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功劳最大的五个人,为什么只有他得善终!

玄武门之变,五个人功劳最大。分别是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侯君集,这五位都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终一人问斩,一人赐死自缢,三人善终。分别来看一下各自结局:


“玄武门之变”功劳最大的五个人,为什么只有他得善终!​ 1.房玄龄(579~648.8.18):626年玄武门事变成功后,房玄龄作为首谋之人,与其他四人晋封邢国公。太宗给他的评语是:“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房玄龄任职中书令,精通典制政令,简政减吏,修订律令,删减苛酷刑法。629年改封魏国公、尚书左仆射,低调谦恭、任人唯贤。之后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封梁国公、司空、太子太师。因善谋划,与杜如晦并称“房谋杜断”。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当场册封房玄龄两个儿子,使其在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房玄龄病逝,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后因次子房遗爱与高阳公主被指谋反,清出太庙停止配享。

“玄武门之变”功劳最大的五个人,为什么只有他得善终!​2.杜如晦(585~630)宣武门事变之后,杜如晦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后迁兵部尚书。李世民对他的评语是:“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李世民当政,先后册封其为蔡国公、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和房玄龄共同佐理朝政。被誉为“良相”。629年抱病辞职,待遇仍旧不变。李世民多次派遣太医施治。杜如晦死时年仅46岁,李世民大哭,三天不能处理朝政。转封杜如晦为莱国公。有一天太宗吃到一种味道鲜美的瓜,想起了杜如晦,吃到一半让人将瓜摆放到杜的灵位前祭奠。后来赏房玄龄黄银带,又想起杜如晦,让房携带黄金带送往杜的墓前。杜如晦去世一周年,太宗派人到他府上慰问其妻子儿女,他的封地官府及僚属保留完整原封不动。《旧唐书》讲:像杜如晦这样,“终始恩遇,未之有焉。”自始至终受到皇帝恩遇的人,从没见过。

“玄武门之变”功劳最大的五个人,为什么只有他得善终!​3.尉迟敬德(585~658.12.26):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时救下险被李元吉杀死的李世民。627年,拜右武侯大将军,赐吴国公。之后改封鄂国公,任鄜县都督。尉迟恭性情憨直,居功自傲,经常当面讥讽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甚至在宫廷厉言争辩,和这些人的关系逐渐恶化。此后,尉迟恭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晚年自得其乐,谢绝宾朋。于显庆三年(658年)去世,唐高宗为其废朝三日,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玄武门之变”功劳最大的五个人,为什么只有他得善终!​4.长孙无忌(594~659):贞观年间,被议定功臣第一,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深受太宗礼遇,能够出入太宗卧室。649年,唐太宗病逝于行宫翠微宫,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长孙无忌擅权专政,653年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谋反案,借机诛杀素有名望的吴王李恪,李恪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因与长孙无忌不和,也被流放岭南。长孙无忌因不支持武则天立后被其忌恨,被许敬宗诬告谋反夺官流徙,在黔州被逼自缢。

“玄武门之变”功劳最大的五个人,为什么只有他得善终!​5.侯君集(?~643)626年,李建成拉拢尉迟恭不成,尉迟恭与侯君集劝谏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李世民即位后,封侯君集为左卫将军、潞国公。638年官拜吏部尚书、光禄大夫,侯君集出身行伍,学识浅薄,获得高官厚禄以后开始读书学习,参与官员的选拔,定制考核题目。侯君集出为武将征伐,入为大夫参与朝政,一时间享有美誉。他讨吐谷浑、灭高昌,再立新功。特别是讨高昌王,完胜,却因战后贪财物珍宝而下狱。“君集自以有功于西域,而以贪冒被囚,志殊怏怏。”内心压抑。643年,太子李承乾多次邀侯君集到东宫密谋谋反,事发被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