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国人的传承,欧洲人的享受!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文化,不光是传承诸如古人文章、诗词之类的纯文化,也要传承生活文化诸如中医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等等,其中茶文化就是最重要的文化。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普书》卷92《文苑传.伏滔》说炎帝出于“黔中之地”,炎帝又号“连山氏”,炎帝出生于华阳之“常羊山”,而湖南会同县内的确有连山,连山境内有常羊山,与连山一山之隔的马鞍乡境内有“神农山”和“神农庙”,连山至今还完整保存一个“茶亭庵”——炎帝发明了“茶饮”,因此,炎帝乃中华茶文化的鼻祖。
  • 茶文化,中国人的传承,欧洲人的享受!

  • 中华茶文化,它不光在中国得以发扬光大,而且在国外也得以源远流长,特别是中东、欧洲,中国茶文化更得到他们的传承、欣赏、喜爱、享受……传承茶文化,当然,最关键的,肯定离不开茶文化的载体——茶壶。说起茶壶,特别是紫砂壶,在紫砂壶的“圣地”江苏宜兴,美妙的传说、动人的轶事,可谓数不胜数;因此,只要是“茶文化”的瘾君子,无不钟爱宜兴上品紫砂壶!然而,很多紫砂壶瘾君子们,拿着上品的紫砂壶,却不知怎么养壶!在此,介绍一些养壶方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 一、如何识别紫砂壶
  • 要想养好紫砂壶,必须要学会如何识别真假紫砂壶。首先,要学会甄别劣质紫砂壶,只有把劣质紫砂壶排除之后,才能购买到真正的紫砂壶。
  • 1、劣质紫砂壶的识别:
  • 紫砂壶现在市场上的仿制品可以分为:代工/学徒壶、拉坯壶、灌浆壶、化工壶四种货。
  • (1)代工/学徒壶:代工/学徒壶,并不具备很高的收藏和使用价值,代工壶就是模仿知名老师的印章,制作而成;学徒壶则是学习制作紫砂壶的徒弟用很差的泥料做出来的紫砂壶。他们属于紫砂壶但并不是真正的紫砂壶。
  • (2)拉坯壶:拉坯壶是用制作陶瓷的方法,用手拉坯方式制成的“紫砂壶”,但是紫砂泥料的黏性并不足以支撑拉坯的向心力,所以这类壶大多是稍微掺入了点紫砂,或者采用的是紫陶。并不属于紫砂壶系列。
  • (3)灌浆壶:采用模具灌浆的方法,大批量的制作出“紫砂壶”,这类紫砂壶失去了手工制作的神韵,做工粗糙,市场滥泛!戏称“死紫砂”。
  • ①灌浆壶和模具壶的区分方法:灌浆壶:使用的泥料目数很细,无颗粒成分,其加工方式是:把泥料放在球筒里面打48个小时,变成很细的“浆”,还要掺入较多的玻璃水成分。然后再把浆灌到开好的模具里面,等1-2分钟后,把模型拿掉,放置晾干,再烧制而成。模具壶:一般来说含有较多手工的成分在里面。简单来说,模具壶的嘴、把、身筒等,用模具成型,而其它各部位的相接、装饰和明针都要工手很细心的手工完成。
  • ②如何鉴别灌浆壶:只要仔细观察一下手里的壶,您就会发现各种端倪。灌浆壶,因为原料是泥浆,所以截面上看起来会非常细腻,没有什么砂质感,手指滑过感觉有点腻。同时因为灌浆壶是非紫砂陶土采用紫砂烧制方法制作的,所以一般来说都会显得很粗糙;不是紫砂,想精致也精致不起来。
  • ③灌浆壶的外表看起来亮而无华,干涩刺手,反光厉害,好像是塑料的感觉,很不自然,即使刷了紫砂泥浆也无法掩饰。在壶的细节上,水平也普遍比较低,因为没有紫砂艺人愿意把精力和技艺浪费在这种赝品上,而且灌浆壶一般也是批量生产、批量销售的,缺乏单人细作的功夫。
  • ④灌浆是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将含有石蜡的泥浆加热注入石膏模中,冷却后将石膏模脱开,便可得到壶坯,经镶嘴、把并脱蜡后烧制成壶。但是由于灌浆所需“紫砂”颗粒至少要在200目左右,则使“紫砂壶”失去了应有的透气性。
  • ⑤灌浆壶质轻、壁薄、易损坏。
  • ⑥灌浆壶是非紫砂陶土采用紫砂烧制方法制作的。宜兴紫砂泥料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可塑性好,容易成型,而磨成细腻的泥浆之后制作一个壶坯反而更加麻烦,因为紫砂原料黏性比较大使得这种壶坯更难以修整,于是这种工艺宣告失败。但是随着后来的工艺革新,也是由于随后的紫砂茶壶市场的复兴,“灌浆”壶再次粉墨登场,这次甚至不再用紫砂矿砂来制备泥浆,而采取了其他的一些陶土加上“水玻璃”(所谓的水玻璃就是硅酸钠的水溶液,在建筑行业种普遍用做粘合剂和补漏剂)制成。此时,不管是从原料上讲,还是从工艺上说,这种灌浆壶已经不能划为紫砂壶一类了。所以,灌浆壶并非真正的紫砂壶系列。⑦灌浆工艺特别适合于大批量的生产且成本较低,灌浆壶一个人一天可以灌300-500个。所以比较容易满足茶艺市场的要求。
  • 茶文化,中国人的传承,欧洲人的享受!

