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历史上有些新的大统一的王朝却很短命呢?

谌海飞

很多人都说只有秦隋二朝是短命的大一统王朝,实际上晋朝也是一个短命的大一统王朝,因为从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天下,到316年“五胡乱华”造成西晋灭亡,也不过短短40多年。东晋?既不大一统,也和西晋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对旧王朝的延续甚至不如南宋和北宋。

所以个人建议中国的古代史最好跳脱教科书给我们灌输的定式思维,对从秦开始至清结束的“封建社会”时期进行细化,同时把世界史和中国史进行比对,你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观点。

首先我们把秦至清的历史以唐为节点一分为二,你会发现唐之前的中国历史除了汉朝实现了长达数百年的大一统王朝,其他时间中国基本上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而唐之后的中国除了907-960年的五代十国时期,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各个朝代于南北宋对峙时期,基本上都是处于一个大一统时期。所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并不尽准确。

其次从横向的世界历史来看,世界各国基本上都经历过“分裂”-“统一”-“分裂”的过程。欧洲从伯罗奔尼撒-提洛时期的城邦分裂,到古罗马时期的大一统,再到后来直到今日的分裂(除了查理大帝曾短暂的统一一下欧洲,但是很快又分裂了);日本从古墓时期的邪马台部落联盟割据,到4世纪以大和为中心的统一,再到幕府时期名统一实割据的分裂,都没有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分裂?中国又是如何摆脱了这一宿命,实现了唐宋元明清这千余年的大一统呢?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地区都有每一个地区的不同之处,在咨询高度发达,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地区与地区之间尚有巨大的差异,何况古代?即便是到了唐朝,广东地区基本上还是和中原是两个文明层次,广西更几乎还是氏族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的状况。位于中原,高高在上的中央王朝,如何能制定出适合百越的地方政策?你硬用中原王朝的政策标准去管理百越,不出毛病才是有鬼。举个例子,逼迫陈胜吴广起义的一个政策就是如果徭役不按时报道,则要处死。这是在秦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存在的政策,为何统一之前这样的政策可以让秦横扫六合,统一之后却会逼的下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过去秦算是六国最大,但徭役基本还本还是秦腹地的百姓在服,从咸阳赶到潼关,规定的时间绰绰有余。可从楚地赶到燕地?怕是就很有压力了吧?2,过去的徭役为什么没有激起民怨?因为古人没有家国意识,有的只是“故土意识”。建设家乡保卫家乡?抛头颅洒热血没有问题,所以燕赵修长城,秦修郑国渠都江堰都没有激起民愤?可你让齐人去蜀地修一条他祖宗十八代都喝不上几年一口气的水渠?让楚人去防御他连听都没听说过的胡虏?人家不牢骚满腹才怪……

那么这一时期的汉朝和罗马帝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罗马帝国我们稍后再说,我们先看汉朝。除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控制和“收天下之兵聚于咸阳”这种秦就在用的老办法。汉王朝实际上并没有彻底消除“割据”的根底。汉高祖实行的是郡县制加分封制的模式。但八王之乱后,推恩制的实行极大的削弱了分封的效果。到了汉武帝时这一问题极大的严重化,因此汉武帝之后中央财政出现了严重困难。等到东汉建立,汉光武帝只得再次分封,分封的结果就是割据……

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大一统的集权和分封这一天平的两端很难平衡呢?其实实质的原因还是权力的平衡。也就是士族与庶族的矛盾,士族手握权力,且权力世袭,久而久之必然造成阶层内部的腐化,诞生出来“何不食肉糜”的蠢货。庶族没有权力保证,他们一方面寻求权力保护自己的财产,一方面只能不断的在士族倾轧下和他们斗智斗勇,就活力而言远胜那些“天龙人”。久而久之他们必然会去和那些割据军阀勾结图谋逆反,从而使自己也变成士族。这一点读过三国演义和隋唐演义的人一定深有体会。各个军头为了争夺天下,根本不管你的门第。

那么罗马帝国和隋唐之后的中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罗马帝国虽然也是公民制,但同雅典不同,罗马的公民是个开放式的,就算你是高卢人甚至日耳曼蛮族,只要你归顺并对帝国做出贡献,你一样可以成为公民,甚至进入元老院。这在凯撒时期就存在的政策帮助罗马帝国的地方豪强完全可以不甩贵族元老院的脸色,也使得罗马帝国的公民兵战斗力在欧洲所向披靡。

可是211年继位奥古斯都的卡拉卡拉推动了所谓安扥尼努斯敕令(Constitutio Antoniniana),所有 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人将被给予完整的罗马 公民权。瞬间本需要英勇作战或无双谋略才能被赋予的公民权变得一文不值,罗马人的自豪感也瞬间荡然无存。公民兵战斗力一落千丈,帝国的安全必须依赖雇佣兵。地方豪强虽然获得了法律人和罗马贵族们一样的地位,但也失去了向上晋升的阶梯。在几任皇帝垂死挣扎一般的努力后,帝国就崩塌了……

