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安達是個怎樣的國家?

VE-諾芯

盧旺達是非洲東部的一個內陸國家,面積只有2.6萬平方公里,人口1200萬,號稱“千丘之國”。有胡圖族、圖西族與特瓦族,是聯合國確認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農牧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3%以上,1994年的盧旺達大屠殺導致盧旺達整個經濟的崩潰,直到今天才逐漸恢復。



盧旺達雖然不大,但是也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比如綠柱石、黃金、錫礦,在旁邊的基伍湖中還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盧旺達還有非洲最大的鎢礦,全境三分之一都是森林。

雖然經濟落後,然而盧旺達的首都基加利卻是非洲首個獲得“聯合國宜居獎”的城市。基加利氣候宜人,治安良好,市容市貌非常整潔有序,被認為是非洲最安全的城市。


曾經經濟完全崩潰的盧旺達,近些年卻成為了非洲乃至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年均增速超過8%,主要以肥皂、食品、飲料、火柴、造紙、水泥等工業為主。然而盧旺達的經濟仍舊以農牧業為主,大量出口咖啡、茶葉、除蟲菊、金雞納等農作物,也是非洲重要的蜂蜜與魚獲出口國。

因為數百年殖民的原因,非洲大多數國家都比較落後,直到今天也是如此。盧旺達是個比較特殊的存在,盧旺達全力致力於發展也有相當令人矚目的成就,雖然如今的盧旺達仍舊需要很多的外國援助,但是盧旺達本身也非常努力,在不斷髮展。



澹奕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沒去過盧旺達,對於盧旺達的瞭解很膚淺。

盧旺達名氣最大的事件,還是大屠殺。

盧旺達本來是黑人圖西族居住的地方,在16世紀就建立了封建王國。

這個國家在非洲來說是個很小的國家,只有2萬平方公里。

19世紀,歐洲殖民者進入盧旺達,這裡最終淪為比利時的殖民地。

比利時殖民者很少,為了統治人數絕對佔優的圖西族人,就從中挑選了一部分所謂的買辦階層,這就是現代的圖西族,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剩下的人則被當做是比較劣等的,叫做胡圖族,占人口的絕大多數。

這也是盧旺達民族分裂的開始。

二戰後,比利時實力虛弱,無力掌控盧旺達,該國1962年宣佈獨立。

盧旺達是一個窮國,雖然有些礦產資源,但沒有開發。該國絕大部分人民都是農民,即便如此,國家農業非常落後,糧食尚且不能自足。盧旺達是聯合國公佈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這種情況下,他們又不限制生育,導致人口增加迅速,人口高達1200萬,比原來的宗主國比利時還多。

國家經濟差,生活艱難,但大體還算穩定。

可惜,最可怕的是,盧旺達還有種族矛盾。

在比利時殖民時期,圖西族是所謂買辦統治階層,高於胡圖族一等。上百年來,兩族積累了很多矛盾,也進行過多次仇殺。

之前比利時人還在的時候,兩族一起對抗白人尚且能夠相對和平。

雖然比利時人走了,兩族開始爭奪國家大權,最終形成內戰。

1990年,大規模內戰爆發,激戰了3年之久。

後在歐洲和非盟調解下,1993年兩族停戰,開始簽署和平條約。

但戰人口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胡圖族人,對此非常不滿,認為條約對他們不公平。

1994年4月6日,載著盧旺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胡圖族)和布隆迪總統西普里安·恩塔里亞米拉的飛機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附近被擊落,兩位總統同時罹難。