  • (4)化工壶:这是非常恶劣的紫砂仿制现象,违规在泥料中掺杂大量化学元素,使紫砂壶的颜色讨人喜欢,从而达到卖出高价的目的。
  • ①化工泥添加了一些染色用的低劣原料,其产品壶体上有闪光的点,就象点了腊一样的闪光,几十元的一般都是参杂的原材料制成,而且是量产的茶壶。化工壶的颜色鲜艳的不自然,天然紫砂壶的颜色古朴典雅、色彩非常含蓄,光泽度不高,很稳重敦实;化工壶的颜色往往有些扎眼。
  • ②化工壶的分辨:遇到一些颜色鲜艳、少见的紫砂壶,那可要当心了,即便号称名家制造,也有可能是染色壶。比如所谓墨绿颜色的紫砂泥料,其实掺了化工颜料。
  • 茶文化,中国人的传承,欧洲人的享受!

  • 2、紫砂壶的识别
  • 紫砂壶成型目前有两种基本方式,全手工成型与半手工成型(又叫模具成型,模具壶,也属于紫砂壶系列)。
  • (1) 手工紫砂壶与模具紫砂壶的区别 :
  • ①手工制壶,坯体外表形成泥层,内层相对疏松,中间砂粒聚集形成泥砂坚骨,使紫砂特有的透气性能得到很好的保留。经过烧制后,质地收缩不一,泥砂层次不齐, 外表粗粒凸现,使壶表面呈现出温润的质感和明快的光泽。壶内壁由于矿物结构疏松和砂粒堆积空隙,体现出内透外吸的本性功能,呈现出紫砂特有的性质。
  • 茶文化,中国人的传承,欧洲人的享受!

  • 而模具制作的,泥质在均衡性、同一性都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内、外壁缺乏立体性结构分层,烧成后表面失去质感效果,壶壁吸透率跌降至60%以上,紫砂特有的性能所 剩无几。最突出的表现为:使用久了,往往出现灰暗死板等现象。
  • 茶文化,中国人的传承,欧洲人的享受!
  • ②手工制壶,经反复拍打泥片成形后,在外壁进行削、刮、整的工序,而且每个工序都相当费功夫。
  • 茶文化,中国人的传承,欧洲人的享受!
  • 而模具壶制作工夫不在拍打上,基本成形后,为使泥与具吻合,工夫用在内壁上。
  • 茶文化,中国人的传承,欧洲人的享受!

