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庸沒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玄武湖畔的遺憾


金庸為什麼不能得諾貝爾文學獎,其實道理很簡單。

因為就文學形式而言,武俠小說似乎是中國獨有的,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思維習慣,不同的語言,這些都是巨大的隔閡。

再說了,中國的文學其實也完全不需要諾貝爾獎來貼金。很多得諾貝爾獎的,也未能能讓中國人認同。

文學這東西,本身就是有國界的。

至於武俠小說,當然層次也並不是很高,和嚴肅文學還有一定的差距。



必須認真指出的是,武俠是少年的童話,並不是成年人的童話。

竊以為,武俠應該在16歲前讀完,它只適合初中生看,也只有初中階段才最適合看,過早或過晚,都會效力大減。

至於高中或是大學或是之後,還在讀武俠,我是不贊成的。即使純文學的不能讀,最起碼讀點科幻或者偵探推理這樣的類型小說吧。

畢竟,武俠的層次與境界還是太低,成年人不該沉湎於此(二三十歲的人讀武俠未免太傻了,事實上也讀不下去)。

從這個角度而言,讀書其實是分時期、分階段的,應該科學對待。



從文學啟蒙的角度而言,武俠很有必要看,因為它是承接童話和嚴肅文學的過渡文學形式,也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階段的文學作品。

從這個角度而言,它是俗文學,而且是層次偏低的俗文學,是不太可能拿到正兒八經的文學獎,更不要說諾貝爾獎。

然而,各種文學都有自己的受眾,初中階段確實應該讀武俠,不然過了這村兒,可就沒這店兒了。即使之後再讀,也不會有那麼好的閱讀感了。

當然,作為少兒童話,武俠書也不要讀得太多,把金庸、古龍、梁羽生三人的主要作品看看,也就夠了。

換言之,讀武俠,但未必要成為武俠迷;或者說,可以成為某個階段的武俠迷,但迷的時間太長,就未免不太對頭了。



從某種程度上說,武俠類小說其實和科幻類題材很接近,比如劉慈欣的《三體》系列就很適合中學生閱讀。

一言而闢之,小學階段的閱讀以童話或少年文藝之類為主的為主是沒有問題的,但中學階段也不必刻舟求劍,非要孩子去閱讀四大古典或世界名著系列之類。

要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沒有興趣被逼著去閱讀,或者為了完成任務式的閱讀,是浪費時間毫無意義的。

所以,筆者強烈建議:

初中階段增加武俠小說的閱讀,而不必刻意打壓,因為這反而是違反閱讀規律的。


坑爹史冊


想什麼呢——別說金庸了,高陽、村上春樹都沒得到諾貝爾獎好吧!

最氣人的原因就是,他們真的不配。

即使克服了意識形態和翻譯等一切困難,還是不配

請看完再噴,本人也是金庸迷一枚,你們可以看我的回答,金庸類的有不少,我絕沒故作驚人之語去誹謗老先生。

我認為不配,是覺得:就像我們小時候看的課外書總是入不了大人的法眼,不客氣的說,在諾貝爾評委會的眼裡,他們的書及境遇比小時候的我們更其不堪。

從1901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至今,獲得過該獎項的作家有如下幾種身份:

1、詩人;

2、哲學家;

3、史學家;

4、劇作家;

5、小說家;

6、傳記作家;

7、詞作家;

8、身兼以上兩種兩或以上身份的作家,如2009年獲獎的赫塔•米勒,既是小說家又是詩人,1973年獲獎的帕特里克·懷特既是小說家又是劇作家等。

這其中,以詩作和小說獲獎的作家約佔九成,在這九成之中,詩人與小說家各居其半。

金庸先生如果能獲獎的話,絕不是因為社論和散文,而只能是為全球華人所熟悉的小說。

但他又絕無可能獲獎,為什麼?因為他的小說是武俠小說,而且太暢銷了。

是啊,顯然越暢銷的作品越不能入文學院那幫老頭子的法眼,何況評委會也根本不會考慮這個門類,猶如我們不曾聽說有科幻小說、童話故事、靈異故事或者勵志書籍等暢銷書排行榜上的書籍曾經獲獎一樣。

金庸先生的武俠號稱有華人處皆讀其書,我們可以在國外找出類似的對比:

1、比如JK·羅琳,她的《哈利波特》在全球的影響力應該比金庸大,創造的經濟價值應該比金庸多,但並不曾聽說有誰竟有勇氣幫她提名;

2、坑王馬丁大叔的《權利的遊戲》,用風靡全球來形容毫不過分吧,然而也沒提名過。

這麼說吧,雖然雨果獎及星雲獎上的科幻及靈異類(地位如同國內的武俠類)影視化後容易出經典大作,但你要送到人家評委會去,恐怕評委會的老爺子們才聽說書名就會找棉花塞耳朵,惟恐髒了——這簡直是純文學的恥辱