胡圖族人認為,這是圖西族人暗殺了他們的總統,極為惱怒,隨即開始大規模報復。

在胡圖族軍閥的煽動和指導下,大量胡圖族人參加了民兵組織,開始展開對圖西族的無差別大屠殺。

也就是,殺光盧旺達境內的所有圖西族人。

屠殺整整持續了1個多月。

根據國際慣例,盧旺達是比利時和法國的前殖民地,應該由他們出手制止。

但比利時國力衰弱,不願意也無力應付數百萬胡圖族民兵。

在一些比利時維護部隊被殺後,比利時下令維和官兵全體撤退。

見比利時如此,法國也不願意插手。

而美國,盧旺達不是美國的勢力範圍。更慘的是,1年前美國介入距離盧旺達不遠的索馬里內戰。當時美國人面對索馬里國內的可怕混戰,認為單純的被動的維和是無濟於事的。

於是,美國決定一勞永逸,一舉抓獲內戰中最強的索馬里軍閥頭子艾迪德,以徹底停止索馬里內戰。

結果大家也知道了,摩加迪沙都是艾迪德部族的地盤,整個城市的老百姓都阻擊美軍。

美軍傷亡100多人,被國內輿論抨擊,被某些國家指責干涉別國內政,又被摩加迪沙老百姓痛恨,裡外不是人,最終茫然撤出索馬里。由此,索馬里直到今天還像一坨屎一樣。

93年美國大兵屍體被索馬里黑人拖著遊街的例子,就在眼前。

此時,克林頓並不願意隨便介入盧旺達的內戰,這也是無底洞,有過無功的行為。

所以,在屠殺爆發後,美國並沒有迅速介入。對此美國總統克林頓於1998年3月訪問盧旺達時,在基加利機場對大屠殺倖存者發表講話時表達了 歉意。

結果,屠殺的規模是全世界沒有想到的。

胡圖族在全國瘋狂殺人,短短1個半月內,超過100萬圖西族人被殺害,絕大部分是無辜平民。

另外還有25萬至50萬盧旺達婦女和女孩遭到強姦。

此時世界才知道不對,聯合國決定將聯合國駐盧旺達援助團人數增加到5500人進入。在屠殺後3個月,非盟支持圖西族武裝攻入盧旺達,趕走了胡圖族政府。

但此時,已經有無數人死亡。參與屠殺的200萬胡圖族人,怕被圖西族報復,倉皇跳出該國,成為非洲最大數量的難民群體。

經過這幾次折騰後,這個落後的國家更是雪上加霜,損失了接近百分之十幾多人口。

更慘的是,圖西族被屠殺的以青壯年居多,導致該國人口比例失調,全國14歲以下的兒童約佔總人口的40%,許多婦女成為寡婦。

對此,聯合國深感慚愧,由此確立了所謂人權高於主權的觀念,破除了所謂無原則“不干涉主權國家內政”的謬論。

聯合國大會於2003年12月23日宣佈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反思盧旺達大屠殺國際日”。

需要說明的是,在全副武裝的比利時維護部隊撤離盧旺達的同時,手無寸鐵的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等國際救援組織無懼炮火,毅然趕到當地,拯救平民百姓。

一般認為,有10萬盧旺達人因為這些組織直接獲救,還有數十萬人間接獲救。

這些人員中,很多都是女性甚至神職人員,卻無所畏懼。

國外媒體曾經採訪一個紅十字國際的女性,問她為什麼有勇氣保護圖西族人。這個女人是這麼回答的:我沒有刻意保護圖西族人,我只是在保護每一個人。如果施暴者是圖西族人,我也會毫不猶豫的保護無辜的胡圖族平民。


薩沙

這個問題必須要來回答一下。

我們前一陣子剛去了一趟盧旺達,感觸很深。

說起盧旺達,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盧旺達大屠殺。雖然已經過去24年,但那場讓百萬人喪生的種族屠殺仍然是很多人印象中的盧旺達的“第一標籤”。

1994年,盧旺達發生了胡圖族屠殺圖西族的種族屠殺,100天時間內,100萬人死於這場種族屠殺。

為了紀念失去的人們,盧旺達專門在各地建立了紀念中心,紀念被殺害的人們。

但是大屠殺到現在已經過去了24年,盧旺達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這24年,盧旺達沒有像其他的非洲國家那樣,發生任何政治動盪,局勢穩定,經濟發展。

現在,盧旺達是非洲難得的政治穩定、環境整潔的國家,被稱為“非洲的新加坡”。盧旺達也幾乎是唯一一個公路可以貫通的國家,這在基礎建設落後的非洲是個讓人難以置信的場景。

跟外表可見的巨大變化相對應的,盧旺達人的內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盧旺達政府不但廢除了舊的身份證件,再沒有了圖西族和胡圖族的區分,而且還鼓勵讓當年屠殺中的雙方和解,共同走向未來。

當然了,盧旺達還有一種特別吸引人的動物——“金剛”山地大猩猩。

山地大猩猩屬於瀕危動物,在全世界僅有1000只,比大熊貓還要珍貴。生活在剛果金、盧旺達、烏干達三個國家交接的維龍加山脈。

大猩猩看著嚇人,其實性情溫和,很少與人發生衝突。

我們這次,就近距離接觸了一把山地大猩猩。

人生難得的經歷。

如今的盧旺達,其實已經是一個乾淨整潔、穩定發展的國家了,很值得去看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