而我们中国在隋朝时出现了一个新的制度,就是科举制,这一制度虽然在我们教科书上被贬低,但其实我们生活中依然存在这各式各样的“科举制”。这一制度虽然没能让隋长命(隋的短命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隋炀帝贸然迁都远离了自己士族的腹地,而科举的威力还未来得及展现)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制度在选拔人才,而不是罗马那种皇帝赋予的公民权。因此即便考不上,底层也很难怨恨具体的哪一个士族。

这种说法固然不能解释每一个朝代的兴亡,但为什么我们中国跳脱了分裂的怪圈,成为唯一一个现存至今的统一的国家重要的原因。





Domybest157079748

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王朝,它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度量衡等等,建立相对健全的法制,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秦朝的制度是从秦国向秦朝复制的,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没有适应当时的国情,主要有几点,第一个那就是国家变得越来越大,有很多地方事物中央已经无力触及了,郡县制还没有深入人心。第二个就是秦国的制度是一套类似于前苏联一样的军工制度,就是整体国家偏向战争模式,全民好武,而国家已经统一,这个制度就非常不适合了。第三个就是徭役制度没有健全,还是老的制度,使得全国上下劳役繁重,百姓怨声载道。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改革过于激进,触到了老得六国贵族集团的利益

晋朝是在三国的魏国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司马炎代魏之后统一了全国,应该说晋朝这个王朝,相对来说,他是比较可惜的,因为有好多改革,类似于官制的改革,比如九品中正制,都在曹魏时代已经改革过了,留下的是现成的王朝制度,虽然这套制度在我们后人眼里不咋滴,但是至少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至少他为晋朝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就是这样,晋武帝司马炎骄奢淫逸,整个王朝趋向贪腐奢靡,以比富为荣,可以说风气败坏到极点,然后又选了个傻子当皇帝,这样子的王朝焉能不凉?所以晋朝很快就完蛋,但是他的完蛋,同秦朝和隋朝意义相差很大,因为他没有推进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也不是为改革做出牺牲的,他的败亡完全是自食恶果

隋朝是最后一个短命的大一统王朝,他对中国的文化,历史,改革,版图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在隋朝短短的十七年里,开科举,征朝鲜,通航京杭大运河,改革三省六部制,完善府兵制,并且对北部边境也是战抚相结合,他的短命,并不是杨广自身的错,应该说他其实是想做一个好皇帝的,但是他步子迈的太大,什么事都想一蹴而就,一气呵成,那就出现了问题,就是百姓们承受不起这样的压力,一个国家的承受力是有限的,不能一直叠加大工程,要适时推进,所以我总结了一下,隋炀帝和汉武帝两个人很相似,但是他们结果不同,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差距就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五十年,如果隋炀帝之前有文景之治的五十年,让大家修养身息,让大家稳定如常,那么他在上马工程,可能就不会这么快激起民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在改革的时候,没有顾及隋朝的根本,关陇集团的核心利益,致使关陇集团最后弃他而去,选择李唐作为他们新的利益代言人,这是改革过于激进的问题

综上所述,经过战乱,之后大家都有一种投机心理,想着能不能通过机会,从平民变成皇帝,所以这时候的社会没有人心思安,是不稳定的,这个时候,不能采取过于激进的方式进行改革,要缓步推进,在改革的同时,要时刻注意百姓的压力,不能一蹴而就,其实大家同时也会发现,在秦朝和隋朝以后得大一统王朝,汉唐就非常的强大,汉依秦制,唐承隋制,只是掌握权利的家族换了一个,所以,有时候,确实,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或者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逐梦星辰丶

短命的大一统就是秦和隋了。我个人觉得在大一统后,最重要的是休养生息,大一统前肯定是战乱不断,人民在经过苦难的战乱后,都期盼着安定的生活,一般来说大一统后的一段时间内是王朝最有活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是最容易出现盛世气象的,从皇帝到官员,都是经过筛选下来的,能力强,对前朝的灭亡的教训也是历历在目,引以为鉴,人民也是要求低,求安定,求发展,团结友善。秦和隋的问题就是统一后不求安定,不是大兴土木就是劳师远征,想要毕全功于一世,这两个皇帝都是精力旺盛,能力强,想要把子子孙孙的事都提前做完了,可是不体恤下面的人,只是把百姓当做牛羊牧之,下面的百姓想着战打完了,可以老婆孩子热炕头了,没想到又是没完没了的劳役和战争。人民就像弹簧,压迫越大反抗越强,统一后本该好好松一松的,结果皇帝以为自己厉害,还要再压一压,结果就玩崩了。


有个卖衣服的人

只有秦朝和隋朝,主要原因是对外扩张和内部工程建设过度使用民力,老百姓不堪重负,被逼造反,失民心者失天下。正如唐太宗所说"民,水也;君,舟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诚可畏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