟“用戶喝敵敵畏威脅”、“爆倉用戶跳樓維權”之類的爆炸性事件在這個幣圈大明星身上屢見不鮮。這次是造謠蹭熱度嗎?(畢竟OKcoin最近的風頭都被OKex和Fcoin給搶走了,把自己炒作炒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徐明星今日(21日)卻給大家發來了合同——“我有真憑實據”。

OKcoin徐明星發飆:1500個比特幣可忽略不計,但必定全力追債!

徐明星說,“這是農夫與蛇的現實版,我從未見過如此無恥的人渣。據說此人在硅谷住幾百萬美金的豪宅,投項目一出手就6000ETH。雖然現在欠錢的都是大爺,1500比特幣對本人可以忽略不計,本人將不惜一切代價加入討債大軍!”

OKcoin徐明星發飆:1500個比特幣可忽略不計,但必定全力追債!

為了追債,明星大佬使出渾身解數,以下是他可能採取的討債措施:

1、公佈借款合同;(√)

2、中美兩地法院起訴,申請財產保全,凍結其所有股份;

3、請各界催債人士幫忙;

4、如果有其他朋友欠李豐錢或者接受李豐投資,歡迎找我債務股權轉移。

最後,明星大佬還補充一句:“此事純屬本人私事,與OK集團無關。”

目前,明星已經完美走出討債第一步,第三點提到的“請各界催債人士幫忙”最為引人遐思……希望不是像之前敵敵畏和跳樓一樣的激進把戲吧?畢竟,他是個3月份還嚷嚷“未來隨時準備捐給國家”的正直boy。(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gif)

現在把鏡頭轉向這份合同的債務人——幣圈李豐。作為本大瓜的男主角之一,他絕對不可能任由徐明星在那邊詆譭自己。有媒體曝出,這位幣圈李豐是MGD項目(曾名MLGB,中文名馬勒戈幣)創始人,1500BTC是徐明星投資MGD的錢,李豐並無借款。

OKcoin徐明星發飆:1500個比特幣可忽略不計,但必定全力追債!

到現在,這宗討債案還停留在徐明星自說自話的階段,不過看就徐明星的身家來看,他應該不至於捏造子虛烏有的借款合同。似乎是MGD實力蹭了一波熱度,又自己出來闢謠。

明星最近除了討債,引人注目的還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疑似copy交易所Fcoin的“交易即挖礦”的模式,後者憑藉著這一交易所新模式一度將自己的平臺幣FT(人稱飯桶)幣價翻一番。

6月19日,OKEx正式啟動數字資產交易所開放共贏計劃,參與該計劃的成員將成為“OK夥伴”。(誒,這聽起來怎麼那麼像“火幣全球生態火伴”?)首期開放共贏計劃的“OK夥伴”,OKEx將向其提供開放交易所服務。共贏計劃將支持每家交易所運營方發行平臺幣,每家交易所平臺幣的51%為“挖礦部分”,49%為“發行部分”(其中25%由運營團隊支配,24%將分配給OKB持有者)。每家交易所的挖礦部分通過“交易即挖礦”的模式獎勵給交易用戶,每日發放。

OKcoin徐明星發飆:1500個比特幣可忽略不計,但必定全力追債!

導演我內心OS:這哪個模式好學哪個是沒錯,但是跟著那麼緊是不是會給用戶一種你缺乏創新的感覺呢?學習得(děi)得(dé)法,蹭熱度同樣的道理。不能人家FCoin“交易即挖礦”,你就“交易即挖礦”吧?Fcoin“被”上了電視了後,明星大佬就曝出借款合同了?既然是私人恩怨,為什麼搬上臺面上說呢?

幣安大佬趙長鵬對於這種新型的“交易即挖礦”的模式,並不支持,相反,他表示“而持有分紅的平臺幣是個看誰先拋得快的遊戲”,“交易挖礦”不但是變相ICO,而且是高價ICO。

哎,最近各種所/各個所的大佬動態那麼多——推出各種指數產品、探索新型交易方式、設立生態基金……這讓導演我想起去年九四的時候,要是所所相爭,會不會接著“鷸蚌相爭”,然後監管得利,最後“中國沒有所”呢?

機智的你對於本輪討債大戲和交易所互掐有什麼新鮮有趣的想法?請在下方留言或入群辯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