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辛大師談山東白人種羣:孔子也是高加索人種

天辛大師談山東白人種群:孔子也是高加索人種

山東古代屬於東夷部落。

東夷部落的前身是來自於南歐的高加索人和西伯利亞叢林裡的通古斯人以及北上的越族人的混血後裔,據考證還有一些零星的來自於太平洋波利尼西亞群島島民的血統。山東人的白人血統特徵一直持續到啟建立夏之後華夏族與東夷部落聯姻才逐步消失。東夷人首領后羿和蚩尤都是紅髮碧眼,被炎黃部落稱之為紅髮魔鬼。唐以後又溶入鮮婢族血統,李白詩中有云“紅頭碧眼老鮮婢”,可見,鮮婢族以及部分匈奴人都有白人血統。五代遼宋夏金元以後,北方民族融合,山東人基本已經失去白人膚色特徵,僅僅保留了身材高大魁梧的特徵。

1977年,山東長島上挖出了一座古墓,墓裡有很多散落的骨頭,專家一鑑定發現墓裡全是6000多年人的骨頭,典型一個歐洲人、歐羅巴人或者高加索人的樣子,有人說是山東人祖先,果然不出所料,這個頭像看上去像一個英勇的西方人,但是專家為了科學的嚴謹性用DNA鑑定,因為HV型在亞洲是找不到的,根據如今世界分佈當中,HV型只出現在類似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這樣的地方。這個結果令我們感到非常震撼。

盧國,春秋時期一小國。其址在今山東濟南長清區一帶。在長清歸德鎮有窪地名叫“盧城窪”,是盧國故城的遺址,也就是春秋時期盧邑的城都。現存文物保護標誌碑,上寫“盧國古城遺址”。標誌碑立於1991年,該遺址被公佈為濟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上個世紀60年代,窪地還能看到城牆,局部還有相當的高度。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隨著農田基本建設的大規模開展城牆才逐漸壞掉。現在雖然已看不到聳立的城牆,但輪廓可辨,個別地方還能見夯土。盧國是西戎人的封地,和秦國一樣參加周人對商朝的討伐有功,因此受封。封地就是濟南一帶。盧水胡戎屬於白種人。

盧水胡人活動於中國西北部,分為三大部:涇渭流域的安定盧水胡,河西走廊的臨松盧水漢盧水仟長印璽胡、河湟谷地的湟中盧水胡。安定郡是盧水胡的發源地,境內有盧水(又名瀘水)向東南流入涇河,自古便是羌戎雜居的半農半牧地帶。盧水之名源於殷商時代的西戎盧方,盧方是以現在的甘肅平涼崆峒山為根據地的部落方國。參加周人討伐商朝戰役,有功勞,被封在濟南一帶,叫盧國。和姬姓直系諸侯國魯國毗鄰。可能是缺乏信任,便於監督。

留居西戎故地的彭盧戎則在春秋時期為義渠戎國所滅。當義渠戎國在公元前272年亡於秦國後,彭盧戎的遺民開始受到華夏族的影響,成為半戎半夏的宗族,不少人改用漢姓,彭姓是其中之一。秦漢以來,彭盧戎的遺民廣泛吸收其他部族的加入,比如匈奴、月氏、貲虜、雜胡、秦胡、羯族、氐羌乃至漢族等等,並最終以“盧水胡”這一民族共同體的形象登安定左佰長銅印上了歷史舞臺。隨著盧水胡被中央政權徵調到其它地區,其活動區域從陝甘寧交界處的涇渭流域逐漸擴大到甘肅河西走廊、青海河湟谷地一帶,涇渭流域的安定盧水胡是其本部,河湟谷地的湟中盧水胡以及河西走廊的臨松盧水胡則是其遷徙後的別部,2006年青海出土的“安定左佰長”銅印就是這段遷徙歷史的明證[2] 。從東漢開始,盧水胡作為僱傭軍曾多次出征西域和匈奴,鎮壓各地起義,是漢代河西士兵的重要來源。盧水胡僱傭軍中也有因軍功被漢族朝廷啟用,而徹底漢化的。這群生活在祖國西北的族群在活躍了四、五百年之後於南北朝時期漸漸與其他民族一道融入了漢族之中。

山東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和中國古生物分子遺傳學研究所,通過對山東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墓葬,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東臨淄古墓群中古人類遺骨中提取的DNA樣本所做的檢測,研究表明,儒家的發源地--山東,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春秋戰國晚期,當地人的人種特徵都是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進而可推知:儒家的創始者--孔子,毫無疑問也是屬於高加索人種的成分。一直到了隋唐時期,山東當地人的人種特徵才開始轉變為高加索人種與蒙古尼亞人種的混合成分,近似於今天新疆中亞的黃白混血種人;然後到了明清時期,山東當地人的人種特徵才開始轉變為較純粹的蒙古利亞人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