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摧毁一个人有多简单?

史杨伟

看了几条回答。。。心理学不是那样的,不是你说几个鸡汤故事就算是心理学了。。。

摧毁一个人,最经典的心理学现象,是这样的: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简-艾瑞克·欧尔森与克拉克·欧洛夫森,抢劫瑞典斯德哥尔摩内位于诺玛姆斯托格广场最大的一家信贷银行,并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与警察僵持了130个小时后,歹徒最终投降。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4名曾经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表明并不痛恨歹徒,表达他们对歹徒不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多加照顾的感激,并且对警察采取敌对的态度。
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5日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4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因为在斯德哥尔摩人质挟持事件中被发现而得名。

研究者发现到这种综合征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与乱伦的受害者,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还有大量这样的案例,感兴趣可以上网自己搜一下。比较神奇的,是绑架妇女并长期囚禁对方当性奴的罪犯,在被警察关进牢里后,被绑架的姑娘经常来看他,一直等到他出狱后,和他结婚生了孩子……

这样的事在中国也发生过,当年的「洛阳性奴案」。变态罪犯专门找路边站街的妓女、或者单身外出务工的社会边缘女子下手,把她们绑架之后关在自己家地下挖出来的地牢里,每天只给吃喝,不定期去强暴她们,并且谁表现好谁就能多享受到一点点空间和食物。很快,这些受害者就变成了他的帮凶,甚至出去帮他绑架其他女孩子回来,或者在地牢里「争风吃醋」杀死其他被绑架者。直到罪犯被起诉,这些受害者中还有人主动替罪犯求情,说他并不是坏人,平时对我们挺好的。——后来这些新闻很多都被撤掉了,因为普通人无法理解,又害怕教会罪犯。这就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简单来说,不管是多强大的人,只要处在满足以下 4 条特征的环境中,一般几个月之内就会变成一个精神上的奴隶:

  1. 恐惧,相信自己的生命安全完全掌握在对方手中

  2. 隔绝,与外界的信息全部被切断,只能和控制自己的人沟通

  3. 绝望,人质完全相信,想逃跑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4. 感激,控制者对人质施以小恩小惠,人质因此感恩戴德

人性是复杂的,但在极端场景之下,就会变得简单。这就像如果你从 2 楼的窗台上失足坠落,根据不同的姿态、地面情况、身体素质、甚至是风向,你会受不同程度的伤。但如果你从 200 楼坠落,除非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否则你是死定了。


科学家种太阳

摧毁一个人有多简单?


如果用我的个人经历来说,非常的简单!


我曾经让一个女孩子,跪在我家门口哭了一整夜,我就在门内静静的听着。


离开我的另一个世界,她是被很多人追求的女神,有的男人跟她说话,都要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惹她生气了。


我住的小区,就在我家楼上,有个哥们和女朋友吵架跳楼了,警察过来调查取证,后来证明是自杀,就不了了之了。


这是一个很阳光开朗的人。甚至都很难在别人的口中听到他和谁不和。


摧毁一个难吗?


真的不难,有很多方法,可以彻底抽空一个人的理智。


人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能干出多么没有下限的事,是你难以想象的。


我自己有很多摧毁的案例,她们被我称为试验品,我一直很谨慎的把她们控制在死亡的边缘,我知道做的事游走在法律的边缘,所以我不敢和任何人公开,只能说说自己对这些事一些简单的理解。


太深入的,我也不能讲。


人性之中,有两个致命的弱点。


1.恐惧


2.贪欲


恐惧可以剥夺一个人所有的安全感,把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变得畏畏缩缩。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恐惧的事。


就拿我摧毁过的例子来说事。


在对方最幸福,感情最充满幻想的时候。


强行的放大对方的错误进行摧毁。


把对方的所有感情幻想,情感上的投资,都给剥夺掉。


这时候,这个人,只会想到一件事——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你。


这就叫恐惧。


这种恐惧感,能够抽空人的理智。


使人一直处于害怕失去的漩涡当中。


再来讲讲贪欲。


赌徒是最容易被毁掉的一类人。


因为什么?


曾经有个赌徒朋友跟我说。


做生意有什么赚钱的?


