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coin徐明星发飙:1500个比特币可忽略不计,但必定全力追债!

OKcoin徐明星发飙:1500个比特币可忽略不计,但必定全力追债!

欢迎大家收看新一期《撕逼的生活之明星讨债路》,上集我们说到,6月20日早上,OKcoin交易所创始人徐明星自己终于按捺不住肚子里的怒火,向币圈李丰(非IDG李丰,英文名Frank Lee)讨债1500枚比特币,全程吐糟无尿点。这位“李丰”回应,徐当时是拿1500个比特币投资了MGD项目,现在项目还没上线,徐却反悔了,想要回去,自己不同意他却撕破脸皮!

好一个币圈罗生门。冰冰和崔永元的“大小合同”纠纷还没落幕,这边1500枚比特币“真假难辨借款合同”案又浮出水面。秉持着科学求真精神,本集为大家刨根问底币圈“明星讨债路”。今日夏至,欢迎买上冰镇肥宅水,跟着我们一起来吃个大瓜。

OKcoin徐明星发飙:1500个比特币可忽略不计,但必定全力追债!

6月20日,徐明星大佬自己怒发朋友圈:“币圈李丰(非IDG李丰),英文FrankLee ,在危难之际,找了我一个校友胡志彬担保,向本人个人借款1500个比特币(约6446万元),逾期很久,多次沟通不还,现在直接玩失联。有合同为证,签合同时还录有视频。”

导演我的内心OS:唷?现在借钱的都是大爷了?明星大佬那么突然一言不合就追债?是私人恩怨还是交易所资金周转不过来要回笼资金了?不过基于什么原因,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个BTC,要是真借出去,肯定得拿回来,多少专家说年底会涨呀!现在币价低,赶紧拿回来!

那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毕竟“用户喝敌敌畏威胁”、“爆仓用户跳楼维权”之类的爆炸性事件在这个币圈大明星身上屡见不鲜。这次是造谣蹭热度吗?(毕竟OKcoin最近的风头都被OKex和Fcoin给抢走了,把自己炒作炒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徐明星今日(21日)却给大家发来了合同——“我有真凭实据”。

OKcoin徐明星发飙:1500个比特币可忽略不计,但必定全力追债!

徐明星说,“这是农夫与蛇的现实版,我从未见过如此无耻的人渣。据说此人在硅谷住几百万美金的豪宅,投项目一出手就6000ETH。虽然现在欠钱的都是大爷,1500比特币对本人可以忽略不计,本人将不惜一切代价加入讨债大军!”

OKcoin徐明星发飙:1500个比特币可忽略不计,但必定全力追债!

为了追债,明星大佬使出浑身解数,以下是他可能采取的讨债措施:

1、公布借款合同;(√)

2、中美两地法院起诉,申请财产保全,冻结其所有股份;

3、请各界催债人士帮忙;

4、如果有其他朋友欠李丰钱或者接受李丰投资,欢迎找我债务股权转移。

最后,明星大佬还补充一句:“此事纯属本人私事,与OK集团无关。”

目前,明星已经完美走出讨债第一步,第三点提到的“请各界催债人士帮忙”最为引人遐思……希望不是像之前敌敌畏和跳楼一样的激进把戏吧?毕竟,他是个3月份还嚷嚷“未来随时准备捐给国家”的正直boy。(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gif)

现在把镜头转向这份合同的债务人——币圈李丰。作为本大瓜的男主角之一,他绝对不可能任由徐明星在那边诋毁自己。有媒体曝出,这位币圈李丰是MGD项目(曾名MLGB,中文名马勒戈币)创始人,1500BTC是徐明星投资MGD的钱,李丰并无借款。

OKcoin徐明星发飙:1500个比特币可忽略不计,但必定全力追债!

到现在,这宗讨债案还停留在徐明星自说自话的阶段,不过看就徐明星的身家来看,他应该不至于捏造子虚乌有的借款合同。似乎是MGD实力蹭了一波热度,又自己出来辟谣。

明星最近除了讨债,引人注目的还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疑似copy交易所Fcoin的“交易即挖矿”的模式,后者凭借着这一交易所新模式一度将自己的平台币FT(人称饭桶)币价翻一番。

6月19日,OKEx正式启动数字资产交易所开放共赢计划,参与该计划的成员将成为“OK伙伴”。(诶,这听起来怎么那么像“火币全球生态火伴”?)首期开放共赢计划的“OK伙伴”,OKEx将向其提供开放交易所服务。共赢计划将支持每家交易所运营方发行平台币,每家交易所平台币的51%为“挖矿部分”,49%为“发行部分”(其中25%由运营团队支配,24%将分配给OKB持有者)。每家交易所的挖矿部分通过“交易即挖矿”的模式奖励给交易用户,每日发放。

OKcoin徐明星发飙:1500个比特币可忽略不计,但必定全力追债!

导演我内心OS:这哪个模式好学哪个是没错,但是跟着那么紧是不是会给用户一种你缺乏创新的感觉呢?学习得(děi)得(dé)法,蹭热度同样的道理。不能人家FCoin“交易即挖矿”,你就“交易即挖矿”吧?Fcoin“被”上了电视了后,明星大佬就曝出借款合同了?既然是私人恩怨,为什么搬上台面上说呢?

币安大佬赵长鹏对于这种新型的“交易即挖矿”的模式,并不支持,相反,他表示“而持有分红的平台币是个看谁先抛得快的游戏”,“交易挖矿”不但是变相ICO,而且是高价ICO。

哎,最近各种所/各个所的大佬动态那么多——推出各种指数产品、探索新型交易方式、设立生态基金……这让导演我想起去年九四的时候,要是所所相争,会不会接着“鹬蚌相争”,然后监管得利,最后“中国没有所”呢?

机智的你对于本轮讨债大戏和交易所互掐有什么新鲜有趣的想法?请在下方留言或入群辩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