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權臣,滅道佛,一統北境,可嘆一代雄主早逝!讓竊國者撿了便宜

宇文邕上臺前的北周局勢

自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以後,我國北方的額少數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這些少數民族統治者在鎮壓漢人各族勞動人民的同時,他們都極力利用佛教,宣揚佛教是胡人之神。因此,佛教在中國北部廣泛地傳播開來。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末年,僅京城洛陽就有寺院500多座。神龜元年(518年)時,“寺奪民居,三分且一”。

佛教威脅政權佛教、道教勢力的擴張,不僅損害了政府的稅收與徭役、兵役,也妨礙了世俗地主經濟勢力的擴張。佛教“捐六親,舍禮義”,以及佛、道德虛幻傳說等,都成了儒生的攻擊目標。他們從維護中國正統文化的立場出發,極力攻擊和貶低佛道。劉晝稱“佛是疫胎之鬼”。

在西魏、北周,佛教也很盛行。宇文泰就信奉佛教。他的繼承人、北周的孝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信佛更加虔誠,故佛教在其境內長盛不衰。雖然佛教、道教都是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工具,但是,這麼多的不向政府納稅服役而佔有大量土地的僧尼、道士,對於國小民寡的北周來說,實在是一個嚴重的損失。寺院、道觀地主不但在經濟上與官府、世俗地主發生矛盾,而且思想上也與恪守儒家學說的士大夫發生矛盾,佛道之間也為了各自的利益和地位而發生衝突。

誅權臣,滅道佛,一統北境,可嘆一代雄主早逝!讓竊國者撿了便宜

周武帝像

誅殺全權臣宇文護,始握朝政

周武帝宇文邕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最重儒術,勵精圖治。周武帝召集群臣及名僧、道士,討論三教的優劣。意在壓低佛教的地位,定儒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可是,當時執掌朝政大權的是篤信佛教的大冢宰宇文護,不表同意,加上道安、鄄鸞等上書詆譭道教,因此,雖經過多次討論,三教未能定位。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誅宇文護,始掌朝政大權。

武帝這次原來只想罷斥佛教,由於道教的迷信方術和教義的虛妄,經道安、鄄彎、智選等人的揭發,已經徹底暴露,因此,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詔令發佈之後,立即實施。“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藍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

誅權臣,滅道佛,一統北境,可嘆一代雄主早逝!讓竊國者撿了便宜

時局圖

滅佛帶來經濟與軍事實力的提升

建德六年(577年)滅北齊後,周武帝在鄴城新殿多次召請名僧,解釋尊儒斥佛的原因與意義,他權衡得失後,最終決定在原齊國境內滅佛,寺院等“還準毀之”,於是,整個中國北部的佛教都被禁絕了。

周武帝這次滅佛比較徹底。據《房錄》卷十一記載:其時“毀破前代關山西東數百年來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掃地悉盡。融刮聖容,焚燒經典。八州寺廟共四十千,盡賜王公,充為宅第。三方釋子減三百萬,皆覆軍民,還歸編戶”。

周武帝滅佛,目的雖然和魏太武帝滅佛一樣,都是為了擴大財源,鞏固政權,但是在方式、方法上不同:第一,這次滅佛,是經過多次辯論之後作出的,各方面都有思想準備。第二,這次沒有采取坑殺僧尼、道士和搗毀寺觀的做法,而是將寺觀賜給王公,讓僧尼等還為編戶。對於那些知名的高僧、道士,或以政府官員的身份送到信道觀進行研究工作,或者量才任以官職,如以曇為光祿大夫,法智為洋川太守,普曠為岐山郡從事,等等。總之,方式方法比較溫和。

這次滅佛,北周政府不僅獲得了大量的寺觀財富,而且獲得了近300萬的編民,遂使生產日益發展,“租調年增,兵師日盛。”從而,為後來隋朝的統一和對突厥的鬥爭,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軍事實力。而信道觀的建立,促成了儒道佛三教的交流與互相滲透,為建立以儒家為治國之本,輔以道、佛的三教結合的新的封建統治服務思想體系,奠定了基礎。

誅權臣,滅道佛,一統北境,可嘆一代雄主早逝!讓竊國者撿了便宜

一統北境

一統北境,卻天妒英才

周武帝滅北齊,一統北方後,英年早逝,死時竟只有三十五歲。外戚楊堅專權,竊取了北周一統北方的大好局勢,也接手了周武帝改革所帶來的各種政治經濟遺產。使得隋朝一統天下,變得更加容易。

假使周武帝多活幾年,不僅不會國被竊,一統天下也未可知!不盡讓後來者可嘆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