可能你一个月的收入,就只是我一晚上的游戏。


结果呢,和我说这句话的这位哥们。


因为,贪欲把自己毁掉了。


妻离子散,家庭破碎。


这些都是贪欲,导致的。


想要摧毁一个人,可以用恐惧和贪欲抽空他的理智,并且不断的把他推向痛苦极限的边缘。


你会发现,你不仅仅是摧毁了他。


还得到了一个任你控制的玩具


创爱情感

摧毁一个人是不是简单,取决于这个人的内部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构成。就是说,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认为外部世界是怎样?你对自己或者生活,有怎样的情感体验?你的行为模式是怎样?…而靠外部环境去摧毁一个人是很难的。别人的诋毁、伤害、遭遇的重大变故,都很难真正击垮一个人。

有时候看起来好像是经历了一些糟糕的事情,让一个人倒下,其实究其根本,是自己对自己的否定,才真正丧失了希望

我想,世界上并不缺少这样的故事,这些人都很坚强,有力量,难以摧毁。那么也一定有相反的故事:一个女孩,从小都以自己是一个漂亮的女孩自居,忽然到了青春期,她长了好多痘痘,她为此而郁闷烦恼,她的心情影响了身体,又长出好多痘痘,小女孩心中那个“漂亮”的自己的认知已经打碎,她每日看镜子,每日都深感抑郁。她出现了自残行为,想死的冲动。这是一个被击垮的典型例子。你问击垮一个人有多容易?从这个例子来看,太容易了。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女孩也太脆弱了,长几个痘痘就导致她被击垮了。

如果用冰山来形容一个人,那我们看到的,都是浮出水面的一个角,我们没有看到的有很多,比如,这个女孩抑郁背后的想法:她觉得自己不漂亮了,所以就不会有人喜欢她了,她因此一无是处了。她是怎么形成这种想法的?我们可能推测她的父母对她的养育可能出现了问题,也许女孩没有获得过高质量的爱的体验,或者说得到的爱是有附加条件的,她只有满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认可。没有感受到过自己本身存在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甚至父母这样指责:你很糟糕,你毫无价值,除了长得好看之外,你有什么用?长大后,她就会用父母对待她的方法对待自己,用父母的眼光认知自己。这些东西藏在潜意识深处,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一个人是不是坚强,取决于他的自我认识,经历挫折和磨难,是不是还能发自内心觉得自己好。自我认识的建立最早还是依赖父母的对待,长大后,命运就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完全可以成长自己,重建认知。

回答者:暖心理咨询师刘瑾


暖心理

我是何蕙,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


要如何摧毁一个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到三点:隔绝的环境、恐惧的压力、剥夺他的希望而使之绝望。


曾经听过一个试验:科学家用一个身体健康的即将被执行死刑的死刑犯作为实验对象,把死刑犯的头用黑布套蒙住,接着对他说:现在将用针刺入你的动脉,给你放血,最后你会血尽而亡。其实只是用一接着胶管的针头刺入该犯人的皮下,似乎很疼,但是并没有淌血。然后科学家用另一根水管接到旁边的水龙头上,让水慢慢的滴出来,滴到一个铜盆里,并控制着滴水的频率,使罪犯感到血正从他身上流出来。开始滴的稍快一些,然后渐渐慢下来,直到没有声音。这个过程里死刑犯一动也不动,开始还呼吸急促,到后来就慢慢听不到他的呼吸了。当所有模仿滴血的声音结束后,试验也结束了,再把死刑犯的头罩拿下来,发现死刑犯已经死了,且圆睁着双眼,表现出极度的恐惧。检测死因是受到惊吓紧张而引发心力衰竭。

这个案例中,死刑犯处于被隔离的环境,周边没有任何人,他只能孤独地忍受着内心的恐惧,没有人可以交流也无法获知外界的正确信息;同时,耳边一直听到水滴声让他以为是自己体内血液的流失,死刑犯要面对死亡的恐惧和与之而立巨大的心理压力, 同时,由于他被告知自己将这样孤独地死去,被剥夺了生存的希望,处于濒临死亡的绝望中。就这样,他的心理防线被攻破,完全地被摧毁,以至于惊恐而亡。


