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與無爲 老子求真連載之五

為了理解無為這一概念,我們在上一節討論了老子有關道無為的論述。在上一節的討論中我們形成如下認識:無為作為一個概念是不能通過其字面上的意義去理解的。也可以說,無為所包含的意義與無為這一詞彙的意義並不相同,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糾纏無為與不為之間的矛盾。我們要了解無為概念的含義就要去找經文中老子本人為無為這一概念所下的定義。

在老子有關道的論述中,我們看到道被賦予無為的特性。那麼,如何理解道無為的意義呢?道在老子的定義中是一個超驗的實在,它具有質地純粹且永恆不變的特性。所以,道便與我們經驗中的萬事萬物區別開來。可經驗的世界中不存在質地為一且永恆不變的事物,萬事萬物永遠處在流變的狀態中,都是時間與空間中的有限實在。而道卻被預設為一個質地單純為一而且是在時間和空間中無限存在的事物。

水與無為 老子求真連載之五

於是,在可經驗的世界中便沒有道這類超驗事物的存在。在經驗論實證主義的世界觀下,不能被經驗、不能成為感覺和知覺對象的事物就是虛就是無。但老子卻肯定道的超驗實在,並宣稱它是可經驗的萬事萬物的原因和根據。根據假設,沒有道可經驗的世界不可能存在,是道支持了萬物使之為是。但道卻並不因為對於萬物有衣養之功而爭居萬物之上,為王為主,反而以虛以無的形式隱於萬物之下之後,老子將道對於萬物這一支持關係概括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並稱之為玄德。生萬物而不自利,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功於萬物而處下,這就是道無為的內涵。

老子在經文中又講到了水,他說水之德幾於道,意思是說水之德是最接近於道的。老子為什麼說水之德是最接近於道呢?經文第八章解釋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人人都爭上貪高,而恥居眾人之下。只有水總是往最低窪處流,居於眾人都不恥居之所。大家都知道水滋養著萬物

萬物都離不開它,這樣看來水對萬物工貢獻與功勞可謂大焉,但是水卻沒有因為自己對於萬物有莫大功勞而爭居萬物之上,反而總是流向最低最窪處。於是,水於萬物利而不爭的關係也可以概括為生萬物而不自利,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功於萬物而處下,很顯然這符合我們此前對於道無為所作出的定義。所以老子說水之德是最接近於道之玄德的。

水與無為 老子求真連載之五

經文第六十六章說:江河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為百谷王。水利萬物而善下,總是流向最低窪處,天下百川歸於大海,大海所以是百穀之王。這裡面所包含的道理與上面所講的內容是一致的。功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所以我們通過對水無為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說:無為不是不為,不是順其自然而無所作為,而是功於萬物,貢獻於萬物,作為於萬物而不爭居萬物之上之前而稱孤道寡,為王為主。有作為而不恃,有功勞而不居。所以我們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看作是老子為無為概念所下的定義,同樣適用於對於水無為的分析。

水滋養萬物而善下,道衣養萬物而守虛守無。這都符合玄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的的定義。所以水無為,道無為那就不是說水和道於萬物無所作為、無所貢獻,而是說水和道作為於萬物、貢獻於萬物的同時不爭功居上。老子在經文中還論述了聖人無為,我們將在下一節繼續討論,看一看我們通過對道無為與水無為的討論所做出的分析性結論是否也能適於用聖人無為的探討。

水與無為 老子求真連載之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