這就是純文學對通俗文學的千古鄙視,誰來了也沒辦法。

就好像春秋雖百家爭鳴,但稱“子”的就那麼幾位,小說的本義就是小道,除那幾位之外所有人都是小道;自太史公寫《史記》起,到近現代,多少史書、注書,汗牛充棟,然而可稱正史者,不過《二十四史》罷了,至於加上《清史稿》稱二十五史,再加上《新元史》稱二十六史者,到如今仍然沒有為大眾所認可,不曾像二十四史那樣深入人心。

我們可以試舉幾例曾經的小說家獲獎辭來分析:

1909年,塞爾瑪•拉格洛夫:由於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富的想象力、平易而優美的風格。

1917年,亨利克•彭託皮丹:由於他真實描繪了當代丹麥的生活。

1937年,羅傑•馬丹•杜伽爾:由於他在長篇小說《蒂博一家》中表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和真實性,這是對人類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39年,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由於他在描繪兩樣互相影響的東西——他祖國的本質,以及該國農民的生活時——所表現的深刻了解與細膩藝術。

1949年,威廉•福克納: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1952年,弗朗索瓦•莫里亞克:因為他在他的小說中剖析了人生的戲劇,對心靈的深刻觀察和緊湊的藝術。

1955年,赫爾多爾•奇裡揚•拉克司內斯: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動、史詩般的力量,使冰島原已十分優秀的敘述文學技巧更加瑰麗多姿。

1962年,約翰•斯坦貝克:通過現實主義的、寓於想象的創作,表現出富於同情的幽默和對社會的敏感觀察。

2012年,莫言: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在以上所節選的獲獎辭中,這幾個詞高頻出現:理想、真實、本質、當代、貢獻、洞察、史詩及現實主義。

通過這些詞可約略一窺那幫老頭子的口味喜好,看上去他們非常喜歡宏大敘事、描摹細緻且充滿人文關懷的現實主義。

而這些嚴肅文學的顯著特徵,我們金老先生作品一樣也不具備。


王事情


金庸得過其他的文學獎嗎?只有一個香港的什麼文學獎,還是終身的,在百度百科他的條目裡的人物評價,評價金庸為一代通俗文學大師,我同意,遺憾的是中國乃至世界漢語言通俗文學界裡沒有多少知名度高的獎,比如類似美國科幻奇幻方面的雨果獎和星雲獎,至於諾貝爾文學獎,就別提啦,我敢說金庸自己都會反對你們老提他和諾貝爾文學獎的問題,甚至都不需要臉紅,因為憑金庸的學識應該很清楚,他那些武俠小說的藝術價值,距離諾貝爾文學獎的要求實在還差的太遠了一點,或者說,他寫的武俠小說,和諾貝爾文學獎根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事情,完全不搭邊的,連美國驚悚小說大師斯蒂芬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被美國主流文學界認可,金庸在中國,在八十年代也是不被中國作家協會認可的,後來被接受,完全和政治有關,金庸在香港迴歸中有很大影響力。所以照我說,後來郭敬明甚至網絡小說作者等一些九流小說作者會被中國作家協會接受,其實都是託金庸之福,金庸以他在香港的名望,將中國作家協會強行拉下了神壇。諾獎,再沒出息,總還不至於降格到中國作家協會的境界吧?


久卓子


這個問題是認真的?

不是找樂?

但起碼洋人還是比較“認真”的😄!




嚮往曠野


玉龍兄和你分析一下如何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你就明白金庸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了。

第一,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得先把作品翻譯成英文。

你不能指望那些評委在全球各種語言裡面四處扒拉:“我看看你們這種語言裡面有沒有好作品能得諾貝爾獎!”得先讓自己主動把作品翻譯成英文才行。莫言在這方面就是撿了電影《紅高粱》的便宜,讓各位評委知道有這麼個人,有這麼些作品。反觀金庸武俠,目前有優秀的英文版嗎?

第二,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得先讓評委讀得懂。

這事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翻譯問題,比如如何把各種武功招式背後的意境翻譯出來;一個是文化問題,評委不是中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究竟理解多少,能不能被書中內容打動。你敢說英文版翻譯過去,評委知道降龍十八掌各招式背後的文化內涵嗎?

第三,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得符合評委的標準。

即使金庸武俠有了優秀譯本,評委們也讀懂了,也被感動得稀里嘩啦的,就一定能獲得諾貝爾獎嗎?可能性非常低,因為這種小說根本不符合評選標準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都是寫嚴肅文學的,金庸武俠明顯不夠嚴肅(這種主角光環過於明顯的作品,也不可能嚴肅)。別說武俠小說了,你想想《哈利·波特》和《冰與火之歌》,先不討論這類魔幻作品和武俠作品相比孰優孰劣(某些讀者:當然是金庸武俠優秀!羅琳和馬丁怎麼能跟金庸比呢?!),假如你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你更容易讀懂哪些作品?很明顯,是基於西方文化背景的《哈利·波特》和《冰與火之歌》,文化優勢太明顯了。

但它倆獲諾貝爾獎了嗎?沒有吧。為什麼呢?因為根本不符合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但是,在專門評選奇幻作品的雨果獎評委那裡,《哈利·波特》《冰與火之歌》《三體》就大受青睞了,因為太符合評選標準了。

綜上所述:金庸武俠文字沒有優秀譯本,內容不符合評選標準,所以不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假如有個專門評選武俠小說的獎項,金庸倒是有可能得個大滿貫。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作為金庸的忠實讀者,你會在意金庸是否獲得了諾貝爾獎嗎?這些武俠作品在你心中的地位,是幾位不怎麼閱讀武俠小說的評委能夠左右的嗎?