而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事件。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的长子刘荣本被封为太子,后被废为临江王,因被告发侵占宗庙土地作为宫室,被著名的酷吏郅都抓捕后关了起来,日夜审讯言辞恐吓,刘荣请求郅都提供刀笔、竹片等书写工具,打算写信向景帝谢罪,郅都拒绝了刘荣,还给手下下令,禁止向刘荣提供书写工具,并禁止与刘荣交谈,只是这样关押着他。没几天之后,刘荣就在被隔离在暗无天日的牢狱的害怕与绝望之中,选择自尽。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与其他人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种精神需要。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可以看到,对犯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关禁闭,被隔绝到小黑屋中数天,不能与任何人交流也没有文字书籍可看,只要持续几天,人就会受不了,以至于刚从小黑屋中放出来的时候看守卫都会觉得是救星。从物理上将一个人与他人隔绝,让他无法与人交流,或者是在精神上的隔离,被周围人视而不见,被排斥被孤立,这都会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极大伤害。因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是渴望被群体接纳或认同的。一旦这种认同感被人为剥夺,这会损害他的精神健康,长期以往,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


而巨大的恐惧和压力也对人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使人一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这会压垮一个人的意志。这就是为什么施压或连续询问的审讯手段会被运用,因为它确实会对被审讯人员造成巨大精神压力,从而减弱对方的抵抗力,更快地获得想要的答案。而这也是为什么长期的焦虑及精神紧张会引发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而被剥夺希望则会瓦解一个人解决磨难的动力,如果被告知并且使之相信无论如何都无法脱离自己不想承受的痛苦状态,大概极少有人能再获得动力去摆脱面前的困境,因此自然而然最终陷入了崩溃的情绪中。



关于华大

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始于2003年,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300多名富有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团队,600余名志愿者服务团队,30门电话组成的免费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只要人心胸强大、心态好、谁也推毁不了谁、人生在世总会遇到不少曲折和不顺、人与人之间的误解、诽谤、排斥、妒嫉、冤屈、要看人的心态怎么去面对、强者经过磨练更坚强、弱者会在痛苦中难以自拔、但经过多次磨练后也会变得坚强、世上除了生死、什么都无关紧要、所谓车到山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船到桥头自然直、此路不通走另路、都是前辈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你自身强大、谁也摧毁不了、大不了与此人断绝往来、走自己的路、过好每一天、做生活的强者


瑛144773639

简单到只需要四个字来表述,“杀人诛心”。

日本有一部极丧的电影,叫做《告白》。

影片的开头,是学生在喧闹的教室里嬉笑打闹,看上去就像一部正常的校园青春片。然而继续看下去你就会发现,这片子并不是表面上那么单纯简单。

在班级结业典礼上,森口老师平静地告白:自己的女儿爱美被害身亡,凶手就是班上的两个学生,渡边修哉和下村直树。两个人坦诚了自己是凶手,但并不认为自己有罪。这样一件悲伤的事情,却并没有人在意,台下依旧一片喧嚣之声,直到森口说出,她女儿的爸爸是一位HIV感染者,她已经在那两人的牛奶里注射了感染了HIV的血液,台下才一片惊恐。

修哉是个天才,继承了他身为学者的母亲的优良基因,但他的母亲却认为他是个累赘,耽误了自己的发展,最后选择了离婚,抛弃了修哉。修哉为了得到母亲的关注,虐猫、残害动物,却始终未能如愿,最终,他想到了杀人。

杀害爱美后,修哉看到了博客上母亲的留言,他欣喜若狂,在约定的时间去了母亲的办公室,却发现母亲已经和另一个男人度蜜月去了。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真的被抛弃了。为了报复这个世界,他录了一段自杀视频,并把自制的炸弹放在了学校里,想让所有人为他陪葬。

在他演讲完之后,修哉按下了引爆按钮,然而他期待的爆炸并没有出现。手机铃声响起,是森口老师打来的。森口告诉他,她已经把炸弹转移到了他母亲的实验室里。

如果修哉心里还有哪怕一丝丝善念,他的母亲就不会被炸弹炸死。

可是他没有。

修哉从头到尾都是冷漠的,他只爱着母亲,把其他所有人的生命都当作了草芥。他从未有过一丝愧疚和难过,杀害爱美后没有,杀害暧昧女友美原时也没有,他的内心,无比强大。

然而当修哉得知是自己亲手杀死了母亲之后,这个冷血无情、内心强大的人,终于崩溃了。

片子末尾,森口走到崩溃的修哉面前,对他说,“今天是你改过自新的第一步”。

修哉似乎想到了什么,他挣扎着爬起身,想要获得森口的原谅。

森口却笑着说了一句,“开玩笑的”。

“啪叽”,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一声微不足道的脆响,足以彻底摧毁一个人。

毁掉一个人最好的办法,不是毁掉他,而是让他失去最重要的东西。


高太爷

摧毁一个人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难,甚至可能比其他答主提到的“毒瘾”、“灾难性事件”更简单。