  • (2)辨别手工紫砂壶与模具紫砂壶:
  • ①首先,模具做的紫砂壶内外壁打磨得比较光滑,手工做的壶要在泥凳上细细打磨,做好后内壁里会留下泥凳的木纹。
  • ② 其次,纯手工紫砂壶的底和壶壁是分开进行,但紫砂泥却是同一时间调制的,这种时间差造成壶在经过火烧后,会在壶底形成一圈明显的镶嵌痕迹。如果是模具做出来的紫砂壶,在烧出来之后,后底盖衔接处没有明显的痕迹。
  • ③一般纯粹模具做的活,在壶的中间从壶嘴到壶把有一条细细的痕迹,仔细观察是可以发现的。
  • (3)纯手工紫砂壶:纯正的紫砂是不能用灌浆的(紫砂泥本身的软度是做不到灌浆的,除非是加了其他的东西),可以手拉胚和灌浆制作的茶壶不是紫砂壶。传统的紫砂壶,是用拍身桶和镶嵌身桶两种工艺形成各种形状的紫砂壶,也就是紫砂成型工艺。全手工壶乃紫砂壶中的“明星”,爱壶之人都梦寐以求。一把制作精良的全手工紫砂壶,哪怕不是大师手笔,依然能够身价百倍。
  • 全手工紫砂壶,一般都会有手工痕迹,仔细观看(“四看”),还是能有所发现。
  • 看壶身表面:全手工壶有着拍打留下的痕迹,类似于皱纹。有的壶明显一点,有的壶则需要仔细观察,但不管怎么样艺人们不会抹杀这些能证明全手工制作的痕迹。壶身的线条、弧度上不会十分完美,往往会微有起伏。
  • 看茶壶里面:有泥条的接头痕迹,身筒的泥门比较松,有泥凳的木纹痕迹,还会有一定的皱褶,(这点很重要,别的有可能会作假,但皱褶却假不了)有的盖有作者的印章。
  • 看壶的外面:壶口如果是有线的,或是有坨子的,不容易看出手工痕迹;如果是上准片的,由于准片是用脂泥粘的,收缩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留有痕迹。
  • 看壶底:如果是一捺底或是有坨子的,也不容易看出手工痕迹;如果是上假底的,假底的泥片也是用脂泥粘的,收缩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留有痕迹。
  • 那些手工痕迹不能成为一种定式,它的明显程度取决于泥料特性的不同,泥料收缩大,痕迹就明显一点,泥料收缩小,痕迹就浅一点,而且制作过程中的精细程度也很重要,不能因为痕迹不明显就否认是全手工壶,要综合考虑。就像朱泥,收缩最大,表现出来的痕迹往往最多,壶身外面有时都能看出痕迹。
  • 全手工紫砂壶,还可以通过“一摸”、“一挑”、“一观”、“一听”,以辨别真假。
  • “一摸”:抚摸壶体,看有感受到没有一些细腻的小孔,天然紫砂是有细腻的气孔的。
  • “一挑”:就是挑壶盖,壶盖要密封性好的;另外还有就是尽量壶嘴、壶把在一个水平面;如果好的壶盖,还要看壶的落款。
  • “一观”:天然紫砂壶的颜色古朴典雅、色彩非常含蓄,光泽度不高,很稳重敦实。
  • “一听”:敲击声音,听壶体的回音是否悠扬。

  • 二、上品紫砂壶要素:
  • (1)一件上品紫砂壶的内涵须具备以下三个主要因素:
  • 完美的形象结构;精湛的制作技艺;优良的实用功能。
  • 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紫砂壶艺优劣的准则。
  • 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当壶扳、执握、壶的周围合缝,壶嘴出水流畅,同时也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 (2)一把好壶= 好泥料的壶 + 好的养壶方法 。

  • 三、如何开壶 ?
  • 新壶初用,不免有点土味,可用细纱布稍加磨擦,用水清洗后,放入较浓的茶叶水锅里煮沸、晾干,如此再三,即可沏茶。不论新壶、旧壶,用开水沏茶后,趁壶体表面温度较高,可用湿毛巾,或干净湿布,擦抹壶体,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体温度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如此坚持三四月后,新壶大体可发“黯然之光”。

  • 四、如何养壶一把上品紫砂壶,如不细细养护,其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大打折扣。养壶是茶事过程中的雅趣之举,其目的虽在于“器”,但主角仍是“人”。养壶即养性也。“养壶”之所以曰“养”,正是因其可“怡情养性”也。
  • 养好一把壶,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需要用壶之人有一个好的习惯,但归根到底,还是要先有一把用好泥料制作的壶,否则是养不出来的。也就是:好泥料的壶+ 好的养壶方法=一把好壶。
  • (1)茶汤养壶:在饮茶时,可把茶汤浇在紫砂壶上,这样茶汤容易被壶热蒸发,同时,也容易被壶体表面吸收;或在每天早晨清洗茶壶茶具时,用壶中的茶渣在壶体周身润擦一遍,既可擦去壶身茶垢结渣痕,又能经湿茶叶水磨,使壶体光润亮泽。在日积月累的茶汁浇洗,茶渣揩擦下,紫砂壶才会越发柔和绚丽,人称此法为“茶汤养壶”。
  • (2)日常保洁:壶的表面会积有茶迹,这就需用养壶毛笔或软毛牙刷在壶表面经常刷洗,以保持清洁。如此日擦、涤洗,壶的表面会起一层亚光,人称其为“包浆”(葆浆),这种亚光不会因高温高压冲洗而褪去,甚显高雅品位。
  • (3)养壶忌讳:有人用油手、油布在壶身揩擦而出现的光,称为“和尚光”,一经清洁剂洗涤,亮光随即褪去,露出块块垢疤,甚有破相之嫌,《阳羡名陶录》云,“而爱护垢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曰吾以宝其旧色尔,不知西子蒙不洁,堪充下陈”,所以,切毋将油污垢物沾上壶身,保持壶的洁净,才能养好壶。
  • (4)特殊养壶法:把瓦片(江南黑土瓦)碾磨成很细的粉末,用六层纱布包扎成枇杷大小的布球,趁茶汤浇在壶体时,纱布球沾上茶汤轻轻顺序抚磨壶体使壶体洁净光润。在今日,你可采用精细磨料粉末代替瓦片粉末做成纱布球,亦可达到同样理想的效果。
  • 茶文化,中国人的传承,欧洲人的享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