玉龍空間


今天看陳墨老師的評金庸系列剛好看到這個問題,跟大家分享一下。

金庸能過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不會成為現實。

說金庸能夠獲獎,是指他的文學成就和藝術造詣與任何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相比都毫不遜色,金庸的《鹿鼎記》《天龍八部》等作品,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

但金庸真的不太可能過得諾貝爾獎。因為,金庸是中國文化的奇妙產物,而諾貝爾獎是西方人評選的獎項。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翻譯問題

想要把金庸的武俠小說翻譯成西方語言文字,在目前條件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中文是高語境,英文是低語境,若要硬譯,那也是面目全非。不說別的,就說“武”和“俠”這兩個字就難以找到準確的單詞。還有諸如江湖義氣,任督二脈,陰陽五行,太極八卦……

2.東西文化差異

首先體現在文字上,其次是概念,再次是價值體系和審美趣味的差異。在西方人看來,江湖與武林恐怕就是怪誕的,難以理解的。還有,武俠小說中的江湖故事,更有可能會讓西方人產生“為什麼不去找律師,上法庭”的疑問。“劫富濟貧”與“快意恩仇”在中國人看來是俠義行徑,而在西方人看來,則會被看成犯罪。

3.中國人估計也不會推薦金庸的武俠小說

金庸的武俠小說大部分人認為是通俗文學,而且是民間文學,武俠故事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中國人還是“西天取經”的價值取向,以下省略。

所以,金庸的武俠小說魅力只有對中國人才有效果。



小巷裡賣花的


因為想得諾貝爾文學獎考靠一部分的翻譯,而翻譯活動是一種選擇性的,金庸作品的影響力是否發到全民族性的?並不見得。想知道為什麼?可以去看看諾貝爾文學獎的標準,如果你覺得金庸的作品達到了威廉福克納,或者大家知道的海明威,甚至那些常被提名的如村上春樹,閻連科或北島,讀完他們的作品你就知道金庸為什麼不符合了。你讓金庸去拿諾貝爾,你先讓他拿茅盾文學獎,布克獎,卡夫卡獎(諾貝爾前奏獎),再諾貝爾文學獎吧,或者你覺得他的作品是否和第一個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住辛克萊爾劉易斯或者英國繼弗吉尼亞伍爾夫之後最具影響力的女作家多麗絲萊辛的思想性更高?薩特是存在主義先驅,金庸是武俠小說的泰山北斗級人物,可你不能要求一個作家提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就能得諾貝爾文學獎。


盲目的烏鴉


金庸與諾貝爾獎之間隔了兩座大山:一個是文化,一個是語言文字。

大家基本上都看過金庸的武俠影視作品,被金庸所寫的武俠情景和情懷所迷戀,讀過金庸小說的人應該不太多,筆者讀過一部武俠大師的一本小說《天龍八部》。


當時讀這本書的時候使用屏幕小的可憐的mp3,一個屏幕不到20文字,而且還錯別字很多,就這樣隔著小屏幕都可以感受到金庸先生的文筆功夫的了得。很多詞句簡直可以達到古代詩人的程度,深深的折服,不光故事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詞句也用的如此美妙。


然而諾貝爾文學獎不會懂得武俠,更不懂中華民族的文化和詩詞。這是諾貝爾文學的遺憾,由於諾貝爾和平獎將獎盃頒發給奧巴馬等人,諾貝爾獎在人心目中權威已經不及當年。

另一個原因語言文字的差異,很多詩詞的意境外國人是不會懂的,即使是我們自己的翻譯家給他們翻譯成英文,其中的意境都已經不再。

因此造成很多有文學高度的作品遲遲無法獲得該獎。

個人認為與其追求諾貝爾獎不如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沒有讀過莫言的作品,所以不去評論,但感謝莫言讓中國人獲得文學獎。


關中道


文學為啥要獲得外國人獎?金庸獲獎是不屑一顧,沒有一個機構有資格給金大師頒獎🏆🏆🏆🏆,金大師百年第一人!



13399998888


為啥金庸沒得諾貝爾文學獎?

因為那個是外國的獎,他們歷史有些短,文化有些遲,不知道什麼是陰陽五行,六合八卦,他們不知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道法自然。
他們不能理解,點穴為什麼一點上人就動不了,也不明白人怎麼可能飛簷走壁,他們認為這是有背科學的;更不會明白內力這個玄之又玄的東西;也不會理解,乾坤大挪移,九陽神功,九陰真經,降龍十八掌,太極拳,八大門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種文化方面的差距!


再者,此獎項近年來越來越無趣,越來越變味,我想金先生也不屑得此獎,雖是武俠小說,但卻寫盡人間百態。絕不遜色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家,最大的成就不就是讀者多嗎?金先生達到了!這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