当一个人反复尝试、努力去做一件事,但却没有收获任何进展时,他就可能会陷入一种被动的消极状态,并产生一种无奈和绝望的感觉。他会认定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什么。即使原本可以采取行动来避免不好的结果,他们也会放弃反抗。比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孤独的状态,他可能会判定孤独就是生活的常态,不再努力尝试去与其他人社交。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它会给人带来持久的负面影响,并且,有可能会摧毁一个人。

(图自Gratisography)

为什么说习得性无助会摧毁一个人?

1. 不健康的归因方式让他们长期处于无助、无望中

归因是指,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过程,作出的解释和推论。习得性无助的人倾向于将坏的结果归咎为一些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因素。

比如,一个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可能会将成绩不好归结为自己智商不够,并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提高成绩,并且自己智商不够这一点也会使得自己在除了学业以外的地方也表现不佳。这种归因方式使得他们放弃努力,并长期处于无助、无望的情绪中。而事实上,他们成绩不好还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或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2. 抑郁

习得性无助很容易导致抑郁——当一个人不再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觉得付出的努力与最终的结果无关,那么可能就会变得无助和无望。这里的抑郁,不仅仅指持续一段时间的普通的抑郁情绪,也包括更严重的抑郁症状。

3. 对未来存在消极的预期,并让消极预期成真

除了对现有生活失去了控制感,习得性无助的人还会对未来产生消极的预期,认为“怎么努力也没有用”、“反正自己希望的结果也不会发生”。更糟糕的是,一些即使在可改变范围内的事情,由于他们的不作为,真的无法改变,使得他们的消极预期成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那么,要如何走出习得性无助?

如果你日常就一直笼罩在无奈和绝望感中,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现状,我们有些小建议想分享给你。

  • 检查自己的归因模式,问自己,“这真的是由这些不可变的因素造成的吗?”“这是永久的困境吗,还只是一时的困难?“

  • 不要轻易说出”不可能”三个字,多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


  • 将抽象的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小目标上,小目标通关后,及时地用来激励自己,庆祝自己每一次“微小的胜利”。

习得性无助可能真的能摧毁你,但是,摆脱它却能让你变成一个强者。希望这篇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Reference

Seligman, M. E., & Maier, S. F. (1967). Failure to escape traumatic shock.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4(1), 1.

Peterson, C., Maier, S. F., & Seligman, M. E. P. (1993). Learned helplessness : a theory for the age of personal contro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mkin. D. K., Lederer. J. P.& Seligman. M. E. P. (1983).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groups. Behaviour Research & Therapy, 21(6), 613–622.

Abramson.L. Y. Seligman. M. E. P.& Teasdale. J. D. (1978).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7 (1): 49–74.


知我心理学

从心理学上来讲,摧毁一个人只需要彻底崩塌他的信仰,否定他的人生,就这么简单。

一,语言

语言是一把利刃,伤人不见血,摧毁一个人,仅仅只是恶语相加,日继一日,不出一月,其人彻底疯狂。

二,视而不见

刻意的忽视,冷漠相对,长此一往,不出三月,此人必定崩溃!

提示;以上两种皆为身边比较近的人才能做到的方法。如果不是恨得入骨,还是商量一下为好,各自安生。

另外对于一些职场上的仇人,摧毁起来或许有些困难,因为某人根本不在乎你,或者根本不鸟你,摧毁其的方法必定是心狠手辣;

一,否定其工作成果,不论某人做什么,皆认为其是粗鄙不堪,如野狗难登大雅之堂,哔哩哔哩,直接打压得某人信心全无。

二,制造舆论,拉几个聊得来的伙伴,一起鄙视某人,哔哩哔哩某人隐私,组团鄙视某人,不出个月,某人定会抑郁而终~~

最后;以上几条建议有些太狠了,鄙人也感觉有些发冷呢!须知‘损人者必遭天损’,希望所有的恨都能得到释放。还是不要这样摧毁某人了,讲和吧!


