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碰撞

中国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碰撞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进程中,自从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确立,同时它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张力。茶始于秦盛于唐,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形成,儒家思想贯穿始终。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其来源脱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其组成部分主要由儒释道三家构成。其中,儒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统治阶级的主流文化意识,亦是茶文化的主体。细观儒家思想之精义,在中国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均有体现。

儒家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并从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把“中庸”和“仁礼”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通过饮茶可以自省、省人,以此来加强彼此理解,促进和谐。中国传统茶文化,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饮等一整套茶事活动中,无不渗透着和的思想。

中国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碰撞

从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到西汉儒家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再经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一群儒家理学大师的完善,不仅形成了相当严密的理论系统,而且成了宋代以后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与文化,深刻地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所以,无论你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在无形地按照儒家规范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世原则。这一点,甚至于成为世界华人的一个共同特征了。

事实上,无论是在古人写的茶书中,还是在有据可考的古人茶事活动中,都具有鲜明的儒家思想文化特征。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特点的第一部茶论,也许要数北宋皇帝赵徽宗所著的《大观茶论》了。

开篇就明确提出:”至若茶之为物,擅瓯越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至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这就一下子把茶事活动提升到高雅层次上去了,大有非高雅之士,不能欣赏茶的佳处之感。

中国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碰撞

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儒家入世精神让茶具有世俗化。作为中国茶道基本载体的茶,本身就是非常世俗的。神农氏发现茶,原意是为了解毒救人。而后则成了与油盐柴米酱醋并列的开门七件事,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一种相当重要的角色。待人接物,解困去乏,消食减肥,保健休闲等等。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

中庸既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也是一个具体的为人处世行为准则。所谓中庸,按儒家创始人孔子自己的解释就是“不偏不倚”“执其两端而折之”。后来有许多学者也都作了更加详细的解释,但要旨均不离此。将其作为处世为人的指导原则,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要公正,平和,谦恭,以理服人,以礼待人,留有余地;等等。

茶事活动要取得完满结果,关键在于把握准确的“度”。现在公认的中国最早茶书唐代陆羽《茶经》,虽说主要是对茶事的具体记录,没有明确涉及茶道,但也体现了许多严格把握茶事的“度”的观念。例如论采茶“有雨不采,睛有云不采”;论评茶“茶之否,存于口诀”;论煮茶“慎勿……使凉炎不匀”;论沸水,一沸不用,三沸太老,而取二沸恰恰相好,等等。而恰到好处的“度”,就是中庸的基本内涵之一。 

中国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碰撞

茶生于山野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饮之可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茶的特性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契合,儒家学说认为茶可以养廉,赋予茶以清廉、高洁的品性。以茶交友,以茶雅志,以茶助廉之风一直贯穿中国传统茶文化之中。

中国向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每个角落,儒家通过礼制来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目的。儒家思想溶入茶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茶礼的形成。茶礼表达了仁爱、敬意、友谊和秩序。“以茶代酒”和“客来敬茶”等民俗文化都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