绿枣树

想成就一个人会很难,但想摧毁一个人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从心理学上讲,就是挖掘出一个人的缺陷,然后猛烈攻击,对方必然崩溃。《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讲: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找到敌人防守最薄弱的环节,猛烈进攻,必败无疑。在我们实现生活中,我从四个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每个人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即使别人学会了很多摧毁你的方法,也无济于事。强大自己,首先是源于对人性,社会的一种正确认识,你无论做什么,看不惯的人都能合理的挑出很多毛病,不要在意别人说什么,我们绝不活在别人的嘴里,你有了强大心理,谁能奈你何?


第二:想摧毁一个人,就是找到其最脆弱的,最担心的,最隐蔽的事情,或弱点,进行精准的打击。就像警察办案攻破嫌疑人的心理防线一样。每个人身上有多么强大优点,他就会有多么大弱点,表面看上去越是强大的人,越容易被摧毁。
第三:《道德经》

讲: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想摧毁一个人,就先对一个人好,然后摧毁。

第四:大家不要误解这是教摧毁别人的方法,有失道德,其实,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我们如何预防别人,如何强大自己,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早晚都得坚强。就看读者如何领悟了,我之所以叫:自哲学。目的就是为了,从心理上,思想上,强大自己。思考,发现自己。

总之,我们不去摧毁别人,但至少我们不能被别人摧毁!

我是自哲学。感兴趣的关注我噢!不甚感谢!


自哲学

从心理上讲,人之所以会被“摧毁”,是因为他已经对所处的环境感到彻底绝望,他内心的自我已经被彻底碾压,人生也已经没有了希望。被“摧毁”的表现不一定是死亡,还有抑郁绝望和无声的沉默,当然有的还会爆发。



让我们来看看,当今社会有哪些情况会摧毁一个人。

1.把人置于完全不可把控的不确定之中,然后让他没有选择性。人如果说知道未来会发生啥,哪怕是不好的事,他内心也觉得可以应付和把握,至少他认为自己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可一旦他不知道,对事情没有一个预先的心理防预,那他就活在焦虑中。不确定性对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在过去传统社会中,社会秩序总体较稳定,人在心理上和社会是一体的,在心理上从稳定中可以获得一种安全感。而当今社会就是一个充满风险和变数的环境,每个人做出每个选择,其实就相当于一场赌博,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结果,而一旦把自己押上去,就会变得输不起,一旦落得血本无归,那就是万丈深渊。所以,知道结果顶多就是紧张和害怕,而面对未知,则是比害怕还让人无法忍受的焦虑,不确定越强,对人的打击就越致命。



2.他人的态度和言行。(相对有些人)

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不和他人进行联系。而有的人特别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而一旦人们把自我的认定取决于他人的评价和看法时,灾难就开始了。他人的行为和语言,都像一股强有力的作用力,直捣自己的内心,激起他的各种情绪反应。而一个人有情绪时,往往也是最“糊涂”的时候,变得毫无理性和逻辑,把对自我的控制权交给了他人。此时,对方在暗,自己在明。一个人在别人眼里越是透明,就越是虚弱和无力,所以后者处于绝对劣势,前者可以利用各种不确定,把这作为一种武器任意对付后者,实际上这就是一场心理博奕,所以在这场心理上的博奕中,一个人心理上落败了,那他也就真败了,会让人生不如死。



3.社会等级制度

不可否认,社会和丛林一样,是有等级排序的,在这个排序里,充斥着各种权力金钱,甚至暴力的争斗。虽然不是说一个人拥有得越多,他就比别人高档,但事实上等级制度就是这样运作的,大家比的不是哪个人的人品道德好,比的是谁占有的各种资源更多,用这个来代替人和人的比较,这就是这场游戏的规则。那自然是对等级高的强者是最有利的,试想如果某人占有那么大的权钱资源,不狠狠地“合理合法”去践踏蹂躏下弱者,羞辱打击弱者的自尊心,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同样,弱者在参与这场游戏的同时,就注定了被屠宰的结局。



4.各种人为的伤害

世外桃源只存在于幻想中,生活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冲突。大家为了生存和利益,你争我夺不择手段,大鱼吃小鱼,小鱼就吃虾米。而弱者,在冲突这场“游戏”中想不被伤害,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伤害他人还是某些人的“终极乐趣”,比如孤立和排挤,故意持续否定,恶意嘲讽谩骂等。



5.天灾人祸

这点的可怕之处在于,无人能做出准确的预测。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结局都是一样。天灾人祸无论给一个家庭或是个人,带来的往往是不可逆的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人生不易,努力过好每一天,珍惜每一次善缘,且行且珍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